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檑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
淺析表演者的公開權保護問題
李明檑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摘要:隨著互聯網和娛樂行業的蓬勃發展,表演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情形日益突出與復雜化。筆者通過借鑒信息時代保護表演者權利的重要國際條約,結合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有關表演者權利的司法案例,采用法社會學、法經濟學、比較法學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國現有表演者權利制度有關表演者的公開權保護存在的立法空白,并對我國未來設立表演者公開權保護規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妥善解決我國表演者的權利糾紛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表演者;公開權;保護
近些年來,隨著知識經濟網絡時代的到來,現代信息傳播技術不斷得到改進,文化產業也蓬勃發展起來了。然而,侵犯表演者權益的情形卻日益復雜化,使得表演者身份要素中的商業價值沒有得到充分地肯定和法律保護。加上司法實踐中的一些案例已經脫離了傳統的著作權保護框架,因而引起了理論界和法律實踐界的廣泛關注和激烈討論。可見,對我國表演者的公開權保護制度進行有效的構建和概念界定,不僅具有豐富法學理論的意義,還具有指導我國司法實踐的現實意義。
表演者的公開權是指表演者對其所創造的或者付出努力所取得的公開價值進行合理控制和收取相應報酬的權利。[1]表演者的公開權制度是美國保護表演者合法權益的重要制度。美國關于“表演者的公開權”的表述是:公開權產生的理論基礎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均對其勞動成果享有所有權,但是如果存在重要的能夠與其抗衡的公共利益的除外。即“商業機構為了實現其商業目的或者獲取商業利益,未經表演者同意而濫用表演者的姓名、肖像或者其他身份標識中的商業價值時,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2]簡言之,表演者的公開權可以被簡單地定義為表演者就其姓名、肖像以及其他可以明確指向其身份的要素進行商業使用的控制權。其中,“其他可以明確指向其身份的要素”主要是指表演者所塑造的具有獨特聲音或者經典裝束的表演形象、角色形象。表演者公開權的主體是自然人、社會團體,比如音樂人組合,不包括公司、商業集團和已經注冊登記的合伙組織。[3]表演者公開權的對象是表演者的姓名、肖像、聲音、角色和其他具有可識別性的綜合因素。表演者公開權的權利性質是指具有獨占性的可轉讓的財產權利,即表演者可以對利用其表演者身份進行商業性使用的行為進行相關許可。
我國立法者通過借鑒國際以及國外先進的有關表演者公開權保護模式的相關立法經驗,對國內有關表演者權利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度進行全面有效的完善,有利于實現表演者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既得權與新生權、原始權利與派生權利、合法性與合理性之間的平衡,防止商業機構濫用表演者塑造的商品化人格利益進行牟利,進而保護表演者的切身利益。構建表演者的公開權制度還有利于激發表演者創作表演作品的熱情,保護表演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表演作品在社會中的高效傳播,更有利于滿足社會成員對大眾文化的實際需求,引導我國民族表演藝術不斷創新發展,從而實現保護表演者權利和促進表演作品的傳播與有效利用的雙贏目標。
我國現行的有關表演者權利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中,并沒有表演者公開權制度的相關規定。表演者的公開權在現代立法體系中屬于一種全新的權利,是一種獨占性商業使用個人身份利益的權利,區別于傳統的人格權,是我國商品化的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表演者職業的特殊性使得表演者作為公眾人物很難通過行使隱私權阻礙商業機構對表演者肖像、姓名、聲音等的公開使用。在社會生活中經常存在一些對表演者等公眾人物的表演形象、角色形象進行無償商業利用的情形,甚至出現扭曲或者改造表演形象、角色形象的情形,使得一些著作權人、表演者和編劇的相關合法權益受到了一定的損害,也給社會公共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誤導。在此過程中,商業使用者往往不是在利用作品的商業價值,而是在利用表演者身上獨有的商業價值。如果僅認可著作權人的相關權利而忽視對表演者因扮演角色創設出的經濟利益的保護,這么做顯然不合常理且容易挫敗表演者的表演熱情。
市場經營主體經常利用表演者的姓名、肖像、獨特的角色形象等因素來獲取巨額的商業利益。公開權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充分證明了自然人人格權的可商品化,也使得市場經濟制度中存在肆意侵害表演者合法權益的情形。美國對個體人格利益的立法保護模式是雙軌式保護模式,主要是將隱私權與公開權相分離,從不同方面對個體的人格利益進行保護。[4]美國表演者的公開權保護制度,既保護表演者的聲音、形象等可商品化的人格利益,還保護表演者經過后天努力所塑造的角色形象,很值得我國未來的著作權立法進行借鑒。
隨著我國人格權商品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未來在借鑒美國公開權制度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協調好表演者公開權保護制度與我國已有法律規定之間的沖突。在構建我國著作權法表演者公開權保護制度的過程中應該做到如下的幾點:(1)表演者可以基于角色形象主張其權利。有關表演者所塑造的角色形象是否享有肖像權是我國學術界和司法實踐中法院一直討論的問題。例如,趙某訴廣州市某音像制作和電子科技公司侵犯肖像權一案中,法院駁回了表演者對其塑造角色形象享有的經濟權利,導致表演者的人格利益讓位于其應得的經濟利益,這顯然有失著作權法保護的合理性。但是根據美國公開權制度的發展史表明,要想正確解決表演者是否可就其塑造的角色形象享有經濟權利,需要考慮一系列問題,比如表演者塑造角色形象的知名度的認定問題,商事人格權與著作權法、領接權法中表演者與表演者權利的關系問題等。[5]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對認定表演者塑造角色形象的知名度進行一些具體的評價標準的制定工作,必要時,法官應當根據具體的案件事實進行自由裁量。(2)表演者對于模仿其表演的行為是否有權禁止的問題,這也是以后學術界應當深入探討的問題。比如,一些參加選秀節目的群眾,通過模仿一些知名演員的聲音、動作或者裝束進行營利性表演時,這些原創表演者是否有權進行禁止的問題。(3)在對損害表演者權益的損失計算中,可以將被告所占用的公開價值作為計算的依據。新聞傳播和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對公開權進行合理限制的主要因素,但是不能把商業使用和廣告作為限制公開權的條件。
綜上所述,未來我國在進行表演者立法完善過程中,應當將表演者公開權的保護范圍由最初的姓名、肖像擴大至表演者的聲音、表演、角色和其他綜合因素。我國著作權法應當將表演者的公開權作為獨立的可繼承、可轉讓的財產權進行保護。侵犯表演者的公開權不同于侵犯其隱私權,其不以對原告進行人身攻擊為首要條件,而是更加側重于對公眾人物公開權的保護。構建我國表演者公開權制度的過程中,既要保護表演者的表演聲音,又保護表演者的角色形象。
[參考文獻]
[1]原曉爽.表演者權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0.
[2]沈盼.表演者的公開權研究[J].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2012(10):79.
[3]鄭智武.表演者公開傳播權之立法探析[J].現代商業,2008:277-279.
[4]孫琳.表演者權主體范圍的法律審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
[5]林燁.表演者權片論——關于表演、表演者、表演作品相關的幾個特殊問題[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5).
中圖分類號:D9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4-0190-02
作者簡介:李明檑(1992-),女,漢族,山西洪洞人,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