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欣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
“互聯網+”視野下社區法律服務對策研究
王可欣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長春130022
“互聯網+政務”以政務服務平臺為基礎,以公共服務普惠化為重要內容,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思維,將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連接起來,實現政府組織結構和辦事流程的優化重組,從而構建透明化、集約化和高效化的政治治理和服務模式,創新和優化政務服務,簡政放權,提升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其目的是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新型的公共服務產品。
“互聯網+”;社區法律;服務
“互聯網+”概念中的“+”是跨界的意思。2015年3月5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出要將互聯網的創新與政治經濟社會各個行業、各個領域深度結合。
(一)社區公共事務性質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具有保障、預防、穩定、整合等諸多功能。在我國社區的劃分是原有居委會屬性的延續,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政劃分,屬于行政主導型模式。在新一輪的社區管理體系革新中,“有效落實行政職能”、“回歸居民自治”和“動員居民參與”成為革新目標。在“讓行政的歸行政,讓自治的歸自治”的理念下,“社區工作站模式”成為全國各地社區治理體制創新的共識。
社區在展開公共事務時,以社區和社區居民為案主,在明確社區的問題和需求后,通過組織發動社區居民參與集體行動,動員社區資源,爭取外力協助,有計劃、有步驟地預防或解決社會問題。其意義能夠調培養社區居民的民主參與意識和能力,有效減少社會沖突;能夠在社區中培養自助、互助及自決定精神,整合和改善社會關系,加強社區成員的凝聚力;還能夠發掘并培養社區的領導人才,最終提高社區的社會福利水平和促進社區的進步目的。
(二)社區的普法服務
房屋買賣、裝修、租賃以及物業管理過程中涉法問題、謹防常見的不法詐騙問題、外來務工人員正當維權的涉法問題、雇傭關系合法化問題、工傷事故依法理賠問題、“法定繼承、遺囑繼承和財產的處理”家產合法化處置問題、老年人依法維護合法權益問題、家庭人身安全問題等等內容均常出現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問題與“法”有關,與居民的合法權益息息相關。不會依法解決問題,一旦處理不當,不僅會對當事人,對當事人身邊的人以及社會都有可能帶來不可預料的嚴重后果。
社區具有提供法律服務的功能。社區中以司法所為主體開展常規性法律服務工作。在現有的服務渠道中,司法所以及社區服務部門以為社區的法律服務以及普法工作展開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互聯網+政務”背景下,在這種常規性工作方式之外,更應該積極運用互聯網渠道,拓寬社區法律服務與普法工作展開的渠道,使社區的普法工作由行政化工作向“民主化自治”回歸,真正全社區民眾參與進來,真正提高普法成效。
(一)利用遠程系統開展社區職能部門定期培訓,提高職能隊伍專業素養
社區服務部門往往經費極其有限。從業隊伍人員構成素質又參差不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工作開展的效果。遠程學習能夠很好解決社區業務培訓經費不足、職能空崗等現實問題。職能部門應加強普法工作專業化學習,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使在開展普法工作過程中真正做到科學、合法,高效。
(二)建立社區法律服務網絡平臺,實現為民服務功能
通過職能部門網站、手機APP等網絡途徑,社區成員能夠及時查詢到相關信息;通過網絡登記等途徑能夠為社區成員及時解決相關業務問題;能夠降低社區成員的咨詢成本,更好實現為人民服務的社區功能;通過建立QQ群、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交流平臺,社區成員能夠及時便捷查詢和了解到相關法律知識,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共享網絡資源。另外,還能夠發動社區成員全員參與,及時發現、處理社區已有或潛在問題,還利于監管社區職能隊伍的工作成效。
(三)加強網絡平臺間的法律知識互動,適時普及法律信息
通過各級普法網站、政府網站,知名商業門戶等運用大量法律知識,采用線上答題、線下競賽循環對抗的形式,達到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的普法效果。通過利用微博、微信內容,更形象、生動,更立體地為社區居民推送圖文法律新聞資訊和信息;通過設定“二維碼”,社區居民通過關注的方式,在第一時間知曉最新法律動態,了解緊貼其生活實際的法律知識;通過開發具有普法性質的手機網絡游戲,加大社區居民在玩家游戲中的參與力度。
[1]李紅英.社區殘疾人法律服務及其優化策略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3.
[2]呂濤,李曉霞.政府主導的社區法律服務機制探索——基于云南省社區法律服務調查的思考[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02:125-129.
D920.4
A
2095-4379-(2016)27-0238-01
王可欣(1993-),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長春理工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區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