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思亦
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合同法上的可得利益賠償范圍探究
蘇思亦
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遼寧錦州121000
損失賠償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合同法中的可得利益損失賠償,這在各個國家法律中都有明文規定。我國在《合同法》113條確認了有關司法解釋,但相關規定過于原則、操作性不強且比較抽象、實現起來比較困難,本文圍繞可得利益損失賠償展開相關研究,以達到理清思路,提升可得利益損失賠償的操作性的目的。
可預見規則;可得利益;過失抵消;降低損害規則;損失抵消規則
損失賠償債務在民法領域中實物方面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可得利益損失賠償是違約損失賠償的一個重要分支。因此,在實物和理論中應充分重視。根據《合同法》規定可得利益損失應該得到賠償且應有可預見性。然而該規定過于抽象、不夠完善,通過對可得利益相關研究及現狀分析,提出了一定的完善意見,為可得利益研究范圍的確定提供依據。
(一)相關案例闡述
下文將介紹一個具體的案例,通過梳理案例的思路可以更好地進行實踐操作。案例闡述:本案中A公司是原告,B公司是被告。在2003年6月,原告和被告簽署了一份廣告代理協議,協議主要內容是A公司負責幫助B公司發布有關滕龍汽車的廣告。該廣告需要在中央電視臺的一套和五套播放90余次,雙方確定于7月份播出,在央視一套上播出40次,每次45000人,除20%優惠外支付140萬元,在五套播出50次,每次25000人,除20%優惠外支付100元。同月25號,A公司與C公司簽訂代理合同,委托C公司在7月份于央視一套和五套播放滕龍汽車廣告,播放計劃和B公司要求的一致,但需要另給A公司25%和24%的價格優惠。根據合同七、八月份別支付八、九月份的廣告費用,A公司若違約應支付違約金10萬元。7月29日B要求廣告播出延期,后來為履行合同。8月29日C公司要求A公司支付尚欠的風險押金62000元。10月15日,原告和被告的合同終止,并要求原告賠償其經濟損失。
(二)分析提出問題
一審法院認為A公司單方面終止合同構成違約導致銀易造成損失,根據雙方約定,銀易應獲得2%差價利潤,同時,B公司在扣除相應的費用后還應支付給銀易5.4萬元。但對于該判決,B公司表示不服。他們認為之前制定的8月份、9月份的廣告播出計劃并沒有具體規定播放的時間、播放的次數,不能按照七月份相關規定,賠償差價利潤。此外,B公司還認為這次行為導致的經濟損失并不是可預見的。二審法院認為在判斷違約方面,能付或者應付預見損害時,需要考慮到違約方的行業經驗、合同的性質等眾多因素。在此案件中,若是合同未能全部履行,A公司在正常履行條件下可得利益產生損失是可以提前預知的。而且,在本案中,B公司并沒有提供相應的證據證明價款差價存在問題。鑒于以上因素,二審法院最終維持了原判。通過上述的案例判決過程不難發現,在司法實踐的過程,法院并不是一定支持可得利益損失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明確下述幾個問題。首先是可得利益賠償的范圍如何確定。其次,是可得利益賠償存在的限定條件包括哪些。最后,是可得利益賠償的計算方式。本文將結合相關的理論和司法實踐對可得利益損失賠償的范圍進行分析和研究,幫助人們理清思路。
(一)可得利益概念解釋
所謂的可得利益是指在全面履行合同的前提下可以獲得的利益,這里所說的利益既包括物質利益也包括非物質利益。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人們對可得利益概念還存在不一樣的認識。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概念界定方式不夠清楚,應將其稱之為所失利益。他們認為可得利益和市場價格之間具有一定的關系,屬于獲益的一種方式。筆者認為兩者并無區別,加之“可得利益”,在理論和務實過程中被普遍使用和認可,不應在做更改。
(二)可得利益的性質分析
第一,可得利益是主觀權利取得的希望。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它是對將來取得的某種權利的期待;其次,可得利益損失還應有一定的確定性,它并不是現實利益或者財產,需要過程去變為現實,但在過程中存在變數;再次,它具有法律承認的地位,在機能上是一種獨立的權利狀態;最后,可得利益還具有明顯的財產利益。因此,從以上論述可以得知,可得利益是一種期待權。
第二,可得利益與期待利益之間的關系分析。期待利益包含債務人依法履行利益和債權人在債務人依約履行合同基礎上實現利益增值兩個部分。實際上,賠償履行利益時要求債務人在完成約定義務。因此,可得利益不等同于期待利益,反而是期待利益構成部分。
(三)可得利益的特征分析
其一,具有將來性。
可得利益是將來將要取得并實現的一種財產利益。在通過相對人履行合同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并不是指權利人現在已經擁有的利益,同時可得利益保護當事人應使交易主體考慮違約成本,理性的選擇維護交易,這都應給予合同所期待的未來利益之上。
其二,具有相對確定性。
可得利益在實現的過程中存在很大變數,范圍上很難確定,實踐過程中確定利益時要求相對寬泛。通常在證據基礎上法律只要求“通常可能,即之確定”。因此,具有相對確定性。
其三,具有可賠償性。
根據司法實踐的情況和相關《合同法》相關規定,可得利益都應得賠償。這取決于信譽制度發展和交易安全的需求。法律上賠償損失包含了受害人實際遭受損失之外,也包含了可得利益的損失。
(一)可預見規則的限定
可預見規則及合理的意見規則是指由于合同一方當事人違約造成另一方一定的損失,那么雙方就可以就這些損失討論賠償問題。但可以賠償的損失必須是因合同雙方在簽訂合同時就已經可以預見或者應當預見的違約行為造成的。其適用于簽署合同時可得利益損失是應由違約人還是受害人或者兩者都應該預見。預見的時間要合理,對于故意違約的行為應體現出制裁性。范圍上包含了預見的主體、時間、范圍以及判斷標準。進行判斷時,一般以客觀標準進行,具有抽象性。同時,受害人還應當提供相應的證據。法院在判決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體現出“理性人”的身份,進一步確定對當事人的預見范圍內的損害。
告知義務理論方面,雙方簽訂的合同的條款必須要明確,應盡量減少其中的謀略行為,同時還應當及時披露相關的信息。這樣,合同雙方就可以提前采取一定的策略進行預防,達到了符合效率原則。然而,謀略行為難以克服。若強制告知將使債權人其他利益將得到損失。在默認條款方面,除了當事人明確規定之外,所有的實體權利和義務都屬于默認條款,包含事實上和法律上的默認條款兩部分。在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默認條款來判斷當事人是否可以預見可得利益損失。因此,在確定可得利益賠償的范圍時,告知義務和默認條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減輕損害原則
減輕損害規定對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范圍進行一定限制,如果合同中的一方出現違約行為從而給另一方造成損失時,對方應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損失擴大。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合同中的非違約方沒有及時采取措施對損失進行控制,那么應當由非違約方承擔相應的損失。減輕損失規則主要包含,替代安排、繼續履行和停止履行三個方面的具體減損措施。此外,在減損措施方面更應注意其合理性,非違約方在發現違約方的違約行為以后應及時、積極主動采取減損措施,則不能消極對待,以獲取更多違約賠。對其采取措施的判斷標準方面,受害方應避免不可預見的風險。
(二)過失抵消規則
所謂的過失抵消規則是指在合同履行的過程中,違約方出現違約行為,但非違約方也存在過錯,那么應當減輕或者免除違約方的賠償責任。違約方的損失賠償責任不能以過錯為前提,即使在沒有過錯責任狀態下,如果非違約方在合同履行的過程中出現了過錯也應適當減免違約方的賠償責任。過失抵消規則的使用條件如下所述。第一,非違約方因對方的違約行為受到了直接的損失;第二,簽訂合同的雙方都存在過錯,違約方的違約行為給對方造成了損失,但在違約方違約的過程中非違約方沒有采取相應的減損措施,造成了違約方損失擴大;第三,簽訂合同的雙方都存在過錯,而且雙方的過錯和損失之間具有一定的關系,雙方的行為導致損失的發生。
(三)損益抵消規則
損益抵消即損害和權益相互抵消。當非違約方由于同一違約行為造成的損失獲得收益時,扣除了相關利益,確定了損失賠償的范圍。損益抵消規則,在司法和理論的實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不容忽視。但在使用損益抵消規則時應具有一定的前提要件。第一,違約方的違約行為給對方造成了損失;第二,非違約方由于違約行為獲得了一定收益;第三,損失和權益都是由于同一違約行為造成的,雙方之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其可扣除利益的類型方面主要包含節省利益、保險金、標的物損毀殘值三種類型。
(一)生產利潤損失
本次考察對接,是河南省總工會與十三師工會在前期充分調研、多輪溝通的基礎上,對十三師“互聯網+工會”工作進行的一次系統性、全局性的高質量對接。經過雙方充分、細致地交流,明確了十三師“互聯網+工會”工作按照平臺搭建完善、會員信息錄入、規范運營管理三步走的總體布局,搭建了豫工惠十三師服務平臺基礎窗口,確定了圍繞河南援疆重大政治意義,以紅星勞模合作社為抓手,深度推動兩地文化、產業交流合作的基本思路,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對用好用實“互聯網+工會”普惠服務平臺,讓河南與十三師兩地群眾受益、滿意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生產利潤損失時指賣方沒能及時按照在原材料、生產設備等方面雙方簽署的買賣合同交貨,造成了買方耽擱而造成了一定的生產利潤損失。該種損失屬于可得利益損失,在非違約方要求違約方賠償損失時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一方面,違約方可以預見生產利潤,而非違約方購買標的物的目的是用于生產;另一方面,非違約方要對可得利益進行證明,合理既可。
(二)轉售利潤損失
轉售利潤損失時需要簽署買進合同和轉售合同。原告扮演中間商的角色,合同條款價格和相關費用的差值就是可得利益。在進行可得利益認定時必須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如果在違約前,原告沒有簽訂相應的轉售協議,在確定可得利益價值時需要參考相應的市場價格,同時還應證明該種認定方式的合法性。
(三)經營利潤損失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可知,如果在履行承包經營合同、租賃經營合同、勞務報酬合同時,合同一方違約造成的可得利益損失可以稱之為經營利潤損失。
(一)可得利益賠償的相關規定
在《合同法》中對“可得利益賠償”進行了規定,可為可得利益的認定、舉證、相關計算提供依據。如在《合同法》中明確表示,在合同履行的過程中,如果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不按照相關規定履行合同,對對方造成了一定損失賠償額度大約等于因違約造成的損失,包括可得利益。《合同法》中的這一規定為司法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我國可得利益賠償規定的完善
第一,完善其可遇見規則。具體來說,完善可預見性規則時應當排除欺詐或者故意場合。如預見時,應當三思而后行,這將有利于扼制有利行為。
第二,確定過失抵消規則和損益抵消規則。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由于過失抵消規則存在范圍不明確的問題,從而影響了該規則的運用。因此,必須要對過失抵消規則的適用范圍進行明確的規定,充分發揮該規則的實用價值。
第三,完善可得利益損失賠償的舉證責任和標準。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原告需要舉證,提供相應的證據。但由于舉證困難,會使得原告的損失無法得到賠償。因此,應降低原告在舉證方面的標準。原告只要盡力提供證據,并保證證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即可。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可得利益損失賠償是損失賠償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在很多國家的法規中都具有明確的規定。我國在司法實踐中也同樣具有許多這方面的訴求,而相關規定卻過于抽象、缺乏細化,在實施時也存在許多障礙。本文圍繞可得利益損失賠償的范圍和思路的研究對其限定因素、完善方式等提供了一些意見。期待在法規方面能夠更加完善、務實,在操作中取得更加積極的作用。
[1]陳喬珠.合同解除后可得利益賠償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4(33):264,273.
[2]游弋.探討我國合同法對可得利益的保護[J].法制與經濟(上半月),2015(4):60-61,71.
[3]王業可,夏愛芳,王煜等.法務會計實務中可得利益的認定與計量研究——基于浙江A公司訴山西B機械有限公司逾期履約損失賠償案[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2(3):199-203.
[4]青格勒花.合同法上可得利益賠償規則的司法適用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
D923.6
A
2095-4379-(2016)27-0047-03
蘇思亦(1995-),女,漢族,遼寧鐵嶺人,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文法系法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