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碧原 劉建榮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
女研究生就業性別歧視問題及法律對策研究*
——以四川省部分大學為調研對象
蔡碧原劉建榮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四川綿陽62100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國內研究生基數逐步增長,研究生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矛盾日益突出,女研究生面臨的就業難度也越來越大。而就業性別歧視已經成為女研究生就業難以跨越的門檻,嚴重影響了就業平衡,女研究生的就業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本文通過網絡查詢以及對各大高校女研究生的走訪調查,了解女研究生的就業歧視現狀,揭露女研究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的就業歧視問題,深入剖析女研究生就業歧視的原因及其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減少就業性別歧視,幫助女研究生提高就業能力。
就業性別歧視;女研究生;路徑探究
我們利用假期在成都、綿陽、南充等四川省部分城市,與各大高校女研究生面對面進行了交流,了解女研究生在求職過程中是否面臨過就業性別歧視問題以及相應的看法。在回收的350份有效問卷調查中,70.7%的女研究生遭遇過就業性別歧視,15.19%的女研究生表示并不清楚,只有5.56%的女研究生表示未曾遭遇過就業性別歧視。由此可見,大部分女研究生在就業過程中遭受到用人單位的性別歧視。我們通過個人深度訪談發現,其中M大學畢業的女研究生A表示自己是工作了兩年又讀的研究生,在就業時因有工作經驗認為應該比較具有優勢,但是卻被性別劣勢抵消掉,因為已經達到了育齡女性的年齡。
我們通過調查發現,用人單位的就業性別歧視主要表現為:(1)顯性的性別歧視:用人單位直接在招聘中明確規定只錄用男性或者提高錄用女性的標準。(2)隱性的性別歧視:用人單位招聘中不規定性別,但是卻用各種理由拒絕招聘女性。
(一)個人方面
女研究生對理想工作單位調查結果顯示,80.3%的女研究生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作為理想工作崗位,大部分訪談結果也是如此。雖然女研究生有著較高的學歷,但是她們對于事業還是尋求穩定,一大部分女研究生表示,她們更愿意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家庭上,追求一種相對穩定的生活狀態。女研究生大部分不愿意下調對工作的期望值,并且對于創業方面的了解微乎其微,并不特別愿意嘗試創業。這就導致了大量女研究生涌入國家機關、國企和事業單位,導致供大于求,就業性別歧視應運而生。女研究生在面對性別歧視時,44.06%的女研究生選擇了“呼吁社會的關注”,28.88%的人選擇了“做適合女性職業的行業”,20.96%的人選擇了“向有關部門投訴”,但也有4.39%的人選擇了“默默忍受”。可見,大部分女研究生在面對性別歧視的時候都比較理智,能夠采取一定的措施,但33%以上的女研究生選擇較為消極的方式對待性別歧視,其中25%以上的女研究生在遇到性別歧視時選擇從事適合女性的職業,這意味著她們默認了性別歧視的存在,在面對就業歧視時顯得較為被動。同時,還有小部分的人“默默忍受”就業歧視現象,說明女研究生在面對就業性別歧視時,還沒有找到最好的處理方式,這也就導致了用人單位肆意對女研究生采取就業性別歧視。
(二)用人單位方面
所調查的女研究生遭到就業歧視中所應聘的單位,民營企業有57.11%,事業單位有54.55%,國有企業有50.16%,外資企業有40%,國家機關有39.79%。食品科學學院(10.67%)、教育學部(8.05%)女研究在應聘民營企業崗位時遭到就業歧視最為突出。社會上不同性質的企業均存在女研究生就業性別歧視問題,其中民營企業表現得最為嚴重。用人單位社會責任目標發生變化,不少用人單位在考慮成本和經濟效益的情況下,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而處于育齡階段的女研究生在生育期內的雇傭成本更高,特別是在一些需要連續工作的行業中,女性勞動力的性價比明顯低于男性。而且女性具有多重角色,還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家庭,而私企對企業利益尤為看重,希望聘請的員工能夠發揮最大化效益的緣故,故而對家庭任務較重的女性不太眷顧,從而導致就業性別歧視現象越來越凸顯。
(三)政府方面
一方面,政府監察力度差,監察難度大,導致了女性就業性別歧視現象屢禁不止。幸運的是,在目前新媒體及游戲等行業中,女性占比重較大,”性別歧視“情況相對較小。另一方面是由于國內反就業性別歧視法案缺失,缺乏專門的反就業性別歧視機構。我國《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都有相關的規定,但是可操作性差。在就業性別歧視發生之后的訴訟途徑和受理機構、舉證責任由誰承擔、懲罰措施如何執行等,都沒有給予明確的規定。[1]即使相對應的法律及時出臺,也沒辦法完全解決就業性別歧視問題,特別是隱性就業歧視,因為隱性就業歧視并沒有在招聘中明確規定,求職者也不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和用人單位打官司,成本太高且取證艱難,而收效甚微,這讓反就業性別歧視工作開展極為困難。
(一)個人方面
1.正確對待就業歧視,轉變就業觀念。就業歧視在社會上雖然存在,但并不是主流,應該避免以點概面,不要讓這類現象影響求職心態。要正確對待這類現象,堅定信心,改變擇業理念,把握提升就業能力的機會,增強提升就業能力的主動性。
2.研究生作為權利意識的主體,在研究生期間就要努力學習法律知識,特別是關于勞動和女性的法律知識,了解社會法律救助機構、婦聯、工會以及政府各項規章制度,只有了解權利才能正確使用權利。當被用人單位因不合理不合法原因被拒時,要勇于訴諸法律,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在遭遇就業性別歧視后,可以向維權機構申訴,并且借助網絡力量,進行法制宣傳。
(二)社會方面
1.加強宣傳教育,樹立維權意識。女研究生作為一個高知人群,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但由于“男主外女主內”“相夫教子”等傳統文化及道德觀念的影響,導致了女研究生自身甚至整個社會對女研究生就業歧視具有很高的容忍度,再加上女性權益維護法律制度的宣傳教育力度不夠,進一步淡化了女大學生的維權意識。因此,要想有效解決女研究生就業歧視問題,必須在完善有關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加大女性權益維護法律制度的宣傳教育,開設女性權益維護的法律課程,加強法制觀念樹立維權意識,勇敢堅決地對女研究生就業歧視現象說“不”,并積極主動地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媒體要避免對不良導向信息的宣傳媒體作為輿論導向的重要載體之一,應該消除帶有性別歧視和不良性別導向的宣傳,以免影響女研究生的求職心態,對社會產生不信任感。媒體關注更多的應該是如何解決女研究生就業歧視問題,而不是一味進行負面信息的宣傳,引起社會的不良反應。
(三)政府方面
1.將性別平等意識納入決策政府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為兩性平等競爭營造良好的人才市場環境。因此,政府需要將性別平等意識滲透到每一個決策里,以此來保證女研究生的平等就業。
2.建立婦女生育基金。女研究生的年齡是比較尷尬的,很多女研究生可能去公司一年以后就會結婚生小孩,對企業來說是一種損失,如果可以建立婦女生育基金,給予用人單位相應補助,就能夠消除用人單位成本考慮,有利于女研究生的就業。
3.制定出臺優惠政策。由于女性群體在家庭中的任務更重,政府應制定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在鼓勵和幫扶女性工作者的同時,使女性不會成為工作單位的負擔,促使用人單位無論是錄用男性還是女性都能獲得利益平衡。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根除就業過程中性別歧視,實現就業上的男女平等。
4.出臺反就業性別歧視法,建立反就業性別歧視專門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十三條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但這些規定都過于原則且缺乏具體的執法部門,在用人單位違反相關規定時不知該承擔什么法律責任。因此政府必須要出臺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如可以制定新的《反就業性別歧視法》,從而促進女研究生就業和保護就業者平等就業權。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比如挪威在反歧視機構保障方面,認為根據有關平等反歧視法案的規定,公民受到歧視時,可以向法院直接提起訴訟,但是訴訟需要支付高額的律師費,若敗訴還要支付對方的律師費,成本很大,因此實踐中歧視受害者很少選擇法院訴訟,而是選擇政府特別機構:“挪威平等與反歧視監察專員”和“挪威平等與反歧視審理委員會”,后者會為受害者提供免費的服務。這兩個機構都是具有準司法性質的公共行政機構,與傳統行政機構相比其更獨立和權威,與傳統司法機構相比其又具有便捷高效的優勢。[2]由此可見,反就業歧視的專門機構在反歧視歷程中舉足輕重。因此我國也迫切需要建立一個類似就業平等委員會的機構。為了確保該機構能夠順利開展,筆者認為,該機構應該獨立于各地方政府,由國務院直接管轄,在地方設立分支機構。其成員可以由與就業有關的各部門和工會執行,吸納專家和學者。它專門負責就業歧視投訴和歧視認定,和其他機構在職能上互不沖突。從而有效的保證勞動者的就業平等權。
[1]劉笑燕.從性別意識看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J].前沿,2007(1).
[2]周偉.禁止就業歧視的法律制度與中國的現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6.
D922.5;D921
A
2095-4379-(2016)27-0029-02
蔡碧原(1993-),女,漢族,江蘇新沂人,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2014級經濟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與企業法;劉建榮(1991-),男,漢族,重慶人,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該論文受西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Supported by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Fund Project b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項目負責人:蔡碧原,項目編號:16ycx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