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霞 宋效清
(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K2科,沈陽 110032;2.中國醫科大學99期臨床一系)
高血壓
趙霞1宋效清2
(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K2科,沈陽 110032;2.中國醫科大學99期臨床一系)
文章介紹高血壓的中醫治療及預防方法。
高血壓;治療;預防;中醫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可發生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腎臟病等主要并發癥。本病不僅致殘、致死率高,而且嚴重消耗醫療和社會資源,給家庭和國家造成沉重負擔。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高血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壓病人的血壓水平,可明顯減少腦卒中及心臟病事件,顯著改善病人的生存質量,有效降低疾病負擔,是當前臨床醫學的發展趨勢。目前,現代醫學逐漸重視高血壓病預防的意義,并提出了三級預防理論。通過對高血壓前期病人進行積極的生活方式改良有助于降低血壓,控制危險因素,延緩高血壓進展。然而對于高血壓前期病人是否積極藥物干預,目前仍在爭議之中。高血壓病致病因素繁多,發病機理復雜,至今尚無一致認識。
高血壓病以頭暈頭痛、失眠心悸、耳鳴健忘、肢體浮腫、血壓升高等為基本特征。根據其臨床癥狀體征,中醫學多歸之于“眩暈”“水腫”“頭痛”“胸痹”等范疇。對本病的病因、病位、病機、證候分型,中醫認識不一。其病多由內因、外因或內外因相引而發病,如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血脈不充,復加后天起居失調、飲食不節、情志不暢等導致氣機郁滯,氣血運行不暢,日久成痰成瘀,阻滯血脈,內侵肝腎而發病。其病位多涉及心、肝、脾、腎。病機為陰陽不和、氣血失調。中醫“治未病”思想由來已久,高血壓前期具有“病雖未成”(未達診斷標準)、“已有征兆”的特點,臨床上通過運用中醫“治未病”思想防治高血壓前期具有較好前景。中醫藥學經典名方具有病證同治,多靶點,多組分,整體綜合調節優勢,對于防治高血壓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高血壓前期臨床表現有如下兩種情況:一是僅見血壓升高而無臨床癥狀,且未達到高血壓病診斷標準;二是雖然血壓升高,但未達高血壓病診斷標準,且伴有頭暈、頭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失眠、乏力、肥胖等癥狀體征。針對有臨床癥狀的高血壓前期病變,現代臨床多從肝論治。《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秦漢之前,“眩暈”多從風論治,強調“眩暈者,風家也,肝風病也”。至今很多醫家仍然認為高血壓總體病機為“肝陽上亢,肝風上擾”,臨床多以天麻鉤藤飲及鎮肝熄風湯論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現代臨床對高血壓及高血壓前期的早期診斷、降壓西藥的早期干預以及降壓西藥的不斷優化與廣泛運用,使升高的血壓被迅速控制,直接改變了高血壓病的自然進程,現代高血壓病及高血壓前期的發病規律亦隨之發生改變。因此深入探討高血壓前期的病因病機對于指導臨床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高血壓前期的病因多與飲食不節、久坐少動、情志失和等有關,屬于古代“逸病”范疇。逸病即過度安逸引起的病癥。《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久臥傷氣,久坐傷肉。”《素問·血氣形志篇》曰:“形樂志樂,病生于肉。”劉完素《傷寒直格論方》中論內外八邪曰:“外有風寒暑濕,內有饑飽勞逸。逸,非奔逸之逸,乃逸豫、怠惰而生病也,與勞相反。”張子和也認為:“饑飽勞逸,人之四氣。”清代陸九芝于《世補齋醫書·逸病解》提出:“逸乃逸豫、安逸所生病……凡人閑暇則病,小勞轉健,有事則病反卻,又有食后反倦,臥起反疲者,皆逸病也。”由于現代生活條件改善,食則肥甘厚味,衣則棉裘華服,住乃空調居室,行乃以車代步,無處不舒適安逸,且生活缺乏規律,作息時間紊亂,長期夜臥晚起,違背四時陰陽變化規律,長此以往,逐步進展為高血壓前期、高血壓病乃至其他疾病。“六郁”(氣、食、濕、痰、血、火)是高血壓前期重要病機。《呂氏春秋》曾將人之形氣比喻為流水,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久臥久坐,好逸惡勞,飲食肥甘厚味,以酒為漿,均可導致氣血失調,氣機郁而不暢,變生他病。六郁互為因果而以氣郁為先,常由氣郁而致其他諸郁。氣郁是無形的變化,其他諸郁如血、痰、濕、食則均為有形之壅滯,有形之郁又可窒息氣機,加重氣郁。具體而言,六郁的形成及臨床表現有:①精神壓力增加,焦慮及抑郁等均與氣郁明顯相關,臨床可伴見胸悶,善太息,急躁易怒,口苦,心煩失眠,胃脹腹脹,脈弦等;②現代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大量進食肥甘油脂辛辣食物等,致使脾失健運,進而形成食郁,臨床可伴見易脘腹痞滿脹痛、口氣重、大便氣味重、舌苔厚膩、脈滑等消化道癥狀;③濕郁多與津液不能正常輸布,留滯體內有關,臨床可見頭暈、胸悶、心悸、煩渴不欲飲、身重、下肢酸沉乏力或下肢腫、小便不利或小便黃等水濕內停證或濕熱下注證;④痰郁多與飲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或焦慮抑郁,肝木乘土,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內停,聚濕成痰有關,臨床可見頭暈,胸膈痞悶,容易嘔惡呃逆,肢體困重,失眠驚悸,舌苔白滑或膩,脈弦滑等;⑤血郁多與血行不暢,瘀滯脈絡有關,臨床可見頭痛頭暈,痛有定處,刺痛,膚色暗沉,唇色暗紫,舌有紫色或瘀斑等;⑥火郁多與上述五郁郁而化火有關,臨床可見頭痛頭暈多伴見顏面潮紅,甚則面紅如醉,腦中烘熱,目赤,口苦,急躁易怒等肝火證;或伴有心煩意亂,心中懊惱,神志不寧,失眠多夢,輾轉反側等心火證;或伴有口干、口渴,消谷善饑,口氣重,大便氣味重,或大便秘等胃火、腸火證;或伴有腰膝酸軟無力,煩熱盜汗,失眠遺精,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等腎火證。正如朱丹溪所言:“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此外,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因長期憂思傷脾,日久及腎,部分病人在高血壓前期亦可表現出脾腎虧損等證。
2.1 辨證施治
2.1.1肝陽上亢 以血壓升高兼見眩暈,伴頭目脹痛、面紅耳赤、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要點。治療宜用平肝潛陽、滋養肝腎之法。方用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山梔子、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苓)。該方具有鎮靜、鎮痛和降血壓作用,故本方為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常用方。用該方出現筋脈拘急,手足痙攣,舌絳(深紅色)苔少等癥狀則要停用。針灸處方取風池、肝俞、腎俞、行間、俠溪等穴。
2.1.2痰濕中阻 此證多見于肥胖型高血壓病病人。以血壓升高兼見頭暈頭脹、沉重如裹、胸悶多痰、肢體沉重麻木、苔膩、脈滑為辨證要點。治療宜用化痰祛濕、健脾和胃法。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白術、天麻、陳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棗)。半夏白術天麻湯能有效改善痰濁中阻型高血壓病人的血脂代謝,使病人血脂代謝正常,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增強血管彈性,從面使血壓趨于正常。用該方出現口干喜飲、五心煩熱等癥狀則要停用。針灸處方,取中脘、內關、頭維、豐隆、陰陵泉。
2.1.3腎精虧損 以血壓升高兼見眩暈,伴頭痛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辨證要點。治療宜用滋補肝腎、養陰填精法。方用杞菊地黃丸(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該方具有降低血管外周阻力、調血脂和抗動脈硬化的功效,適于腎性高血壓病人。需注意如果平時脾胃虛弱、食少、大便稀爛的病人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選用。針灸處方取百會、懸鐘、腎俞、太溪等穴。
2.1.4陰陽兩虛 以血壓升高兼見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腰腿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舌淡、脈沉細為辨證要點。治療宜用滋陰助陽法。方用金匱腎氣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該方能抑制脂質過氧化,保護內皮細胞功能,改善微循環,并通過調節高級神經活動而起到降血壓作用。用該方出現口干、咽痛、發熱等癥狀則要停用。針灸處方取百會、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2.1.5瘀血阻滯型 以血壓升高兼見頭暈頭痛如刺、痛有定處、胸悶心悸、舌質紫暗、脈細澀為辨證要點。治療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該證型多見于老年高血壓病病人,多伴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血府逐瘀湯具有改善微循環和血液流變性的作用,通過擴張血管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該方對有出血傾向的病人(凝血功能障礙),比如高血壓并發腦出血者則要停用。針灸取穴:合谷、太沖、百會、脾俞、豐隆等。
2.1.6沖任失調 本證多見婦女更年期前后,血壓不穩定,多隨情緒變化而波動。以血壓升高兼見頭暈頭痛、心煩易怒、兩脅脹痛、舌質紅、脈弦細為辨證要點。治療宜用滋補肝腎、調和沖任法。方用二仙湯(仙茅、仙靈脾、巴戟天、當歸、知母、黃柏)。研究表明,更年期高血壓是婦女更年期中的一個主要病證,二仙湯由壯陽與滋陰益精藥合用,其既能溫補腎陽,又能滋陰益精,濡養沖任,諸藥合用,直達病所而獲降壓效果。用該方出現濕熱下注、足膝紅腫熱痛等癥狀則要停用。針灸取穴:太沖、百會、關元、氣海、支溝等穴。
2.2 其他療法
2.2.1耳針法選穴 腎上腺、皮質下、額等,毫針刺,中等量刺激。每日或隔日l次,留針30 min/次。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2.2藥枕 杭菊花、桑葉、野菊花、辛夷各500 g,薄荷、紅花各150 g。混合粉碎后另拌入冰片50 g,裝入布袋作枕頭使用。每劑藥可用3~6個月,為防潮,可常取出太陽曬。凡高血壓病、正偏頭痛,既可以此緩解癥狀,又可預防早期病人復發。此外,還有用菊花 1000 g,丹皮、白芷、川穹各250 g,制成藥枕防治之。
2.2.3氣功 一般以靜功效果較好,血壓過高者宜打太極拳。氣功和太極拳動作柔和,姿勢松緩,能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放松,使血壓下降;心境寧靜,有助于消除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同時還可改善機體內的平衡與協調。
2.2.4按摩 自我按摩可調節大腦皮質功能,改善腦內血液循環,使血管微擴張,血流增加,對降低血壓、防治動脈硬化有一定效果。可采用按摩健腦功。
3.1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指一日三餐的飲食要有規律;飲食不可過飽,以七八分飽為宜; 注意粗細葷素搭配,以粗糧、素食為主;飲食要五味均衡,不可偏嗜。《素問·生氣通天論》謂:“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長期飲食的不平衡或偏嗜均可導致臟腑功能紊亂而引發疾病。
3.2起居有常 睡眠要有規律,養成定時起居的好習慣。要睡“子午覺”,即晚上23時之前上床睡覺,中午休息至少半小時,即“子時大睡,午時小憩”,目的是促進陰陽交替的順利進行。《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明確指出人要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而調適起居。睡覺先睡心,睡前不喝咖啡、濃茶等興奮中樞神經之物,不看驚險恐怖的小說、電影、電視劇等。睡前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有“睡前洗腳,勝吃補藥”之說。
3.3精神調節 高血壓與精神狀態密切相關。急躁、易怒等情緒變化容易罹患高血壓病。調節精神情志及情緒對高血壓病有重要的防護作用。《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生活中要注意調適自己的情緒及精神狀態,學會“拿得起,放得下”,處變不驚,從容不迫。做到心境清靜、性格平和、精神樂觀、娛樂適中。
3.4運動鍛煉 生命在于運動。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曰: “天之為物,故恒于動,人之有生亦恒于動。”通過運動,強身健體、強壯筋骨,促進全身氣血運行,從而達到調節臟腑,祛病延年的目的。生活中選擇合適自己的運動項目,鍛煉身體,并持之以恒。
R25
A
1672-7185(2016)09-0023-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9.009
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