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鶯依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 臨安 311300
?
P2P網絡借貸風險的法律防范
蔡鶯依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臨安311300
P2P網絡借貸自2008年興起開始,憑借快捷、靈活的優點一直快速發展,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借貸的空白,有利于促進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實,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如監管風險、信息安全風險、融資端觸犯刑法等多重風險。又由于上層建筑落后于經濟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征信機制還相當不完善。本文將從制定法律規范、明確法律監管主體及其職責、完善征信體系之建設、完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等方面探討P2P網絡借貸風險的防范。
P2P網絡借貸;特有風險;法律防范
(一)信用風險
P2P網絡借貸活動中的信用風險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其一,借款人總會因為資金周轉不及時或資金短缺等問題而不及時償還貸款;其二,很多P2P借貸平臺為非法占有資金池中的資金會出現違規操作虛構債權現象。
(二)市場風險
其一,網絡借貸活動中借貸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產生信息不對稱情況時,借貸雙方隨之會出現“羊群行為”。這一現象也是傳統金融活動中極易出現的現象之一。具體表現為借貸雙方在參與網貸時并不是完全依賴自身所知的信息進行借貸活動,還需通過觀察競拍中以往投標人所做的選擇,從中來收集信息,進而仿效他人做出決策。“羊群效應”很可能導致出借人盲目跟從他人發放貸款注入資金,最終導致借款人無法及時償還貸款而給出借人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其二,隨著近幾年P2P網絡借貸平臺數量與日俱增,平臺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又由于P2P網絡借貸平臺剛興起時的收益主要來源于居間費用,新出現的網絡借貸平臺往往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而會采取贈送紅包、禮品等方式吸引客戶以保證平臺正常發展。導致在平臺起步的那幾年入不敷出,微薄的居間手續費難以維持網貸平臺的開支,時常會出現網貸平臺因為資金鏈斷裂無法繼續運營而倒閉的現象。
(一)應對信用風險的法律規范不完善
目前我國的征信系統仍然處于初步籌建階段,所建立的個人征信系統并沒有得到大規模的使用。根據我國《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暫行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只有法律許可金融機構、商業銀行、人民銀行等機構才能使用個人信用報告。顯然本文所研究的P2P網絡借貸并不包括在內。2013年11月,中央銀行頒布了《征信機構管理辦法》,使得征信體制的建設與完善有了較為明確的法律指導文件。但是僅僅有這些零星的文件并不能解決現存的問題,征信特質仍然存在監管機構相互推諉、監管機制不完善、行業自我約束能力低下、失信懲戒機制不完善、無法充分保護個人隱私與商業機密等眾多法律問題。銀行、司法、財務等機構關于個人信用信息銜接不利,法律法規亦沒有強制P2P網貸機構公開自身運營的方式,使得投資者難以了解平臺運營時采取的是大帳戶資金托管還是點對點資金托管形式,使得監管部門無法很好的對網貸平臺的財務風險進行監管。
(二)應對市場風險的法律規范不完善
由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將P2P網絡借貸平臺定性為純粹信息中介模式的P2P網絡借貸平臺,這與我國現在的狀況不完全符合,使得相關法律規范無法有效規制那些“準金融機構”性質的平臺的市場運營行為。另外,監管機構尚未建立起多維度的風險檢測制度,相關標準也模糊不清,無法有效規制P2P網絡借貸平臺在市場活動中贈送紅包、禮品等影響市場正常發展的違規行為,最終導致互聯網金融混亂的市場風險。
(三)應對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法律規范不完善
到目前為止,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還未正式出臺,僅僅只有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除此之外,刑法、民法通則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對個人信息保護也有一些零星的規定,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3條、40條的相關規定,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關于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相關規定。雖然,自2013年開始國家已經開始制定并實施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標準,但不難看出我國現階段關于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法律制度體系相當不完善,適用范圍有限,大部分規定缺乏可操作性,更別說制定關于P2P網絡借貸的特殊規定了。這種現狀及其不利于網絡借貸中借貸雙方的個人信息安全保護。
(四)應對監管風險的法律規范不完善
P2P網絡借貸近幾年呈現野蠻生長的態勢,但由于上層建筑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P2P網絡借貸的法律規范還處于探索階段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我國政府對其也一直是保持著較為謹慎的態度,相關制度的規范也停滯不前。直到2014年年初才宣布由銀監會牽頭制定《關于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慢慢完善關于P2P網絡借貸的相關法律。
(一)完善征信體系,降低信用風險
要完善P2P網絡借貸法律防范體系就需要客戶的完善的征信系統作為后盾。完善信用評級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借貸雙方的資金安全以確保網絡借貸平臺的順利運行。因而完善征信機制是降低信用風險必不可少的步驟。現在,我國的征信系統建設已經進入起步狀態,2013年11月中央銀行頒布《征信機構管理辦法》,使得商業征信系統的設立與完善有了法律指導。但相比較英國、美國的征信體系,我國的征信體系存在信息不全、信息反應不及時、虛假信息等問題。因而我們更應該借鑒英美等國家關于征信機制的相關制度。
首先,要做的就是為網站的每一位客戶建立信用檔案,在客戶注冊時就對其身份信息、家庭住址、資產情況、收入情況、貸款情況等各方面信息進行收集,并進行實名制審核。同時還應當要求借貸雙方提供能證明自身信用的相關材料。還可以借鑒美國征信系統,擴大數據來源,提高征信系統的透明度為P2P網絡借貸平臺運作提供有力信用評級支撐。其次,以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目前各方面的實力,想要各自建立自己的信用評級體系實屬困難,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各平臺所建立的信用體系也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借貸雙方當事人的信用狀況。因此,可以考慮將P2P網絡借貸信用體系與中國銀行的征信體系相結合,從而可以從中國人民銀行的系統中提取客戶的相關信息,更加準確的反映借貸雙方信用狀況。最后,加快完善征信體制的有關法律,如公平信用、隱私權、信息公開等方面的法律,明確P2P活動中借貸雙方的具體權利義務關系。通過行政法規制定相關的失信懲戒與守信獎勵制度,督促P2P網絡借貸機構準確及時地公開自身相關信息,督促借款人及時履行職責及時繳清借款及利息。
(二)建立自律制度,降低市場風險
從政府監管,平臺自律的角度,監管機構可以通過完善行政法規設立全國性的專業網絡借貸行業協會,加強對網絡借貸領域相關活動的監管。除此之外,監管機構應該積極與政府合作,強化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意識教育,提升整個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風險防范能力。還可以通過行政法規授權專業機構、專業協會對違規操作的網絡借貸平臺進行懲罰與披露,從而規范平臺操作降低市場風險。
從投資人的角度出發,可以仿照上文中提到的美國在金融領域使用的投資人測試制度,對有意進入P2P網絡借貸領域的參與者的基本的經濟狀況與承擔風險能力進行測試與評估,只有達到相關標準時才能“放行”,并且應該設定專門機構對投資者與借款者進行安全教育宣傳,提高借貸雙方的風險防范意識。
(三)完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規避信息安全風險
面對上述泄露并濫用個人信息的狀況,我們應該加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的進程,從法律角度明確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范圍,明確各個機構組織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職責。規定公民個人信息的采取、使用、公開、查詢條件和使用限制以及個人信息受侵犯是所采取的正當處理程序、司法訴訟救濟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P2P網絡借貸平臺自身獨特的靈活性多樣性多帶來的特殊風險,這需要相關部門制定符合其特征的《網絡金融個人信息保護法》針對客戶信息泄露的風險,可以借鑒美國的Lending Club的做法,對“出借人提問借款人回答”(Q&A)程序進行完善與修正,篩除與工作、職位等相關的能夠識別出個人身份的描述,禁止出借人對借款人隨意發問,并且從被提到頻率最高的那些問題刪選問題,進行整合、編輯制定出數組固定的問題,在出借人提問時只能從該組問題中進行選擇。
(四)完善監管體系,降低監管風險
1.制定行政法規,明確P2P網絡借貸的性質與地位
首先可以通過制定《非存款類放貸條例》等規章制度以明確P2P網絡機構的定性。其次,雖然P2P網絡借貸的載體是靈活多變互聯網,但是其本質還是民間借貸活動的一種變型,多以我在具體行為規范上可以參照民間借貸相關法律法規的做法。將其法律法規體系大 致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普遍民事法律,二是為規范P2P網貸平臺的相關行為而制定的相關主體法;三是為規范P2P網絡借貸活動中的借貸雙方具體行為而制定的P2P網絡借貸法。
2.明確法律監管主體及其職責
在明確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性質之后,方可以明確相應的監管主體,但目前我國在P2P網絡借貸活動中不僅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而且連監管主體還沒有明確規定下來。面對靈活多變,跨越多個領域的P2P網絡借貸活動,未來最優監管體制應當是多主體、多層次、相互協調、有機統一的監管模式,各監管主體充分發揮其各自的監管特長去規制、調適和應對正處于不斷演化之中的P2P平臺行業,使監管體制與行業成長同步前行。基于此,政府應當考慮將分業管理措施引入該領域,充分發揮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的監管作用,各個監管部門分工負責對P2P平臺準入要求、經營范圍、經營模式、風險防范制度、退出機制等進行明確地規定,并對其開展日常監管和常態化監管。
[1]張凱、馬曉楠.P2P網貸平臺經營風險與法律規制研究[J].中國市場,2015(3).
[2]周瑞珍.P2P網絡借貸風險淺析[J].金融天地,2015(5).
F832.4;F49
A
2095-4379-(2016)27-0080-02
蔡鶯依(1994-),女,漢族,浙江永康人,浙江農林大學,法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