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GSS數據2003年-2010年"/>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成林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
中國政治身份獲得的影響因素
——基于CGSS數據2003年-2010年
王成林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在快速變動的當代中國社會,有哪些因素能影響到人們對于中共黨員身份的獲得呢,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03、2005和2010年的數據,并采用二值logistic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最終發現教育與年齡是決定黨員身份的最主要變量,另外家庭出身、戶籍與性別差異、個體經濟水平和政治社會化程度的差別對此也有一定影響。
政治身份;二值logistic分析模型;教育;年齡
根據中共組織部的數據,歷經1921-1956年35年間的曲折發展過程中國共產黨黨員數量規模達到第一個一千萬,隨后基本上每8年左右遞增一個一千萬。截止2014年年底達到8500萬人數。毫無疑問的是這一不到總人口1/10的群體他們是帕累托二八定律劃分中的精英分子,那么本文所關注的問題就是,在快速變動著的當代中國社會,有哪些具體的因素能夠影響人們獲取中國共產黨黨員這樣的稀缺的政治資源呢?
在討論具體影響因素之前,一個亟待厘清的問題是對于黨員的準入門檻這一因變量的探究應該在兩個層面上展開:宏觀層面上是否有政黨權力這只無形的手在主宰著一切,即是否是黨組織自身在自己預設的邏輯上自行增長,是否存在這樣的邏輯,如果存在,它具體是什么?第二,隨著外部環境和社會內部結構變動,2003年中國加入WTO,承諾在隨后10年間逐漸實現真正市場經濟,2014年政府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寫進決策。另外在教育領域最顯著的變革是1999年開始的高等教育擴張,它實現了將原來精英化的高等教育逐漸轉變為大眾化。微觀層面諸多個體的實踐努力能否推動上述邏輯出現了某些變化,例如新生的權貴階層是否能夠進入黨員群體?
(一)文獻介紹
對于黨員這一政治身份問題,比較有啟發性的觀點Rosenbaum把黨員身份視為一種類似于大學學位的資格證書,它對于以后的升職有幫助,它們扮演著發送個人無法觀察到的能力或品質的信號工具[1]。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數將黨員身份視為個體社會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而成為解釋其他經濟社會變量的自變量,鮮有單獨考察并將黨員地位放到因變量位置上的做法[2-3]。
本文的關注點在于個體在被黨組織吸納的過程中,什么樣的特質或者說哪些方面的因素更能發揮決定性作用。
(二)理論假設
本文對林南關于“個體一般社會資本”概念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裁剪[4]。首先,馬克思·韋伯關于社會分層標準有著名的“名、權、利”對應“社會聲望、政治權力、經濟實力”的概括。并且認為三個領域并非各自為政,而是存在著相互轉化的機制的[5]。簡單來講,也就是說當你獲得了較高社會聲望時,或者當你進入較高收入階層時,黨組織會考慮吸納你進入黨員群體。
本文提出“個體社會資本”作為衡量個體在沒有成為政治精英之前的中介變量。它涵蓋了社會精英與經濟精英兩個方面。個體所擁有的先賦因素和自致因素透過它形成合力來影響個體是否能獲取政治身份,進而有機會成為政治精英。
假設一:個體所擁有一般社會資本的高低,對于個體獲取政治身份有重要影響。
1.自致因素。這里考察的體現個人經濟與社會方面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教育程度和個人年收入。有學者依據1949-1996年中國城市的數據概括出教育對精英地位獲得的重要性在上升,但是家庭出身起作用的碼方式隨不同歷史階段會有所不同[6]。另外一個方面屬于政治因素,即政治社會化因素。社會化理論認為可以通過考察個體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適應度來判別個體作為“社會人”是否走向了主流社會認可的成熟狀態。政治領域的社會化,通過直接的思想教育與間接的文化傳播來達到政治文化認同的目標。本文假設:
假設二:完成了較好政治社會化過程的個體更有可能得到政治身份。
當然它被包含在自致因素范圍內。
2.先賦因素。家庭背景,戶籍差異,性別差異這些都體現了中國是一個處處講出身,講身份的社會。而對于年齡因素來講,費孝通先生認為傳統中國屬于長老家長制,掌握更多經驗的年長者在社會上占據著重要的統治地位[7],時至今日,中國社會上依然盛行著諸如此類的觀念,并且體現在制度設計上。
(一)分析框架
本文運用CGSS(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2003年、2005年、2010年。將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獲得作為因變量,考察兩類自變量,一類是先賦變量,如家庭背景,個體性別,個體戶口性質,個體年齡等,另一類是自致變量,如個人年收入,教育水平,個人政治社會化水平等。
通過逐步進入的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探討哪些因素能夠影響黨員身份的獲得。并且通過2003到2010快速變化的8年間歷時性可以方便看出不同變量的影響是否有所改變,是否有新變量介入,有助于發現規律。
(二)變量設計與數據來源
1.因變量:黨員身份獲得。對應問卷中問題是“您是否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答案為“1,是;2,否”。
2.自變量:家庭背景、個體性別、個體戶口性質、個體年齡、個人年收入、個人教育水平,個人政治社會化水平。其中家庭背景測量題器為兩方面,一個是母親教育水平(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以上)另一個是14歲時父親工作性質(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非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個人政治社會化水平測量題器為:您是否經常關注時政(是/否)。個人收入按四分位方法分為4類(最高/較高/較低/最低)。個人年齡四分位方法分為4類(18-32-42-53-79歲)
本文數據來自于全國抽樣調查CGSS2003、2005和2010數據。
(三)分析模型
本文所分析的因變量“是否黨員”是一個二值變量,所以采用binary Logistic回歸模型來分析。黨員獲得的估計模型為:
其中表示獲得黨員身份的概率,x1、x2…xi分別表示解釋變量,回歸系數表示在控制其他表量的情況下Xi每改變一個單位,獲得黨員身份的發生率改變exp(bi)倍。
(一)影響黨員身份獲得的因素。通過SPSS統計軟件模型處理結果得出:能夠有助于獲得黨員身份的因素包括城鄉戶籍差異,個體性別差異,個人收入分層,個體教育水平,子女14歲時父親單位性質,母親最高學歷,個體年齡分層,是否關心時政等等。
(二)教育與年齡是新世紀以來黨員身份獲得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首先,在第一屆擴招的高校學生剛剛畢業的2003年,教育的重要性就通過“完成了義務教育的人比未完成者在黨員發生率高倍”體現了出來。這表明一直以來,黨員群體對于接受正規教育都表現出高度親和。而且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過程的逐漸深入,到了2010年“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比未完成義務教育的人黨員發生上高出22倍”,這一結論在2003年是7倍。
其次,53歲-79歲年齡段的人相比18歲-32歲的第一年齡段的人在黨員獲得概率上高出的倍數,在2003、2005、2010年大致都在7倍左右。這一結果顯示出在黨員身份這一政治地位問題上凸顯了中國社會普遍流行的“按資排輩”、“資格老經驗足”等觀念。
(三)市場化過程中體現個人能力的“個人年收
入”也是重要決定性變量,這一數據對于黨員獲得貢獻了接近3倍的影響。“相比最低收入的人,擁有最高收入者在黨員發生比高出2.9、1.6、2.7倍”。
類似決定程度的變量還有體現個人政治社會化程度的“是否關注時政”、構成家庭背景的兩個重要方面(母親最高學歷和子女少年時期父親單位性質)、個體的城鄉戶籍差別以及性別差異。這些因素影響因子大致位于0.7-2.7之間。并且隨著不同年間的數據不同有所差異和變化。
本文通過數據分析描繪出在新世紀以來中國政治精英群體的群體特征,發現了知識和年齡經驗因素在影響人們能否成為政治精英過程中發揮著最主要的決定性作用。另外經濟能力因素,家庭出身與性別,以及政治社會化程度等也都是能否獲得黨員身份的重要影響因素。這與我們的假設是吻合的,即政治團體內部存在著較為明晰的成員準入規則,“什么樣的人夠資格成為組織考慮吸納的對象?”這與黨組織對于社會精英的理解密切相關。
而對于新貴階層,黨組織無疑也表現了足夠的重視,我們不難想象出實際運作中人們對于精英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所賦予的不同含義的靈活性。隨著高等教育擴張過程的深入,使得知識因素迅速成為精英獲得的核心因素之一。
回到文章開始的理論假設上,通過數據模型發現假設一與假設二都是成立的。也就是說馬克思·韋伯關于“精英轉換”的觀點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具體來講就是,個體一般性的社會資本構成考量個體能否跨入黨員門檻的隱形標準,另外我們也發現個體的政治社會化程度與能否獲得政治身份也高度相關。
而我們怎么樣來理解黨組織1956年以來每8年一千萬人口的擴張邏輯呢?顯然我們的上述結論勾勒了黨員群體簡略的粗線條,例如家庭出身,城鄉性別差異,經濟收入,教育水平,政治社會化程度。我們知道這樣的概括肯定有失準確,但是已經能說明問題了,也就是說在各級黨組織的組織部門里面,這樣的標準是隱形但明確的。它并非法律當體現了黨紀,從屬于黨的組織紀律涵蓋范圍,并且在現實社會變遷視角下,這一擴張邏輯又隨著黨組織對于社會精英的不同定義發生著變化。
[1]Rosenbaum,P.,D.Rubin.The Central Role of the Propensity Score inObservational Studies for Causal Effects[J],Biometrika,1983,70(1):41-55.
[2]吳建.政治資本對農民收入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3.
[3]王徐.政治資本會提高個人收入與幸福感嗎[D].西南財經大學,2014.
[4]林南.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張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6-107.
[5][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下卷),1997:246-252.
[6]佟新,劉愛玉.我國政治精英晉升的性別比較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4(1).
[7]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中華書局,2013:47.
D923
A
2095-4379-(2016)27-0231-02
王成林(1989-),男,河南汝南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社會學專業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