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臣
黃志麗審判工作法的思想啟示
●王梓臣
黃志麗工作法表明,合格法官既要做道德楷模,甘于奉獻,用博大的愛民情懷,踐行司法為民的真諦;又要做專業人才,掌握符合審判規律和群眾需要的工作方法,實現公正司法的要求。實踐中符合司法規律的審判權運行模式有待于被發掘,黃志麗工作法是一個起點,實質正義觀的地位、老百姓對法理的理解、法律與民俗的溝通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法官要面臨不同的工作環境。工作環境不同,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就不一樣,對合格法官的要求也會不一樣。對初審法院的法官來說,盡管法律問題也要解決,但是更重要的是解決事實問題,因為在制度設計中上訴審法院主要是對法律問題負責。同樣都是處理初審案件,身在基層法院的法官,比身在中高級法院的法官,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更具體、更瑣碎、更復雜。黃志麗法官身在基層法院,每天處理的都是初審案件,她為我們樹立了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合格法官的標準。其人其事,如果簡單概括的話,可以借用《論語·為政第二》的一句話:“君子不器。”
“君子”,乃道德楷模也。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法官不僅實際操作著法律機器,為社會機制的有效運作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務,而且被當作法律秩序和社會正義的守護者,整個社會的法治狀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們對待法律的精神和態度,所以法官的品行顯得尤為重要。有位學者這樣說:“在西方尤其是英美法系國家,對法官的任命首先考慮的并不是法律,實際上,只要找到一位紳士就可以了,當然,如果他正好懂得法律就更好了。”他的意思是,成為一個好法官的前提,是首先要成為一個謙謙君子。黃志麗法官是真正的道德楷模,在平凡的審判崗位上恪盡職守、甘于奉獻,以化解社會矛盾為己任,用博大的愛民情懷,生動詮釋了“司法為民”的真諦,樹立起一個一心為民、務實干事、清正廉潔的共產黨員形象。
“不器”強調的是,不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自限其用的器皿,要把自己發展成為具備多種能力、掌握多種方法的人才。黃志麗法官就是這樣的人才,具有解決審判業務問題所需要的各種技藝,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把剛性法律條文與人性化調解靈活結合,運用法律和社會的“兩個視角”,總結形成了一整套的既符合民事審判規律、又符合群眾需要的工作方法:調查研究貫穿始終,親和調解貫穿始終,釋法析理貫穿始終,最大限度地保護好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期待。“黃志麗工作法”既具有司法實踐方面的現實意義,又值得我們從理論角度發掘其價值。
一是準確把握裁判理念。記得有人說過:“過去的歷史表明,將正義運送到每個人的家門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如何以一種有益的方式做到這一點,就遠不是那么清楚了。”黃志麗法官堅持“調查研究貫穿始終”,通過調查研究,在運送正義的方式上,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她以實際行動表明,裁判理念要求法官保持中立,但并非要求消極機械、敷衍塞責。法官應當在發生爭端的各方參與者之間保持一種超然和無偏袒的態度與地位,不得對任何一方存有偏見和歧視,但這并不意味著,作為裁判者的法官,在司法審判過程中只“居廟堂之高”,僅僅坐堂問案、適用法律;更不是說,法官特別是基層一線的法官不需“處江湖之遠”,不去做群眾工作,不去調查研究。相反,基層司法迫切要求,法官拿出更加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在處理案件特別是在與老百姓直接接觸時,更能彰顯法官的人格魅力和優秀品質,把枯燥、僵硬的公事公辦變成溫暖而有人情味的交流過程;自覺做到多一些熱情、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耐心、少一些生硬,多一些引導、少一些推諉,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斥責。如果不能正確地應用唯物辯證法,不能正確地把握司法裁判理念,就會在工作中脫離群眾,逐漸養成官僚式辦案作風,不愿意做群眾工作,不善于開展調查研究,不會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化解矛盾糾紛,最終就不能實現案結事了的目的。要想真正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法官必須回應人民群眾對法治進步和公正司法的熱切期盼,像黃志麗一樣“腳下永遠沾著泥土”,認真調查研究問題,改進工作作風,努力將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和司法公信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是注重發揮民事調解價值。黃志麗法官注重“親和調解貫穿始終”,展示了認識真理的另一個角度。融貫論的真理觀認為,陳述是否為真,在于它是否與我們既已接受的信念系統相融貫:如果一個陳述與我們已形成的、并被我們所信服的知識體系相一致,那么它就是真的,反之就是假的。調解過程中的共識都是當事人雙方之間的,而不是主體(當事人)與客體(案件事實)之間的。不同的當事人可以是從完全對立的觀點出發的,但法官的引導會以一種外在于他們的力量將他們帶到同樣的一個結論上去。調解的魅力就在于促使糾紛當事人通過互諒修復已經受到破壞的人際關系,并防止這種破壞發展到更為嚴重的程度。案件當事人不一定就是要追求案件的事實,也許還要考慮其他很多因素。調解中的真理概念和所有其他概念一樣,必須綜合考量客觀和主觀因素,特別是依據當事人所信服的理由來構造。例如,筆者處理過一起因拖延工期而引起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該案中的發包方作為原告訴請被告支付違約金,但調查發現他更愿意解除合同,因為原告認為重新找一家信譽良好的建筑公司,早一天讓工廠建起來生產創造的財富遠比從承包方那里得到的賠償金更多;被告自知理虧,也沒有能力繼續完成工程施工,解除合同對被告來說也是好事;此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認知,那就是查清事實要消耗大量的成本。雙方在自己信念的支配和法官的引導下,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的陳述即調解協議。
三是促進人民群眾樹立規則意識。規則意識,主要是指社會公眾對法律等社會規則及其內在價值的認同和自覺遵守。一種穩定秩序的形成是以理性規則的運行為基礎的。必須培育社會的規則意識,用規則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培育規則意識核心在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在法治社會里,法律代表著全體公民至高無上的意志,它是一種表達社會共同信念的、具有社會公約性質的治理規則。法治社會本身,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個觀念的共同體,它依賴于信仰法律的共同價值目標觀念的維系和滋養。確認國家、政府、法人、組織、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范的要求,是司法機關最主要的職責和功能。無論何種訴訟架構,單就法律層面而言,都假設了法官階層是在當事人之上的專業群體。因此,法官完全可以倡導法律規則。例如,在一起因工地打樁導致周邊房屋損害的賠償糾紛案件中,黃志麗詳細地釋法說理,打消村民強行阻止施工的念頭,引導他們合理提出賠償要求;又通過釋法析理,打消了開發商認為村民會無休止糾纏的顧慮,很快這起久而未決的糾紛得以平息。由此可見,規則之治的問題不在于公民的知識水平,而在于規則本身的運行機制。這個機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司法。我們國家正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我們需要的不是機械運用法律的法官,更不是恣意行為的法官,而是期待所有法官能夠像黃志麗一樣,既能夠正確運用法律,又能夠徹底解決糾紛,還能夠推動樹立規則意識;無論是通過判決還是調解處理案件,都要作釋法析理工作,讓人民群眾了解和認同社會主義法治,樹立共同的規則意識。
黃志麗工作法是一種成功的司法經驗的表達。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發展很不均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允許并尊重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適合當地特色的司法模式。基層法官角色的拓展與所謂的“現代司法理念”之中立性、被動性等特點比較,至少從表面上看來是有較大差異的。對法官角色問題的認識分歧,實際上就是在什么語境中、何種意義上,可以比較恰當地實踐作為法律基本價值的正義、自由和秩序,或者說,實踐中也許存在著已經被建構的某種司法運作模式,有待于被認識并被賦予正當性。
通過黃志麗事跡考察基層司法權運作,我們還發現一些需要加強研究的思想認識問題。比如,實質正義觀的地位問題,老百姓對糾紛的處理過程、法律規定的關心程度低,而更重視糾紛的處理結果,因此,完全的程序化模式無法使糾紛得到妥善解決,相反還有可能引起更大的矛盾。又如,普通民眾對法理的理解問題,在基層法院及鄉鎮法庭,在當事人明顯不懂法理時,像黃志麗一樣的法官們,正努力講解法治故事,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再如,法律與民俗的溝通問題。基層法官在面對糾紛時,要盡量把“地方性話語”翻譯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話語,盡管這樣做非常艱難。
(作者單位: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
責任編校: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