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聞矞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1400)
歐洲中世紀聲樂藝術發展的特點及創新
朱聞矞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1400)
處于中世紀的歐洲,音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封建政權和教會服務的。隨之而來的,宗教歌曲這一聲樂藝術便開始逐步向“世俗化”分解,最終形成了宗教歌曲和世俗歌曲這兩大分支。無論是在創作類型、演唱形式,還是體裁風格以及專業創新方面,這二者都取得了較大突破。
歐洲中世紀;聲樂藝術;發展特點;創新
中世紀的歐洲,正處于封建社會時期,在所有藝術形式當中,音樂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被稱為七大文藝之冠外,還被看作是最高尚的現代科學。音樂也因此而成為了高校的重要教授科目之一。自羅馬聲樂兩極分化開始,聲樂藝術就慢慢地被分化成為宗教歌曲(也被稱為圣詠歌曲)與世俗歌曲,二者類似于兩條并行河流,既可以各自奔騰,又能夠交匯并容,共同綻放出絢爛多彩的聲樂浪花。
(一)分化特點
宗教歌曲分化特點:統治階級通過對音樂的無形特點的運用,創造出了一種宗教神秘的氣氛,并因此將音樂視為宗教奴仆。在中世紀,宗教歌曲幾乎能夠滿足人們的各種活動需要,所以其也因此成為了音樂主流。就宗教聲樂藝術而言,主要是以基督教的聲樂為主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合唱這一聲樂藝術,合唱在歐洲的整個聲樂史上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對歐洲后來的聲樂藝術發展,以及現代的宗教歌曲等都產生了就其深遠的影響。基督教歌曲源自猶太教的音樂,經常被用于會堂與圣殿所舉行的各種宗教性祭祀活動當中。
世俗歌曲分化特點:在十一世紀末的歐洲,商業取得較快發展,城市開始逐步完善起來,這一時期的音樂也開始慢慢沖破了封建城堡與宗教寺廟的藩籬,逐步開始進入到鄉村、集市與城市當中,世俗音樂由此興起。世俗歌曲最早是通過手抄本這一形式來進行的。世俗歌曲的歌詞有三大主題,分別是諷刺、女人和酒。歌曲不拘禮節,風格犀利。在早期,世俗歌曲與宗教歌曲在旋律上的分界線并不十分清晰,但所有的旋律基本都是新創的,尤其是在歌曲內容上,已經開始出現了離經叛道這一現象,歌詞語言也并非全是基督教拉丁文,各種地方語言開始被應用到歌曲當中。
(二)形式特點
宗教歌曲形式特點:不管是基督教的宗教歌曲,還是各類歌唱院校所教授的獨唱和合唱曲目,都是在當時頗具示范意義的典型教會曲目。以演唱形式為依據,可將其分為交替式和直接式這兩種。前者交替式也被稱為交替圣歌,由兩個唱詩班交替進行演唱,歌曲完全獨立,旋律優美,風格質樸。而后者直接式,也被稱為阿利路亞,無需進行交替演唱,由一個疊歌與一節詩歌組成,只唱“阿里路亞”這一個詞語,然后再不斷地將疊歌進行重復,最后再在其中加入大量無詞旋律和華麗花唱即可。除此之外,還有應答唱和、《阿利路亞》上地贊美歌、贊美詩獨唱、五次狂歡曲之類的演唱形式。
世俗歌曲形式特點:無論是在演出形式,還是歌詞內容上,世俗歌曲都有了新突破。世俗歌曲通過對民間歌曲營養的吸收和汲取,激發并豐富了其創作的靈感,除了能夠自編、自演和自唱之外,有的甚至還組建起了演出群體,“巡回流動演出”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這一時期,歌曲的結構新穎巧妙、多姿多彩,既有情節簡單的、角色多變的敘事歌曲,又有啞劇,還有歌伴舞等等。獨唱、交替唱、齊唱、合唱等形式并存,但是其主流還是獨唱這一形式。
(三)專業特點
宗教歌曲專業特點:中世紀時期,東羅馬帝國相當強大,所以作為其首都的伊斯坦布爾自然也就成了西方音樂文化的交匯中心,許多在當時最具特色的、最優秀的聲樂典范作品匯聚于此。這些作品大多是由圣經內容發展而來的贊美詩,而贊美詩在開始就是一種宗教歌曲。這些贊美詩主要分為“Stichera”和“Kanon”這兩種。其中,“Stichera”通常被用在普通的彌撒詩詩節之間,而“Kanon”則是由9首圣經短歌發展而形成的一個9段樂曲。
世俗歌曲專業特點:這一時期,職業歌手和行吟詩人開始出現,這些人兼具詩人和作曲家的雙重身份,對歌曲旋律的創作做了了極大的貢獻。他們沖破了格里戈利圣詠散文詩般松散自由節奏的桎梏,注入詩歌般活潑而明快的音樂節奏于作品當中,并以此確定了3/4節拍、6/4節拍等六中節奏類型。但是通常情況下,一首歌曲由一種節拍構成。
中世紀的復調音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新性發明,可以說其正式拉開了歐洲中世紀大型聲樂作品的序幕。這一時期的復調音樂主要有“民間復調音樂”與“學者復調音樂”。就前者“民間復調音樂”而言,主要是由民間的藝人自發進行創作的,在英國比較流行。而后者“學者復調音樂”更傾向于理論方面的創作和探索,并由此而產生了“吉美爾”這一兩聲部歌曲與“復波東”這一三聲部歌曲,這種作曲的方法在當時被稱為“奧爾加農”。經過后來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復調音樂有產生了“迪斯康都(變位調)”,由三個聲部組成,最高音聲部、次中音聲部和副中聲部,其中副中聲部又在后來被分化成為高聲部與低聲部,可以說這就是我們現代合唱中高聲部、中聲部和低聲部的一個雛形。
中世紀的聲樂藝術被明顯分為世俗歌曲和宗教歌曲這兩大分支,前者世俗歌曲主要體現其通俗性、民眾性與趣味性之類的特點,而后者宗教歌曲則是通過對世俗歌曲的音樂創作語言與節奏的吸收和借鑒來不斷豐富自身,從而促進了其自身的快速發展。不可否認的是,這二者是在不斷的融合中相互促進的,藝術并無優劣之分,優秀的藝術就是應當像這二者一樣,既能各自奔騰,又能交匯一處。■
[1] 田宏玲.簡述歐洲聲樂藝術傳播場所的歷史演變[J].大舞臺,2013, 05:13-14.
[2] 張珂.基督宗教與西方聲樂藝術[J].中國宗教,2014,1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