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嬌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
?
民事訴訟發回重審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問題
劉思嬌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陜西西安710122
摘要:發回重審制度在我國制定新《民事訴訟法》時予以修改完善,但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當事人的權益,也顯現了我國發回重審制度存在的弊端。本文通過闡述發回重審制度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完善我國發回重審制度,更好地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關鍵詞:民事訴訟;發回重審;司法實踐;問題
一、發回重審制度的立法規定
(一)發回重審的情形
我國法律規定的發回重審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幾種:1、原審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2、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①3、對當事人在一審中已經已經提出的訴訟請求,原審法院未做審理、判決,經二審法院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4、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在一審中未參加訴訟,在二審中參加訴訟,經二審法院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5、一審判決不準離婚的案件,上訴后,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為應當判決離婚的,經二審法院調解,不能達成調解協議的。②
(二)發回重審的次數
對于發回重審的次數,我國法律規定:原審法院發回重審的案件,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③
二、發回重審制度的司法適用問題
(一)以基本事實不清發回重審的司法適用問題
我國法律規定了發回重審適用的五種情形,上述情形中,適用較多的為第一、第二種情形,即事實不清和程序違法的情形。對于第一種情形,即基本事實不清被發回重審,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對于基本事實不清的處理有兩種方式,除了撤銷原判發回重審外,也可以由二審法院在查清事實后改判。至于其具體標準如何劃分,法律并無明確規定。④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基于結案壓力以及減少責任等原因,一般選擇發回重審,而并不進行改判。其次,以事實不清發回重審的原審法院最后審理的結果一般是維持原判或者作出與原判決相反的判決,據統計表明,維持原判的結果占多數⑤,這使得當事人在一二審法院之間奔波,增加了當事人的訴累。對于原審法院作出相反判決的情形,當事人依然會上訴,可能會經過了三次審判,使得判決結果又回到了原點。如果是予以維持,則處理較為簡單,但是當事人往往無法對該結果信服,因為他們不明白為何同樣的案件經同一法院兩次審判會得到完全相反的結果,由于二審終身制的限制,當事人不得不再次啟動再審程序。
(二)發回重審次數的司法適用問題
對于發回重審的次數,原來我國法律原來并未作限制,這使得法院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將案件不止一次的發回。2013年新實施的《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二款對發回重審的次數明確限制為一次,但該條規定并未明確規定是否適用所有情形的發回重審。最高人民法院在對于《民事訴訟法》的理解與適用中表明該規定應當適用于因事實問題發回重審的情形,而對于程序錯誤發回重審的,則不受該次數的限制,這一規定,使得法院有些法官認為對于經發回重審后仍然有問題的案件仍然可以二次發回重審。
三、發回重審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我國發回重審制度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這在2013年的《民事訴訟法》中得以體現,但由于只是對發回重審的次數通過簡單籠統的規定予以限制,對于發回重審的情形也沒有予以明確區分,使得司法實踐中適用這一制度仍然存在問題,在此,本人認為應當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
(一)規范二審法院對于因事實不清發回重審的適用
對于因事實不清發回重審的適用問題有兩種解決途徑:1、對于事情不清發回重審的,在立法中予以明確規范,對于事實不清的,何種情形可以發回重審,何種情形應當予以改判,在法律中予以明確規定,只有制定了適用的具體標準,才可以避免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為避免承擔責任而一律將案件發回重審。2、取消將事實不清的案件發回重審的裁判方式,而將此種情況統一歸入依法改判的范疇,這樣不但發揮二審的審判職能,也使上訴案件的裁判標準更為明確。⑥同時,二審法院的裁判也減輕了當事人的訴累,使得糾紛更好的得到解決。
(二)對于發回重審的次數問題進一步明確
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二款的基礎上進行完善,明確規定對于事實問題只能發回重審一次,而對于嚴重的程序問題,發回重審的次數不予限制。通過法律的明確規定,給法官以明確的指導,消除司法適用中對于發回重審的次數的爭議。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規定.
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二十六條,第三百二十七條,第三百二十九條規定.
③<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二款規定.
④江偉.民事訴訟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82.
⑤厚得順.論我國民事發回重審制度的理性重構[J].山東審判,2009(1).
⑥江偉.民事訴訟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82.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228-01
作者簡介:劉思嬌(1991-),女,漢族,河南鄭州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民事訴訟法專業,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