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俊
針刺配合中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3例臨床觀察
崔俊
目的 觀察針刺配合中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人8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以針刺配合中藥治療,針刺1次/d,以10~15 d為1療程,中藥口服外用均以10 d為1療程。對照組口服骨仙片、布洛芬緩釋膠囊治療,以10 d為1療程。結果 觀察組顯效25例、好轉1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6%;對照組顯效19例、好轉10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刺配合中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骨性關節炎;膝關節;針刺;中藥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非炎癥性退行性病變,在臨床較為常見,且該病發病率逐漸增加,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該病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缺少特異性治療方法。2010年8月—2013年5月,我院應用針刺配合中藥口服、藥離子導入治療本病,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診斷標準 參照1986年美國風濕學會的KOA診斷標準及《實用關節炎診斷治療學》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①1個月來大多數時間存在膝關節疼痛;②X線顯示有贅骨形成;③符合骨關節炎的關節液檢查(透明、黏性、白細胞<2×109/L);④年齡>40歲;⑤晨僵<30 min;⑥關節活動時有彈響及骨摩擦音。凡符合①②或①③⑤⑥或①②⑤⑥者可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2]。排除標準:①膝關節有創傷及皮膚破潰者;合并有風濕、類風濕病及關節結核者;有妊娠及哺乳期婦女;不能堅持口服中藥或對針刺排斥的病人。
1.2一般資料 所有觀察病例均為我科門診病人,共計86例。將入組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36~78歲,平均57歲。對照組男18例、女25例;年齡41~69歲,平均55歲。兩組病人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
1.3.1觀察組 針刺治療取穴:內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梁丘、血海、膝陽關、伏兔、犢鼻。選用0.22 mm×40 mm的1.5寸一次性毫針,以上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法,中強刺激,留針20~30 min,針刺1次/d,以10~15 d為1療程。中藥口服:黃芪、當歸、威靈仙各15 g,姜黃、羌活、赤芍、防風、桑枝、茯苓、桃仁、烏梢蛇各10 g,甘草6 g,水煎服,1劑/d,以10 d為1療程。中藥離子導入治療:當歸、赤芍、牛膝、川烏、川芎、桑寄生、川斷、沒藥、乳香、透骨草、威靈仙各30 g及羌活10 g組成。上藥水煎后過濾,將藥液滲透入兩個電極板藥墊,同時置于關節主要疼痛部位,調節中頻藥離子強度及溫度,以病人能耐受強度為宜,1次/d,20 min/次,以10 d為1療程。
1.3.2對照組 常規口服骨仙片、布洛芬緩釋膠囊,2次/d,以10 d為1療程。
1.4療效判定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標準。顯效:膝部疼痛、壓痛及活動功能障礙消失。好轉:膝部疼痛、壓痛減輕,活動輕微受限。無效:膝部疼痛、壓痛、活動功能均無明顯改善[3]。總有效率=(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觀察組顯效25例、好轉1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6%;對照組顯效19例、好轉10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又稱肥大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等,多見于中老年人。其主要臨床癥狀為膝關節疼痛、下蹲行走困難,尤其以上下樓梯及坡段路面最為艱難。其發病與肥胖、損傷、關節感染、增生、過度活動等有關。祖國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膝痹”“骨痹”范疇,其發病為本虛標實所至的正氣不足,與風、寒、濕邪有關。《素問·痹論》所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病在于骨、在于筋,所至屈而不伸,血凝于膝,痹阻氣血,經絡痹阻、不通則痛,步履難行。該病主要臨床癥狀為膝關節疼痛、腫脹、功能障礙,日久不愈者出現關節變形。
本研究中,觀察組針灸膝眼、陽陵泉、陰陵泉、梁丘、血海、膝陽關、伏兔、犢鼻等穴,已被報導具有確切的臨床療效[4]。膝眼、梁丘為足陽明胃經之穴,胃經具有活血通絡之功效;陽陵泉為膽經合穴,也是八脈交會穴之筋會,有柔肝養筋功用;血海為脾經之穴,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該穴能調節氣血,促進氣血的運行;膝陽關為足少陽明經在膝部的取穴,與膝眼、陽陵泉配合,主治膝痛[5]。方中黃芪、當歸補益氣血;赤芍、川芎、桃仁活血通經,行氣止痛;防風、羌活怯濕止痛,散寒解痙;桑枝、茯苓、威靈仙利水滲濕;烏梢蛇主治風濕痹痛。諸藥加減配用具有共奏溫經散寒、活血消腫、通絡止痛之功效。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在痛證治療上善于化裁創新,記載了煙熏、氣熏、浴洗、浸泡等外治方法,具有簡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不損害胃腸道的特點,尤其中藥配伍有諸多優點是西醫所不能比擬的。《醫宗金鑒》曰:“膝眼風在鬼眼生,疼痛如錐胖腫形,下虛風濕寒侵襲,屈伸不遂溫散靈。”為此,應用中藥離子導入可使藥物成分充分滲透皮膚,具有抗炎消腫、強壯筋骨、活血化瘀的作用。
綜上所述,針刺配合中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1] Altman RD. CIassification of disease: osteoarthritis[J]. Semin Arthritis Rheum, 1991, 20(suppl 2): 40-47.
[2] 孫瑛.實用關節炎診斷治療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2:333.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
[4] 楊文鶴.針藥并治膝骨關節炎47例[J].新中醫,1999,31(3):18-19.
[5] 梁繁榮.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29.
R68
A
1672-7185(2016)09-0060-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9.025
2016-04-28)
748200 甘肅 渭源,渭源縣中醫院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