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霞 宋效清
(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K2科,沈陽 110032;2.中國醫科大學99期臨床一系)
流行性感冒
趙霞1宋效清2
(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K2科,沈陽 110032;2.中國醫科大學99期臨床一系)
文章介紹流行性感冒的中醫治療及預防方法。
流行性感冒;治療;預防;中醫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疾病,臨床表現為高熱、頭痛、咽痛、口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及呼吸道相關癥狀,具有起病急、病程短、傳播快及地區性、周期性、季節性,可暴發流行,甚至世界流行的特點,流感一直都嚴重影響著人類的身體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季節性流感的流行每年都會造成300萬~500萬例嚴重病例,并導致25萬~50萬人死亡。流感在世界范圍的大流行更是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此,有效防治流感已成為全世界面臨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而中醫對流感的防治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療效。中醫學稱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為“時行感冒”或“重傷風”。其認識素有“傷寒論”和“溫病論”兩種,初期病位于表(肺衛),按“傷寒”(六經)則屬于太陽經表證(表熱);按“溫病”(衛、氣、營、血、三焦),衛分相當于人體的肌表、皮膚、上呼吸道、頭部,故稱“溫邪上受”,即“衛分熱證”。即溫病的初期階段,亦相當于“傷寒”的“表熱”。明代《溫疫論》謂之“疫者感天地之疬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即病,邪自口鼻而入”。故可見時行感冒不同于普通感冒,是由時邪病毒而引起的一種外感熱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流行性,因而將時行感冒病納入溫病范疇較為合理,但又與溫病有所不同。張氏等認為,時行感冒不具有傳變的性質,在整個發病過程中沒有大汗、大渴、痞、滿、燥、實及神昏譫語、斑疹、吐衄等證候,故不像溫病那樣急驟與危險。
1.1外感疫毒之邪 中醫稱疫毒之邪為“疫氣”“疫戾”“癘氣”“戾氣”,是具有強傳染性,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類致病因素。《素問·補遺》中記載“五疫之至,皆因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諸病源候論》云:“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溫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故一歲之中,病無少長,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寒熱異常,溫涼失節,歲時不和是時行感冒的主要病因。疫癘之邪亦先入肺衛,邪入衛表,衛氣與之抗爭,衛陽被遏,不能達于外,故見惡寒發熱。太陽經走表,邪阻不疏,則頭項疼痛身重,關節酸痛。外邪犯肺,氣道受阻,故鼻塞;肺氣上逆則咳嗽;鼓邪外出則噴嚏;邪逼液出則流涕。咽喉屬于肺系,受風寒則癢,熱郁則痛。明清時期,溫病學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并出現了“溫病四大家”,其中吳又可指出“疫氣”為時行感冒等疫病的病因,“疫氣者亦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氣,故為病頗重,因名之疫氣”(《瘟疫論·雜氣論》)。“疫者感天地之疫氣”(《瘟疫論·原病》),可見清代的不少醫家已認識到本病與感受時行疫氣有關,《類證治裁·傷風》就有“時行感冒”之名。與此同時,時行感冒的病因除疫癘之外還常夾雜其他六淫之邪,根據溫病病因學特點,主要有風熱、暑熱、濕熱、燥熱、溫熱等。這些病邪具有不同的致病特點,疫癘之邪與他邪夾雜致病之后,必然會影響疾病的治療、轉歸和預后。
1.2體虛邪湊 《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時行感冒最根本的病因是正氣不足,素體元氣虛弱,表疏腠松,略有不慎,即感風邪疫毒。亦有飲食勞倦傷及脾胃,致脾肺氣虛;中虛衛弱,不能輸精于肺,肺氣虛則不能輸精于皮毛,致表衛不固,腠理疏松,易感風邪疫毒而發病。亦有素體陽虛、陰虛或病后、產后調攝不慎陰血虧損,復感外邪而發病。此外,流感發病也與環境、地域、體質等因素有關。
外邪侵襲人體是否發病,關鍵在于衛氣之強弱,同時與感邪輕重有關。《靈樞·百病始生》曰:“風與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若衛外功能減弱,肺衛調節疏懈,外邪乘襲衛表,即可發病。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肺衛首當其沖,感邪之后,隨即出現衛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癥狀。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衛表不和為主。
2.1 辨證施治
2.1.1寒邪束表 惡寒重發熱輕,身痛較重,頭痛,無汗,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痰稀,四肢酸楚,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治宜辛溫解表、宣肺散寒。以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或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防風、柴胡、前胡、羌活、桔梗、川芎、白芷、葛根)。
2.1.2風溫犯表 發熱重惡寒輕,頭脹痛,有汗不多,肢體酸痛較輕,鼻塞,涕少較稠,咳嗽痰白色黏膩或黃稠,口渴,咽干且紅腫疼痛,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解毒。若衛分熱盛,發熱或壯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暈,頭痛,全身酸痛無力,或伴有咳嗽,咽喉腫痛,舌質淡紅,或紅或紅絳,苔薄黃或黃厚,脈浮數,或滑或滑數。治宜疏風解毒、涼血瀉火。方用清瘟解毒湯(葛根、連翹、荊芥穗、竹葉、黃連、黃芩、生石膏、板藍根、金銀花、玄參、生地黃、知母、桔梗、赤芍、牡丹皮、甘草)。
2.1.3溫邪夾濕 身熱不揚,頭暈目脹,四肢困倦,骨節痛重,舌苔白膩,脈弦滑。夾暑則除見風熱及夾濕之癥外,雖汗出而身熱不解,心煩,尿赤,舌苔黃膩,脈濡數。治宜疏散風邪、清暑利濕。也可用香薷飲(金銀花、連翹、香薷、扁豆花、佩蘭、藿香、厚樸、六一散),或隨證加減變化,亦可應用其他類似處方。
若外感風寒濕邪,治療失宜,入里化熱,治以發汗祛濕,兼清里熱。方以九味羌活湯(羌活、防風、細辛、蒼術、白芷、川芎、黃芩、生地黃、甘草)加減。若外感兼濕熱內蘊,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關節酸痛、舌苔厚膩等癥,治療當宣濕解表,透達膜原。方用柴胡達原飲(柴胡、生枳殼、川厚樸、青皮、黃芩、桔梗、草果、檳榔、荷梗、炙甘草)。
2.1.4氣虛感冒 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治宜散寒祛濕、益氣解表。方用敗毒散(人參、茯苓、甘草、枳殼、桔梗、柴胡、前胡、羌活、獨活、川芎、薄荷、生姜)。
2.1.5陽虛感冒 惡寒發熱,熱重寒輕,無汗肢冷,倦怠嗜臥,面色蒼白,語言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治宜助陽益氣、解表散寒。方用再造散(黃芪、人參、桂枝、甘草、熟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生姜、芍藥)加減。
2.1.6陰虛感冒 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咽干,舌紅,脈數。治宜滋陰解表。方用葳蕤湯(生葳蕤、蔥白、桔梗、白薇、淡豆豉、薄荷、炙甘草、紅棗)加減。
2.1.7虛實夾雜 根據冬春季的不同表現分別治療,冬季或秋冬之交流行者用生黃芪、荊芥、防風、辛荑、蒼耳子、板藍根、大青葉、柴胡、桔梗、川厚樸、桂枝、白花蛇舌草、金銀花、甘草。春季流行者用生黃芪、荊芥、防風、辛荑、蒼耳子、板藍根、大青葉、沙參、麥冬、桔梗、川厚樸、桂枝、金銀花、白花蛇舌草、甘草。在堅持“解表透邪”原則基礎上,加黃芪以益氣顧體、輔助正氣;加板藍根、大青葉、白花蛇舌草、金銀花以增強解毒抗病毒作用;荊芥、防風一散一固,使邪能外出而不致正氣損傷,冬宜量大而春宜小;辛荑、蒼耳子善通鼻竅;桔梗、厚樸宣肺化痰理氣;柴胡解表清熱;加少量桂枝是用其溫性,“溫”才可以“通”。全方共奏解表透邪、解毒扶正之功效。
2.2針灸治療 用三棱針快速刺入大椎、少商,點刺放血3~5滴,大椎拔罐,合谷針刺用瀉法;咽喉痛加扁桃體穴,強刺激不留針,一般放血1次,少數病人2~3次。療效可與口服藥物相媲美。
中醫認為本病為時行疾病,感受疫毒之邪,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能引起大范圍播散、流行。故在流行期間,盡量少去公共場所如電影院、劇場、商場等人群集中的場所活動。避免接觸流感病人,對流感病人予以隔離。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注意天氣冷暖,增減衣服,不要受涼,避免過勞。
3.1提高正氣 ①冷水洗臉:早晨冷水洗臉,能鍛煉身體抵抗寒邪的衛外能力。②溫水擦背:督脈總督全身之陽,睡前洗澡時用溫水擦背,有補益督脈陽氣、增強衛外功能的作用,現代科學已證實搓背可能有助于增強免疫系統,以抵抗流行性感冒。③睡前溫水泡腳:睡前溫水泡腳,由于經脈的互相感應,鼻腔黏膜的溫度升高,增加血液循環,鼻腔氣血流通,鼻腔是人體呼吸氣體的門戶,也是流感病毒侵入人體的通道。肺主皮毛,發揮衛外功能,外邪不能入侵。
3.2飲食療法 ①姜茶飲:生姜10片,茶葉7 g,煎湯,趁熱飲。②可樂煮姜:鮮姜20~30 g,去皮切碎,放入一大瓶可口可樂中,用鋁鍋煮開,稍涼后趁熱喝下,防治流感效果良好。③蒜泥蜂蜜:將等份的蒜泥與蜂蜜混勻后,用白開水送服,每次一湯匙,4~6次/d,對治療流感有佳效。④香油拌蛋:將一兩香油加熱后打入一鮮雞蛋,再沖進沸水攪勻,然后趁熱喝下,早晚各服1次,2~3 d便可治好感冒愈后的咳嗽。⑤荊芥粥:荊芥、淡豆豉各5~10 g、薄荷3~5 g、粳米5~10 g,先將荊芥、薄荷、淡豆豉煎沸5 min(不宜久煎)取汁去渣備用,將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藥汁,同煮成稀粥,2次/d,趁溫熱時服,一般2~3 d即可起效。具有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退熱除煩之功,可治風寒感冒初起、惡寒怕風、頭身疼痛等。⑥雙花蘿卜煎:蘿卜、甘蔗各500 g,金銀花10 g,竹葉3 g,白糖適量。取蘿卜、甘蔗切碎后,與金銀花、竹葉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500 mL,溫火煮半小時,加入白糖即成。代茶頻飲,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降氣的作用,可治療風熱感冒。
3.3調息療法 人體的主要呼吸器官是肺,肺里有殘存的氣體。人的呼吸若能有效地增進深度時,則有效腔氣增多,提高肺的吸氧和輸氧能力,使機體各部氧化作用旺盛,貯能量增加。體內能量的增加勢必改善機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提高機體對內外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增強人體的生命力。調息之法,不拘時候,或站、或坐、或臥,平直其身縱任其體,不倚不曲,務令調適。然后,行深長呼吸鍛煉,日行百息。
R25
A
1672-7185(2016)09-0015-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9.006
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