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嬌
江西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
論民法公平原則的司法適用
吳雪嬌
江西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江西贛州341000
民法上公平原則是民法公理性原則之一,是民法精神的集中體現。在性質上而言,公平原則屬于強行性規定,民事審判也為公平原則的適用留有空間,符合人們內心的合理期望。因此,公平原則應當直接為司法實踐所適用。民法上公平原則的司法適用應當在堅持一般原則適用規則的基礎上,規范民法規則的準確性和適用性,增強法官素質和裁判能力,同時加強法律監督。
民法基本原則;公平原則;司法適用
自古以來,公平一直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目標。然而,如果為了公平而談公平,可能會造成更大范圍內的不公平。幾年前,因一紙判決①引發的社會道德迅速滑坡的“南京彭宇案”,正是因為一審法院在闡述理由時的牽強邏輯以及公平原則的錯誤適用才導致此案備受爭議,遭致多方口誅筆伐,也嚴重損害了社會信任體系。有學者直言不諱指出“該判決不僅存在事實問題在推論過程中的形式邏輯的問題,而且限制了見義勇為行為的范圍而造成見義勇為行為在很多情況下是不正當的錯覺,更造成見義勇為行為也可能因為被告無法證明自己的行為正當性而被適用公平原則承擔賠償責任”②。“南京彭宇案”折射出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對于民法中規定的公平原則能否直接在司法實踐中加以適用以及如何適用?
《民法通則》所確立的公平原則有其深刻的法律內涵:一是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活動的機會要均等;二是民事主體在民事權利的享有和民事義務的承擔上要對等,不能顯失公平,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義務和權利是相互對應密不可分的,通常情況下,一方當事人承擔的民事義務,正是另一方當事人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反之亦然;三是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注意資源占有和收益分配的合理化與平等化,在現有社會條件及其發展所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做到分配正義;四是民事主體在經營活動中要公允,不得從事不正當經營,搞不公平競爭。這部分內容主要由《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產品質量法》等相關法律來調整;五是民事主體對民事責任的承擔要合理。公平原則不僅適用于合同責任,而且適用于侵權責任③。
基于上述考慮,筆者試圖從公平原則的司法適用為著眼點,對其司法適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適用等問題作一淺顯探討,以起拋磚引玉之作用。
(一)公平原則是民法公理性原則之一
如前所述,公平原則在民法中有其特殊的意義,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實至名歸。況且,目前我國學術界大多數學者贊同將其作為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調整民事法律關系,加之,我國現行法律業已將其明文規定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民事法律規定出缺時,公平原則就可以出現在在法官審理具體案件的法律適用之中。換句話說就是,在法律法規中沒有具體的條款時,民事主體就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規制和選擇。同樣,作為司法裁判的法官也可以由通過司法適用公平原則來彌補民事規則的不足。
(二)公平原則是民法精神的集中體現
盡管現在社會價值呈現多元化趨勢,但是公平原則作為民法最基本的價值追求,統領并協調著其他各要素協同發展。雖然民法之法律規范紛繁復雜,但是要是對其加以簡明概括的話,不得不提到公平原則。民事立法將公平原則在法條中明確規定出來,目的就是以公平原則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由法官通過解釋、補充法律及利益衡量,由此來實現判決的妥當性,以體現民法公平的精神。
(三)公平原則屬于強行性規定
我國的公平原則是以成文法條的形式明確在民法中的,將原本屬于道德范疇的公平原則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儼然已經成為法律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雖然,有些學者反對將公平原則設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公平”作為幾乎所有法律的指導原則(思想),民事法律中再行規定公平原則,實屬重復和無必要了。況且,“公平”作為法律最高追求時,其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質,使得其適用時也存在高度的模糊性④。
但是,正如筆者前述,公平在民法上具有其獨特而豐富的內涵,將其設定為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并無不妥之處,且不會產生重復宣示法的價值的效果。當前《民法通則》將其作為基本原則已經固定下來,除此之外,我們國家的合同法也作出了同樣明確的規定。⑤基于此,更加肯定了公平原則可以在司法實踐中作為裁判的依據,即屬于司法適用中的強行性規定。
(四)民事審判為公平原則留有適用的空間
從民事司法實踐的角度而言,運用公平原則裁決案件有著現實的土壤環境。法條中許多概念需要法官結合具體案情加以解釋,公平原則的概念本身涵蓋范圍廣泛,在一些棘手疑難案件中能夠發揮其規范作用。同時在新案件面前法官不得拒絕裁判,此時合理運用民法基本原則斷案成為很好的選擇。
一般而言,公平原則的適用在司法實踐中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公平原則作為解釋民事規則的理由,結合其他民事規則一起適用。這種情況在司法實踐中比較普遍,筆者查閱的相關司法案例中,很大部分屬于此種情形。二是單獨適用。筆者在查閱相關案例中,確實單獨適用此規則的情形不多,但也足以說明公平原則在民事法律中對成文法的補充作用是不容小覷。正像有論者指出的那樣,作為有效解決成文法局限性的方式,民法基本原則對成文法律“遺留”的空間具有強大和不可替代的補強作用,并且實實在在地指導著我國的民事法律審判⑥。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樸素公平理念,一直到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公平依然是人們內心孜孜以求的目標。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屬于私法范疇。因此,它更強調的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平衡,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公平原則本身又包含了民事主體參與法律關系的機會均等,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相對應,當事人之間責任分擔要合理等內容,充分體現了“人本”理念,回應了人們內心的主要關切。
民法學術界對民法基本原則在司法實踐中能否作為裁判依據直接適用,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支持者認為,民事法律中規定了民法基本原則,就屬于民事強行性規定,屬于法律條款。法官在審理具體案件過程中,在成文法中沒有對應的具體條款時,理所當然地能直接在判決中加以適用,并據此作出相應的裁決。這是法官的正當且不可或缺的司法裁判行為。反對者認為,既有的原則理論雖然揭示出了民法的基本原則條款,但其根本就不具備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也就不得單獨作為裁判依據,僅僅適合于作為解釋規則,結合更具體的法律規定一并運用,或者根據法律補充準則,以法律原則為基礎提出更具體的補充規定⑦。兩相比較,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筆者以為,以公平原則為代表的民法基本原則作為成文法中的強行性規定,理應與具體的法律條款一起構成整個法律適用的整體,一并加以適用。接下來,筆者將從公平原則司法適用規則和具體完善的角度,對公平原則的司法適用作一探討,以期能對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一)公平原則司法適用規則
公平原則是民法基本原則的重要部分。因此,民法基本原則司法適用的規則同樣適用于公平原則。“法律原則的適用應遵循以下三個規則,第一,只能適用法律原則,禁止適用道德原則、政治原則等非法律原則。這是因為法律是一個獨立的規則和原則體系,如果適用非法律原則,將破壞法律本身的存在,法律無法有效地對社會進行調整,無法保障權利。第二,法律規則優先適用。在選用法律時候,優先選擇法律規則,適用法律原則是例外,即所謂‘禁止向一般條款逃逸’。第三,嚴格說明理由。在沒有可適用的規則而適用法律原則的時,特別是在排斥規則而適用法律原則時,法律適用者有充分說明理由的義務。”⑧筆者深以為然。公平原則的適用在遵循法律原則適用的一般要求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與民法其他基本原則之間協調適用。具體而言,在實際案件當中,如果單獨適用公平原則難以論證充分,應當結合其他原則同時適用,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原則的彌補法律漏洞的功能。
(二)民法上公平原則司法適用的完善
1.規范民法規則的準確性和適用性
如前所述,公平原則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在司法適用上難免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立法者從源頭上完善相關民事法律法規,保證這些法律法規遵循法律原則的要求,從而使得法律裁判有法可依。民商事成文法的“后知后覺”,在面對紛繁復雜且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成文法顯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一方面,我們在司法審判中,在面對“無法可依”時,適用以公平原則為代表的民商事法律基本原則就是必然選擇。另一方面,為了克服因基本原則存在的模糊性和抽象性而擴張法官自由裁判權現象,就有必要盡可能對民商事法律法規予以明確的規范,減少基本原則的適用頻率。目前,《民法典》納入了本屆人大的立法規劃,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解決此問題。
2.增強法官素質和裁判能力
目前,在司法實踐當中,最高人民法院和一些地方人民法院在民法基本原則適用方面均相應出臺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釋。其目的就在于規范民法基本原則的司法適用,發揮民法基本原則司法準則的功能,對法官的的自由裁量權予以適當的限制,以確保公平正義得到真正的實現。所以,高素質的審判人員隊伍是司法實踐中適用公平原則等民商事法律基本原則的重要前提條件。然而,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審判隊伍和司法工作水平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中運行,亟待提高完善。通過“彭宇案”我們不難看出,提高法官的職業能力和素質迫在眉睫。也基于此,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增強法官隊伍實力,提高司法人員的裁判能力,才能更好地應對新問題新情況,才能合理有效地行使法律賦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依據民法基本原則(如公平原則)裁判案件,從而實現個案平衡和保障當事人權利,推動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穩步前進。
3.強化法律監督
公平原則在適用時,一方面要保證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獨立;另一方面也要強化司法監督機制。第一,要從監督范圍、方式、程序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檢察機關對民商事法律司法審判的監督機制。第二,強化人民監督員的作用,規范和完善人民監督員參與監督的體制機制。第三,正確對待輿論監督。審判機關在適用公平原則審理民商事法律案件時,要保持開放的態度,依法依規做好案件審判的同時,及時應對社會輿論,避免出現“輿論審判”,從而妨礙司法公正。
[注釋]
①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7)鼓民一初字212號.
②王曉.法律論證的邏輯立場及其方法——基于倫理學方法對“彭宇案”的探討[J].浙江學刊,2012(1).
③李檬.試論民法公平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J].職業時空,2007(10).
④尹田.論民法基本原則之立法表達[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
⑤我國<合同法>總則第五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⑥陳靜,李聽.淺論民法基本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指導作用[J].鄂州大學學報,2010,17(3).
⑦趙秀梅.民法基本原則司法適用問題研究[J].法學論壇,2014(11).
⑧張文顯.<法理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76-77.
[1]易軍.民法公平原則新詮[J].法學家,2012,04:54-73+177-178.
[2]易軍.民法公平原則理論之檢討與反思[J].浙江社會科學,2012,10.
[3]楊思斌,呂世倫.和諧社會實現公平原則的法律機制[J].法學家,2007,03.
[4]郭爍.“彭宇案”之四重法律問題再檢討[J].中州學刊,2013,04.
[5]王軼.論民法諸項基本原則及其關系[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6]關淑芳.論公平原則[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7]蘭桂杰.論我國民法的公平原則[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
[8]裴圣慧,梅術文.試論民法公平原則的實現[J].湖北社會科學,2004,06.
[9]董偉偉.公平原則對道德義務的證成[J].科學經濟社會,2016,02.
[10]王立爭.人性假設與民法基本原則重建——兼論公平原則的重新定位[J].法學論壇,2009,03.
[11]王強.試析民法中的公平原則[J].法制與社會,2015,02.
D913
A
2095-4379-(2016)27-0042-03
吳雪嬌(1992-),女,江西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