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珊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20
?
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黃珊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天水741020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對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改善,如課堂枯燥、缺乏新意,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甚至滋生厭學情緒等。這種情況下,思政課教學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鑒于此,高校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思政課教學中導入案列教學,選取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結合課程進行講解,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案例教學法;必要性;應用策略
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承擔著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歷史使命。對此,高校應加強對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視程度,并鼓勵教師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課堂教學過程。
一、思想政治課程應用案例教學法的必要性
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課程融合案例教學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首先,案例教學法是課程內容及性質的客觀要求與有效選擇。思想政治課程具有思想性、導向性、一元性的特點,而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過分注重單一的講授,思政課教學變成空洞、枯燥的理論傳授,與現實生活脫節,致使學生很難提起興趣。在案例教學過程,通過嚴選案例、巧妙呈現案例、小組討論、分析案例,可以優化教學結構,豐富教學內容及形式,進而提升課程吸引力和教學效果;其次,案例教學法以其生活化、創新化、最優化的的特點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彰顯出巨大的優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論、提高素質。一方面,案例教學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以具體事例調動學生情感因素,引發其思想共鳴與認同,再聯系理論教育激發學生感悟、思考與行動,實現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的飛躍;另一方面,案例教學創新、優化了課堂教學模式,以有效的教學互動協調了教與學,一改“師講生受”的被動學習情境,使學生抓住了學習主動權并積極展開自主探究學習。
二、案例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中的發展時間尚短,在實際運用時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第一,案例的選取缺乏代表性。案例教學有效實施的前提與基礎是合理選取教學案例。一個成功的教學案例不僅要和所講的課程內容密切相關,體現教學實踐中的熱點或重、難點問題,還要聯系現實生活,貼合學生思想實際。有些教師選取案例時信手拈來,追求顯而易見的刺激和幽默,而非針對性、思想性、代表性,不能滿足教學內容及學生的需求;第二,尚未形成完備的教學資源庫。為了使思政課教學不再枯燥、空洞,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常常苦苦思考和搜集教學案例,耗費了很多精力與備課時間,效果卻不顯著。究其原因,未對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整合,特別是那些視頻、音頻資料,從而形成素材豐富的資源庫并進行資源共享。第三,案例討論不夠全面、深入。學生分組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重要環節,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所選案例缺乏思辨性、教師未加以有效引導等原因,往往很容易出現冷場現象,學生討論興趣不高,教師草草總結收尾,造成案例討論不夠全面、深入,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三、思想政治課程中案例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實施案例教學實質上就是要將教學內容以案例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感悟、思考并抓住問題的本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案例教學應講究正確適當的策略,但并無固定的模式,教師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總結出自己的教學規律。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思考與見解:
(一)課前準備工作要充分
充分的準備工作是案例教學達到預期效果的前提。首先,教師要重視案例的開發、選取,提高案例質量。根據思政課程特殊要求,案例的編寫或選取應注意真實性、時效性與方向性,綜合考慮案例與教學內容的聯系、案例的教育意義、學生的知識經驗及興趣愛好等因素,最好就學生關注的近期社會熱點問題制定真實、鮮活的案例,同時要對案例進行“精加工”,概括或省略與教學內容相關性低的信息,重點突出與課程教教學密切相關的細節,提高案例素材質量。例如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在選定教學案例后,還要對其認真研讀,做到對案例結構、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了然于胸,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其次,整合案例素材,促進資源共享。
(二)優化課堂教學環節
第一,巧妙導入案例。在案例教學實施階段,思想政治課教師首先要導入案例,即通過某種方式為學生展示案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其中并感悟案例的深刻內涵,案例的導入形式應體現學生主體性,注重可行性與多樣性。既可以采取問題導入法,即為學生設計一個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分析案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可以是其他多種形式的導入途徑,如傳統書面材料形式、幻燈片展示、詩歌朗誦 、經典選讀,甚至是學生案例表演等等。巧妙的案例導入能快速的將學生吸引到教學活動中,并激發學生興趣和積極性;第二,組織有效的課堂討論。在導入案例之后,教師務必注意回歸課程。例如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首先要從本節課教學主題與內容出發,對案例進行講解,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以供學生分析思考。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交流、討論,教師要“穿插其中”,引導課堂討論有序、有效進行。當課堂討論“冷場”時,要及時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打開學生的思路。當課堂討論偏離主題時,要及時把討論引導到正確軌道上來。在學生組內討論結束后,老師 要向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闡述討論結果與個人看法。在此過程,可以采用教師給組長打分、組長給組員打分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最后,教師通過理論引導,點評總結,達到對實踐工作的指導 、對現實問題 的解決,在點評時要注意前后課教學內容的銜接,把重點放在學生討論的質量和思路上,針對學生的問題逐一提出評價意見,做到“引而不發”,給學生留下進一步思考的空間,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可以鼓勵同學們自己進行討論總結,引導他們在總結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三)重視課后工作
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的結束通常意味著教師任務完成,學生得到“解放”,雖然有些教師會布置作業,但要么作業簡單、缺乏針對性,要么學生應付了事,甚至置之不理,課后提高也就無從談起。高校思政課實施案例教學法必須把握各個教學環節,包括課前、課上和課后,融會貫通,真正發揮其應用作用。在課堂案例教學結束后,倡導學生對案例相關信息進行進一步查閱并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案例分析報告要以充分、深入的分析討論為依據,清晰準確地表述學生的想法。通過這個過程學生能夠重溫案例,反思課堂討論經歷,進而深化其記憶、認知,更為今后的案例教學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課下主動合作。例如在學習“道德與法制”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議”案例、“用”案例,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重視并強化課后延伸拓展,能夠有效鞏固學生的理論學習,提高學生素質能力。
四、結語
總之,案例教學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背景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憑借其啟發性、實踐性、生動性的特點已經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認可與推崇,同時也在實踐過程中收獲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當前案例教學法仍有一些不足之處,必須要創新思想,結合課程要求與教學實際進行不懈探索與改革,使案例教學法適應新時期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需求,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鳳杰.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2]王雪松.嘗試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隋金波.大思政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踐體系的構建[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01).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292-02
作者簡介:黃珊(1978-),女,漢族,本科,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