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嬌男
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鄉人民政府,北京 100161
?
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研究
趙嬌男
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鄉人民政府,北京100161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項法律法規日趨健全,為社會各項生產提供了依據與保障。社會整體利益需要社會全體人員的支持與維護,更是經濟法的主要維護對象,不同法律體系下各級部門的工作要求也不一樣,由此,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上存在差異。國家制定的經濟法目的是對市場進行規范與指導,為社會整體利益維護提供保障,日益突顯了其在社會整體利益中的重要性。
經濟法;社會整體利益;維護方法;法律建設
我國的經濟法產生至發展已經有20多年,在針對不同法律構建的爭論中確立了很多一致性的思想與主見,經濟法也日期突顯了其社會地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將憲法為基礎,對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指導的經濟法作為了社會主義法律,對其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標準,要求其能夠對各項經濟活動進行調節,從社會根本利益出發,集干預與管理為一體,與憲法共同對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诖耍瑢χ袊厣鐣髁x法律體系中的經濟法不斷健全與優化,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關鍵。
(一)市場失控將對社會利益造成損害
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市場主體下實現的創新與發展動力基于市場競爭機制與優勝劣汰的規律,市場創新使利益主體不斷轉移,使資源得到了最優配置,市場主體得到了激勵,也使市場資源配置成為市場經濟主要形式。但鑒于市場主體存在變動性,資源配置也變得盲目與無序,使市場導向出現盲目性,也就是說市場機制未能發揮導向作用[1]。體現在:公共工程以及公共產品提供存在滯后性,經濟總量得不到分配;頻繁經濟活動對外部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各種經濟壟斷與不正當行業競爭出現;法律法規公平性缺失等等。由此可見,市場機制的導向作用一旦消失,將對社會整體利益造成損害,影響到市場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
(二)國家干預成為控制失靈的重要手段
在市場機制不能發揮正常導向作用以后,就需要借助國家干預參與市場管理與調控,對市場各部分資源進行重新配置與利用,對市場失靈引發的各種問題進行補救。由此,社會整體利益并不是代表著某個人或者某個集體,不能僅依靠某個組織的力量就能將問題解決,非政府組織僅能緩解。由此,國家經濟法規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能夠對市場經濟總量進行調節,對經濟結構進行優化,引入民間資本機制,解決市場供給與配置不均勻問題[2]。
(三)經濟法成為國家干預市場的重要手段
經濟法產生自市場經濟,依據市場變動制定各項條例、規章能夠對市場活動提供指導,這一點也使經濟法成為了國家干預的重要法律手段。一方面,配置的權限、程序以及干預邊界等都能依據法律的權威性確定下來,減少出現法律濫用或者越位的情況。另一方面,國家利益與社會整理利益在某些方面不是一致的,國家利益僅能從政府機構體現出來,而社會整體利益還需要非政府組織的共同引導與促進,如何才能使整理利益與國家利益相接近,減少國家利益受損引發的整理利益侵蝕問題,就要使用經濟法來調節。
(一)將經濟法納入到立法條款中
以上分析發現,經濟法能夠反映社會整體利益,比如,在《反壟斷法》中,就有對社會利益“維護”與“社會公共利益”調節的規定,而在其他法律規定中,雖然沒有體現“社會整體利益”這樣的字眼,但都存在整體利益維護的傾向。比如,在《預算法》中:“加強國家宏觀調控,使社會經濟秩序更好的維護”以及《礦產資源法》中的:“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久與持續”,《農業法》中的:“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等等,不管是農業還是工業都是社會利益的主體[3],維護他們的利益就是在增強社會經濟發展實力,維護社會整理利益不動搖。
(二)作為政府基準加強宣傳
經濟法對市場調控與引導與政府的各項政策在目的上存在一致性,區別是經濟法更加有規范性與程序性,分為裁判規則與政策基準。前者是對受理案件賦予一種規范約束,而后者是特定的案件處理程序,能夠表明國家的法律立場。比如,《農業法》中:“社會各界要廣泛關注農業,重視農業發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是每一個部門的責任”,告知了社會各界要廣泛關注社會整體利益,這項利益與每一位公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都要主動肩負起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任務[4]。
(三)將經濟法的權義結構融入
經濟主體享受的權利與義務是經濟法權義結構中的重要內容,在固有法律界限內,構建好權義結構,對法律價值目標的實現有重要意義;此外,因為權義安排存在不同,調整社會關系上也更加具有互補性。首先,將國家干預需求增大,進而發揮國家干預對市場失靈情況進行彌補,國家機關授予相關單位這項職責時,也在法律上達成了共識。經濟職權分為了市場監管與宏觀調控兩種,經濟職權的設立是為了使社會整理利益得以維護,能夠將國家的最高利益轉變為法律的權力。鑒于經濟職權是依據法律設立的,必須依法行使,不能隨意舍棄,也體現在國家機關授予其他單位的職權上[5]。其次,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私人利益能夠反映社會公共利益,必須將由個人體現出的公共利益轉換為公共權利,比如,行業競爭權、消費者權、中小企業發展權等;這些權利與民法上的規定存在差異,能夠更加直接的對公共利益與社會秩序進行維護,形式上更加直接,體現了決策的目標權利形態。也正是基于這種權利特征,使社會整理利益功能得以承載。還有一方面,為了使其他公共政策目標實現,需要在經濟法中體現出市場主體義務這項規定,從權義結構與權義安排上體現出公共政策目標。
(四)從經濟法責任中體現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
經濟法有權力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這對于規范社會整體利益有著重要意義。一方面,需要履行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另一方面,在履行了基本法律責任以外,創新新的利益維護舉措。比如,《食品安全法》中新規定了懲罰性賠償這一制度,使傳統法律責任范圍進一步擴充[6]。
通過分析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維護上發揮的作用與價值,可以看到經濟法與民法在社會整力利益維護上存在差異性,但都是基于市場經濟發展實情而開展的。通過經濟法的介入,使市場失靈而發揮的國家干預得以有效落實,在與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政府政策配合下,實現社會資源的有序安排與配置,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
[1]蔣悟真,李晟.社會整體利益的法律維度——經濟法基石范疇解讀[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10,23(1):45-53.
[2]馮果,萬江.社會整體利益的代表與形成機制探究——兼論經濟法視野中的國家與政府角色定位[J].當代法學,2010,18(3):89-97.
[3]譚潔.我國經齊法制建設中堅持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11(6):74-77.
[4]盧以品.社會整體利益至上——對經濟法正義性問題的探討[J].學術論壇,2011(2):37-40.
[5]李友根.社會整體利益代表機制研究——兼論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0,39(2):116-125.
[6]劉運新.經濟法視野內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之再認識——兼論經濟法對傳統法的替代關系[J].前沿,2012(7):81-83.
D922.29
A
2095-4379-(2016)27-0191-02
趙嬌男(1991-),女,內蒙古赤峰人,中央財經大學本科畢業,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鄉人民政府工作,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