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
大學生婚戀觀中的攀比心理
王晶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改革也在不斷持續深入,和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文化多元呈現蓬勃的發展勢頭,中國進入一個消費時代,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多變,比起上一代人,目前在校大學生在物質豐富、文化多元的影響下,婚戀觀伴隨著價值觀的多元轉變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個人的理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了攀比心理,對個人,家庭,學校、社會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腐蝕校園、社會文明環境。給高校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對此,通過分析當前女大學生婚戀價值觀的現狀,梳理攀比心理的弊端,給予新時期女大學生婚戀教育以警示,引領大學生在婚戀觀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生;攀比效應;功利主義
愛,原本是人世間最純潔、最美好的精神體驗。但是,在當下中國消費社會的語境下,青年男女對待生活和愛情的態度愈來愈現實和功利,尤其是對金錢和物質的崇尚前所未有,也當然的造就了各種各樣的攀比風氣,大學,我們稱之愛情的最后一隅凈地,已不復存在。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有時代和社會的現實因素外,深層次根源在于,個體意義上的大眾在“消費”觀念的刺激和誘導之下,將金錢視為了衡量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唯一依據,混淆了手段和目的的關系。進而,功利的婚姻、世俗的考量戰勝了理想的愛情,以至于真正的幸福離我們越來越遠。而以愛情為基礎婚戀共識的達成對克服功利婚戀觀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攀比效應的解釋以及攀比下的愛情現象
攀比指不顧自己的情況和條件,盲目與高標準相比。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的名詞解釋這一現象,即攀比效應。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件消費品就是要用來消費的,沒有了消費也就不存在市場,那么攀比效應也是市場經濟的副產品。而當前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大學生普遍擁有這樣的心理,在婚戀觀上也產生了攀比的心理,即別人能享用的我也一定要享用到,即經濟學角度解讀的虛榮心效應。中國傳統所鄙視的錦衣夜行,從來就是一個不斷纏繞我們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幽魂。
愛情一比較,就開始錯誤百出。明知道“人比人,氣死人”,女人卻最好比:比出身,比膚色,比胸圍,比回頭率,比母校,比職位,比收入,比出席時尚發布會時坐的排號……在攀比的光環背后,透露著女人內心的滿足或不滿足,安寧或不平,喜樂或怨恨。
二、社會現狀調查
2010年由廣州市婦女聯合會研究室和廣州市婦女學會聯合發布的《廣州女大學生價值觀調查紅皮書》顯示,59.2%女大學生愿意嫁給“富二代”,而可以減少奮斗年限則成為被其選擇的理由①。
這一現象背后折射的是當代一部分年輕人不愿吃苦、想走捷徑的功利化思維,而且這種思維和現象有越來越普遍的傾向②。攀比心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攀比不一定都是錯誤的,如果將攀比心理用于學習和工作,讓身邊優秀的人成為自己學習的榜樣或追趕的目標,就會不斷地吸收正能量,進而取長補短,更上一層樓。
三、分析原因
(一)大環境因素的影響
隨著商品化市場大潮的更加壯大,經濟改革持續深入的不斷改革,電視媒體和紙媒逐漸被自媒體的勁頭追上。個人的自主意識不斷加強,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糟粕隨著市場的開放進入自媒體的宣傳視野,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生。
(二)成長過程中婚戀教育的缺失
中國的家庭在20世紀底之前家庭和學校是沒有婚戀教育的,或者只有一些畸形的婚戀觀教育,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往往成長與那個年代,他們的婚戀觀從一開始就是缺失的,現在返過來要讓他們重新接受一套新的婚戀觀,自主意識已經成型的前提下是很難成功的。雖然高校對大學生的婚戀觀教育一直比較關注,都制定了相應的課程教育和管理規定,但是意識形態的教育本就是一個見效慢、需要持續的過程,所以效果可想而知。
(三)世俗觀念的影響
因為太過于現實,太過于拘泥于現實生活經驗的參考性,所以大多數人會屈服于現實,只能在內心深處留下一個遙望美好愛情的狹小空間。于多數人而言,矛盾的心理狀態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的常態:既期待美麗純真的愛情,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會老老實實地選擇“門當戶對”的婚姻。③
四、應對之策
(一)正確認知愛情
愛是人與人之間一種依戀、親近的感情,是非理性的情感表達,什么是正確的愛情觀,什么事錯誤的愛情觀,沒有確切的定義,但是我們如何認知愛情呢?我想最好的辦法是入鄉隨俗,在中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宣揚的,所倡導的,所引導的那就是正確的愛情觀,如此一來愛情并不需要物質與財富來衡量。
(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
加強大學生婚戀觀教育,豐富大學生德育課程體系。同時,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是抵制不良婚戀思想侵蝕的保障。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
[注釋]
①黃瑩.女大學生:近六成愿嫁“富二代”[N].廣州日報,2010-04-12.
②李思磐.殊途同歸的兩個非誠勿擾[N].時代周報,2010-06-17.
③[德]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第2卷)[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258-01
作者簡介:王晶(1989-),女,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