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安 宋效清
(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K1科,沈陽 110032;2.中國醫科大學99期臨床一系)
功能性便秘
劉興安1宋效清2
(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K1科,沈陽 110032;2.中國醫科大學99期臨床一系)
文章介紹功能性便秘的中醫治療及預防方法。
便秘;功能性;治療;預防;中醫
功能性便秘亦稱習慣性便秘,是指原發性持續性便秘,以排便時間延長、糞便干結、排便困難或不盡感以及排便次數減少為主要表現的臨床常見綜合征。其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日趨增高,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病癥之一。老年人因全身肌肉張力減退、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下降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易引起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屬中醫“便秘”范疇。本病在《內經》稱“后不利”“大便難”。《傷寒論》中有“陽結”“陰結”“脾約”等名稱,其后有“風秘”“氣秘”“熱秘”“寒秘”“濕秘”“風燥”之說?!端貑枴れ`蘭秘典論》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奔创竽c具有吸收精微排除糟粕的功能。便秘主要是由于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所致。飲食入口,經過脾胃消化吸收其精華之后,所剩糟粕由大腸傳送而出。老年人五臟皆虛,加之飲食精細,活動減少,消化功能減退,促使腸內物質通過結腸時間延長,水分重吸收增加,糞質變硬,便秘的部位雖在大腸,但與肺、脾、腎均有密切的關系。肺氣不降,脾失健運,則大腸傳導無力,大便艱澀不暢;腎陰不足,血燥津虧,大腸無以濡潤,無水行舟,大便干結,排出艱難,故氣虛、津虧、血燥是造成老年便秘的主要病因。
便秘雖非嚴重疾患,但同樣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常見的癥狀有左下腹不適與隱痛,腹脹,肛門部有下垂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頭暈乏力,口干舌燥,焦慮不安等。便秘往往還會誘發許多疾病,如痔瘡、肛裂、大腸癌、大腸息肉、膽囊炎、 胰腺炎等,因此,便秘絕非小事,必須積極治療及預防。不少病人經常使用通瀉劑等藥物治療,這些方法偶爾使用行之有效,若長期依賴,則容易損傷直腸肌叢,從而導致便秘更加嚴重。祖國醫學在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優勢。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北忝氐男纬芍饕谟诖竽c傳導功能失常,其病因病機歸納起來有下述四個方面:
1.1腸胃積熱 《醫學正傳·秘結論》云:“或態飲酒漿,過食辛熱,飲食之火起于脾胃。”現代社會物質豐富,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或因素體陽盛,或飲酒過多,或過食辛辣厚味,損傷脾胃,運化不利,助濕生熱,濕熱奎滯腸道,或腸胃積熱,耗傷津液,腸道干澀燥結,形成熱秘。
1.2氣機郁滯 《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思則氣結?!爆F代人生活節奏變快,社會心理壓力增加,精神壓力增大,情志失和,容易產生憂愁思慮過度或抑郁惱怒;或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久坐傷肉,久臥傷氣。”生活過度安逸,喜坐懶動,均可導致肝郁脾滯,氣機不利,大腸傳導郁滯,通降失常,糟粕內停而形成氣秘。
1.3氣血陰津虧虛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肝血漸衰”“心氣始衰”“脾氣衰”“肺氣衰”“腎氣焦,四肢經脈空虛”等癥,年老體弱之人,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乏源;或治療疾病過程中過度應用汗法、利法、燥熱之劑,損傷陰津;或勞役過度,出汗過多或房室勞倦,損傷氣血陰精,或素患消渴,陰血津液虧虛。氣虛則大腸傳導無力,陰血虧虛則腸道干澀,都可造成虛秘。
1.4陰寒凝滯 飲食過于寒涼生冷,或過用苦寒藥物,伐傷脾腎陽氣;或年老體弱,真陽不足,命門火衰。脾腎陽氣虛弱,溫煦無權,不能蒸化津液,溫潤腸道,于是陰寒內結,糟粕不行,凝積腸道而成冷秘。
從臟腑病機的角度來說,便秘主要與脾、肺、腎、肝等諸臟腑有關,其中與中焦脾胃關系最為密切。肺為華蓋,主氣,為水之上源,大腸主津,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下降于大腸,大腸傳導正常,糟粕能出。若肺氣閉塞,失于肅降,或肺熱肺燥傷津,燥熱移于大腸,導致大腸傳導失職而成便秘,正如《血證論·便閉》云:“肺移熱于大腸則便結,肺津不潤則便結,肺氣不降則便結?!逼⑽妇佑谥薪?,為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脾胃運化受納正常,脾能升清胃能降濁,則飲食水谷腐熟有度,排便有時。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乏源,腸道失于濡養,或脾胃運化受納失常,升降出入失調,積滯糟粕內停,可形成便秘。腎藏精,主五液,司二便,《養生四要·卻疾》曰:“腎虛則津液不足,津液不足則大便干澀不通?!蹦I精虧耗,開合失司,則腸道干澀;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陰盛于下則陰寒凝結:腎陰不足,精血枯涸,腸道失濡潤,無水舟停,傳導失常而形成便秘,如《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云:“大便秘結,腎病也?!备尾匮?,主疏泄,調暢氣機,氣機通暢,便出有度。若憂思多慮或抑郁惱怒,易致“思則氣結”“怒則氣上”,多導致肝郁脾滯,氣機不調,腸腑傳導失司,通降失常,糟粕內滯而成便秘,正應《金匾翼·便秘》所言:“氣秘者,氣內滯,而物不行也?!?/p>
綜上所述,脾氣正常與否是便秘發生的關鍵,脾氣虧虛,推動不利,腸道積滯易停;或脾失健運,傳導失職,腸道積滯易阻。脾之運化受納失常,水谷腐熟不利,以致腸胃積熱;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不足,則氣血陰津虧虛;中焦不利易致氣機失常,出入受阻;苦寒藥物克伐脾腎,脾腎陽虛,陰寒凝滯于腸道,隨而產生熱、虛、郁、寒結于腸道,大腸傳導失職,便秘發生,臨床以脾氣不足,腸道積滯型便秘最常見。便秘之病位在大腸,涉及肺、脾、腎、肝等諸臟,多為本虛標實之證。
2.1 辨證論治
2.1.1熱秘 大便干結,腹脹腹痛,口干口臭,面紅心煩,或有身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麥滑數。治宜瀉熱導滯,潤腸通便。以麻子仁丸(大黃、厚樸、枳實、杏仁、白芍、麻子仁、白蜜)加減。
2.1.2氣秘 大便干結,或不甚干結,愈便不得出,或便兒不爽,腸鳴矢氣,腹中脹痛,噯氣頻作,納食減少,胸脅痞滿,舌苔薄膩,脈弦。治宜順氣導滯。以六磨湯(木香、烏藥、沉香、大黃、檳榔、枳實)加減。
2.1.3冷秘 大便艱澀,腹痛拘急,脹滿拒按,脅下偏痛,手足不溫,呃逆嘔吐,舌苔白膩,脈弦緊。治宜溫里散寒,通便止痛。以溫脾湯(附子大黃芒硝當歸干姜人參甘草)合半硫丸(半夏、硫黃)加減。
2.1.4氣虛秘 大便并不干硬,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用力努掙則汗出短氣,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治宜益氣潤腸。以黃芪湯(黃芪、麻仁、白蜜、陳皮)加減。
2.1.5血虛秘 大便干結,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脈細。治宜養血潤燥。以潤腸丸(當歸、生地、麻仁、桃仁、枳殼)加減。
2.1.6陰虛秘 大便干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兩顴紅赤,心煩少眠,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通便。以增液湯(玄參、生地、麥冬)加減。
2.1.7陽虛秘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晄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或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遲。治宜溫陽通便。以濟川煎(肉蓯蓉、牛膝、附子、火麻仁、當歸、升麻、澤瀉、枳殼)加減。
2.2推拿治療 選穴:主穴選取雙側足三里、天樞、中脘。大便秘結4~5 d者,加曲池、腹結;用力排便仍排不出或排出不暢者,加氣海、關元。
操作方法:以手指按壓或按揉穴位或二者結合使用。按壓時用拇指指腹或中指羅紋面按壓穴位,逐漸用力,按而留之。按揉時用手指羅紋面或手掌固定在穴位上,做輕柔緩和的回旋揉動。一般每穴按揉5 min,早、晚各l次。
推拿治療老年病人便秘是因為點按穴位手法柔和,可以通過刺激穴位起到疏經通絡、平衡陰陽、調整腸胃功能之功效。按揉大腸募天樞、胃之募穴中脘及合穴足三里可疏通腸胃之腑氣,配以曲池、腹結可清大腸經之熱,生津潤腸。氣海穴、關元穴補氣壯陽,陽氣生而陰結解。 諸穴并用共同達到調理腸胃氣機、潤腸通便的目的。
按揉穴位亦可用于預防老年病人便秘。按揉穴位從疏通腸胃腑氣、調理腸胃功能入手不僅對治療便秘有良好的作用,而且還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如對長期臥床或經治療大便可解的 老年病人予以按揉天樞、中脘、關元、足三里,每穴按揉5 min,隔日l次,10 d為1療程,以后視情況可逐漸減少按揉次數,一般按揉期間或按揉2~3個療程之后,病人可保持l次d的正常排便。
2.3針灸治療 實證用強刺激瀉法,虛證用平補平瀉法,也可用灸法,1次/d,6~12次為1療程。
2.4穴位貼敷療法 采用芫花、大戟、甘遂各等分,大棗適量,研末用蜂蜜調成膏,貼于神闕、雙側天樞、雙側大腸俞,2~3 d后換藥,3次為1療程。亦可用王不留行耳穴壓丸治療功能性便秘。主穴:肺、大腸、三焦、肝膽。配穴:大腸積熱者,配皮質下、直腸;氣滯者,配脾、肝;寒凝者,配脾;氣血虧虛者,配腎、脾。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扶助正氣可防患于未然,因此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應加強健康教育工作,協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養成每日定時入廁排便的良好習慣。最好的排便時間為早飯后,此時最易引起排便反射。無糞便排出也要蹲廁訓練排便,建立排便反射,盡量減少不良環境因素的干擾,不聽音樂,不看書報雜志等,以免延長排便時間。
按時進食,適當增加飲水量。尤其是糖尿病合并便秘者,可于清晨喝溫的淡鹽水,既可軟化糞便,又可刺激胃結腸反射而達到促進排便的目的;多食水果和蔬菜,如蘋果、梨、黃瓜、芹菜、蘿卜、并適當食植物油,忌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等。
生活規律,適當運動,促進腸血供應,有利于排便。另外可于餐后順時針按摩腹部,增加胃腸的蠕動功能。臥床不起者要多翻身或做腹部按摩,根據不同體質,睡前和晨起前行腹部按摩20~30次。病人取仰臥位,兩腿屈曲,腹部放松,操作者位于病人右側,一手或兩手放于病人右下腹,以大魚際肌和手掌跟著力,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方向反復推揉按摩,手法由輕到重, 幅度由小到大,直至產生腸蠕動,早晚各1次。對有便意而排出不暢者,可練習提肛動作;對于需要臥床休息的病人則指導平靜腹式呼吸和排便動作的練習,以鍛煉腹肌和肛提肌,促進排便。
穴位按摩。每日晨起排便前按摩迎香穴或足三里穴,右手食指或拇指按壓病人天樞、上巨虛穴,每穴按壓3~5 min,早晚各1次,排便時按壓中脘穴,以促進腸蠕動,幫助排便。
溫水足浴。指導病人每晚晚餐后1 h行溫水泡足,雙足相互搓揉,20 min/次,以刺激足底經脈,促進腸蠕動。
保持良好心態,豁達開朗,擺脫憂思惱怒等不良情緒。
當發現身體有任何不適的時候,應該及時治療,祛除病邪,養護正氣,調整臟腑陰陽,使其達到平衡。正確使用瀉藥。除非必須,一般不服瀉劑,如有便秘腹痛需用者,需到醫院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后,由醫生治療。
R25
A
1672-7185(2016)09-0031-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9.012
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