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卡
(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玉林八音引入地方高校課堂的實踐探索*
龐 卡
(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玉林八音又稱桂南八音,是玉林人的“儀典之樂”,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玉林八音這一寶貴的民間音樂文化遺產正逐漸消亡。本文通過探究玉林八音進入當地高校音樂教學的實踐路徑,旨在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地方民間音樂文化。
玉林八音;地方高校課堂;傳承;保護
玉林八音又稱桂南八音,由鼓、鑼、鈸、笛、簫、弦、琴和人聲“八音”組成,具有喜慶熱烈的氣氛、飽滿激昂的情緒、令人震撼的音響、熱鬧非凡的場面等特點,也稱之為玉林人的“儀典之樂”,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愛不釋手。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玉林八音這門獨特的民間音樂正瀕臨消失,雖然當地相關文化部門在搜集、整理、搶救與研究玉林八音上做了許多工作,但還不能解決其面臨的困境,特別在保護和傳承方面還面臨著不少問題。把玉林八音引進地方高校課堂勢必成為保護與傳承民間音樂文化的新渠道,將在當今及今后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彰顯其獨特的傳承功能與社會價值。本文探究玉林八音進入當地高校音樂教學的實踐路徑,旨在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地方民間音樂文化。
我國各民族絢麗多彩的民間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審美內涵,是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資源,通過收集整理這些豐富多彩的本土民間音樂文化資源,挖掘其獨特音樂文化價值,并編撰成本土民間音樂教材,讓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獲得高度概括性與系統性的學習,并保證了在其延續和傳承的過程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文化風格特征能保持其相對的穩定性。
玉林八音曲譜大部分是靠民間藝人們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的,許多曲譜還沒來得及時挖掘、搶救,就隨著老藝人的去世而流逝消失了。將玉林八音的豐富資源經過科研轉化成地方高校的音樂教本,通過一代又一代學生的研習將其延續下去,是保護與傳承玉林八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我們將其教材的編寫聯合地方高校、政府、文化局和群藝館等相關部門,成立玉林八音教材編寫工作組,深入民間田野采風,全面開展玉林八音的挖掘、收集、記錄、整理、歸檔等工作,進一步完善玉林八音資源庫,并把其中擷取群眾喜聞樂見、流傳廣泛的內容編入教材。
我國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理工作長期是由當地相關文化部門的民族音樂研究機構來承擔,大部分成果尚未納入地方高校音樂課程范圍,在地方高校開設地方民間音樂課程,探索在音樂課堂中“以樂傳文,延續發展”的新途徑,不僅能更好地維護地方民間音樂文化的多樣性,還能使地方民間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找到自己的傳承人。
玉林八音走進地方高校音樂課堂,以突出地方民間音樂特色為依據,堅持“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以資源為本”的原則,其課程設置充分考慮授課內容、學習計劃以及與其他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來開設相關課程,如技能課:《玉林八音民間器樂選修》、《玉林八音合奏》;理論課:《玉林八音曲譜研究》、《玉林八音樂隊編配》;社會實踐課:《玉林八音排演》等一系列課程。此外,還可對《玉林八音傳承人保護機制與方法研究》、《玉林八音創新教學模式研究》、《玉林八音教學與現代技術整合研究》等科研項目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逐步完善玉林八音課程體系。
玉林八音進入地方高校課堂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課程的資源主要來自于民間,其學習方式主要是體驗,其教學特點是情景性與靈活性的,其教學形式上是不拘形式,靈活多樣的。具體表現為:其一,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設備,借助現代影像技術,通過大量觀摩玉林八音的藝術表演,把豐富的玉林八音的藝術資料變成課堂教學的活教材;其二,在節慶、婚娶、滿月、賀新屋、祝壽、迎神等民間民俗活動中,帶領學生觀摩玉林八音隊的演出,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其三,將老藝人作為“活性資源”請進高師音樂課堂,面對面進行一招一式的具體傳授,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將其自身最具特點的原生態吹奏傳授給學生們,使學生融藝術理念于具體表演之中,在悉心體會中獲得藝術靈感;其四,定期邀請各民間八音隊在學校進行展演活動,創造濃郁的藝術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玉林八音的興趣。
實踐是學習玉林八音的重要環節,通過社會藝術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自身知識的匱乏,還能使學生在實踐中感悟藝術的真諦。在地方高校民間音樂藝術實踐中,鼓勵學生走出學校,深入地方民間音樂社團、組織,去汲取豐富的民間音樂文化給養,在民間音樂文化的大舞臺里,領略其無窮的魅力,領悟其豐富的內涵。
玉林八音是玉林民間音樂文化民俗活動的載體,它在各種民間民俗活動中出現。這些民間民俗活動是聯接保護與傳承玉林八音的最佳契合點,大學生到民間村落中參加相關演出活動,領略玉林八音特別的神韻與風采,親身體會民間民俗活動所散發的傳統民族文化氣息。此外,還可通過組織學生的八音隊參加各種形式的演出,如定期舉辦相關專題講座、教學實踐匯報演出、器樂比賽等,這些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民間音樂的表現平臺,對提高地方高校學生傳承能力,創設地方高校民間音樂文化環境都大有裨益。
在全球化、現代化、城市化的沖擊下,玉林八音這一寶貴的民間音樂文化遺產正逐漸消亡,地方高校理應承擔起在學校音樂教育中保護與傳承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重任,把玉林八音引進地方高校課堂,并通過這一寬闊舞臺進行活態傳承,可使這一民間音樂奇葩在教育的現代化體制內代代相接,薪傳不斷。■
[1] 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養民族音樂傳承人的途徑——廣西藝術學院民族音樂表演專業例析.中國音樂,2010,01.
[2] 常曉菲.文化生態視角下普通高校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構想.首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4.
2015年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研究成果(2015JGA322);2013年度廣西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立項項目研究成果(SK13LX316);2015年玉林師范學院科研項目 階段性研究成果(2014YJYB25)。
龐卡(1978-),女,廣西玉林人,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樂、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