劉騰飛 葉 敏
常德行政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6
淺析我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存在的缺陷
劉騰飛葉敏
常德行政學院,湖南常德415006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近年來,生態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績,這得益于我國環境保護不斷完善。然而,我們必須客觀的看到目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公民的環境利益訴求不斷提升。這就要求我們要更加重視生態建設,保護耐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當前,我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尚有缺陷,亟需解決。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
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環境立法過程中的不足,環境信息公開過程中的不足,以及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的不足。
一、環境立法中公眾參與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參與主體的結構失衡
首先,我國公民參與環境立法是于法有據。公民參與立法的權利有憲法和立法法等法律的保障。翻開我國立法法,該法的第34條和第58條,明確賦予公民有參與立法的權利。然而,我國在法律層面上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公民的環境立法參與權卻很難得到真正的貫徹落實。換言之,公民在環境立法過程中發揮的主體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公民參與環境立法的作用非常渺小,主要是因為公眾參與制度機制并未完善,空有制度文本,而缺乏實際落實。
(二)參與主體的方式單一
依據現行的82年憲法的規定,我國公民享有檢舉權、控告權與救濟權。目前,我國環境立法中的意見征詢是從上至下,由上級立法部門向下征集相關意見,至于是否真正采納了公民的意見或者建議,公眾很難知曉與確定。同時,我國現行法律并未就公眾參與的具體途徑與方式做出明確規定。與其他國家相比,公民的環境立法參與程度是十分低。而公眾大多數能夠影響環境立法,大多數是限于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時,會征求利害關系人的意見。當然,大多數時候會告知利害關系人有相關救濟的渠道與權力。
二、環境信息公開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公開披露范圍尚不規范
雖然,早在2008年我國頒布實施了《信息公開條例》,明確要求政府機關及時公開政府信息。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然而,我國環境信息公開的內容與頻率遠不能滿足公眾的對于環境信息的需求。甚至可以說,當前環境信息披露還處于十分不透明的狀態,并未做到信息公開與透明,尤其是公開的內容不夠細化。依據《信息公開條例》與《保密法》的規定,立法部門僅僅將國家秘密與商業秘密,以及涉及個人隱私的事項列為不公開信息的范圍。目前,不部分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都對于公民的知情權存在侵害。面對公眾的公開信息申請,有的搪塞,有的置之不理,有的以國家秘密為由拒絕公開。
(二)責任機制與救治機制不合理
我國對于信息公開制度的救濟渠道主要是用行政方式。比如對于范圍法律法規的相關單位和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與付款。然而,目前的罰款上限與罰款的力度,相比于違法企業單位所獲取的利潤,是九牛一毛。可以說單靠罰款,已經無法阻擋部分違法企業頂風作案,無視法律法規。這種情況有所加劇,也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這種局面是受制于我國法律法規對于監管與管理的短板。同時,我國對于救濟途徑的設置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制度的不足
(一)環評主體不明確
我國現行《環境影響評價法》的法律條文規定,“鼓勵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以適當方式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然而,這個條文在現實環境中難以具備操作性,是一種宏觀性,或者可以稱之為口號性的條文。這也造成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主體太過寬泛,在實際運用時對于環評的主體范圍就顯得模糊不清,不具備操作性。目前,一些聽證會或者是由民眾參與的會議,邀請的與會代表并不能真正代表民眾。要么是被代表,要么邀請的民意代表并未保護民眾的切身利益,而淪為舉手投票的機器。環境評估中的公眾主體隨意擴大化,也不利于立法效率提高與立法資源的節約。
(二)環評的范圍不廣泛
我國法律規定了公民可以參與項目規劃中的環評,而在綜合利用相關環節,卻未作出詳細的規定。依據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法》,我國實際上需要環境影響評估的項目其實并不多,如政府決策中涉及到環境影響等情形就未作出規定。相反,是用列舉的方式對一些項目要進行環評做出了規定。與西方主要國家相較而言,我國的環境評估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要進一步細化。
(三)環評的時間介入晚
根據我國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法》的相關規定,公眾介入環境評估的具體時間,最早應該是在規劃草案或者是建設項目報送審批之前。除此兩種階段,在其他階段公眾都是無權參與的。而相較于英美等國,公眾參與的是整個環境評估的各個階段。同時,在具體環境評估過程中,施工建設單位與政府相關部門具有較大的權力。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政府職能部門擁有最終的決定權。公眾參與環境評估只是象征性或者是程序性的過程,對于環境評估的最終結果并未過多的話語權。
在我國環境執法監督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力量,以公眾力量彌補環保部門執法監督中存在的缺陷,同時也以公眾參與對環保行政部門濫用行政權力的傾向予以約束。
[參考文獻]
[1]高金龍,徐麗媛.中外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立法比較[J].江西社會科學,2014(3).
[2]李艷芳.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曹明德,王京星.我國環境稅收制度的價值定位及改革方向[J].法學評論,2006(1).
[4]馬燕,焦躍輝.論環境知情權[J].當代法學,2013(9).
中圖分類號:D922.68;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210-01
作者簡介:葉敏,女,湖南常德人,碩士研究生,常德行政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