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清風
?
不一樣的江南:浙商題材電視劇的獨特道路
邵清風
在我國電視劇創作中,商業題材電視劇作為一個比較集中的題材類型,已經有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依據地域特征,這些電視劇可以被劃分為“晉商劇”、“徽商劇”、“魯商劇”、“浙商劇”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地域性的闡釋上,浙商劇走出了一條和其他地區商業題材電視劇完全不同的道路,一部接一部的浙商劇展現了一個與傳統江南影像截然不同的、務實進取、義利并舉的江南,令浙商與改革開放的故事進入了中國的影像記憶。這不僅是浙江電視劇進入主流視野的成功經驗,也是浙江文化身份打造的全新思路。
浙商電視劇;江南影像;地域特征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視劇題材日益豐富,商業題材電視劇逐漸成為電視劇創作中比較集中的一個題材類型。商業題材電視劇一般以商業競爭、商人成長為主要內容,演繹不同社會、時代背景下商人的商海沉浮與人生故事,往往具有明確的地域指向和文化特色。研究者一般依據地域將商業題材電視劇細化為“晉商劇”、“徽商劇”、“魯商劇”等題材類型。“浙商”作為中國第一大商幫,其商業傳奇與創業精神同樣吸引著編創人員目光,浙商題材電視劇也是中國商業題材電視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浙商題材電視劇主要指的是由浙江主創或參與投資、呈現浙江風貌、描寫浙江商人的電視劇。從1983年的《女記者的畫外音》到近幾年的《溫州一家人》《向東是大海》,浙商題材電視劇已經走過了三十余年的歷史。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放置于浙江本土的影視創作中,還是和“晉商”“徽商”等商業電視劇相比,“浙商”題材電視劇都有其明顯的獨特性。三十年多來,“浙商”題材電視劇的發展,為觀眾呈現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江南。
在浙江電視劇發展的歷史中,浙商題材電視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類型,這個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幾乎貫穿了整個浙江電視劇發展的歷史,與浙劇發展中所經歷的高潮與低谷、探索與轉折高度共振,幾乎是浙劇發展史的一個縮影,縱觀幾十年來浙商題材電視劇的歷史,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一)“浙商劇”高水準的起步
1983年,浙江電視臺攝制完成的《女記者的畫外音》是繼《喬廠長上任記》(中央電視臺1980年)之后第二部引起巨大反響的商業題材電視劇。該劇以一位女記者的采訪為線索,通過她的視角描寫改革,反映了“雙燕”襯衫廠青年廠長在改革之路上的追求、探索和奮斗,播出后在社會上獲得廣泛關注,并獲得了1984年第四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單本劇一等獎。1985年,《吳百亨先生》(5集)是四級辦臺之后溫州電視臺拍攝的第一部電視劇。吳百亨是溫州的一個英雄式的民族資本家、擒雕牌煉乳創始人。由于在民族資產階級能不能在影視作品中當主角這個問題上的分歧,該劇拍攝完一年后才在中央臺播出,劇名改為《擒雕》。1986年,魯冠球上了人民日報頭版,標題為《鄉土奇葩——記農民企業家魯冠球》。兩年后,浙江省電視劇制作中心將他的事跡拍攝成了電視劇《錢江潮》(又名《魯冠球》,1988年,3集),藝術再現了浙江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在改革春風吹拂下星火燎原的創業精神。
浙江從80年代初期就開始涉足商業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并創作出了有標志性意義的高水平作品,這在全國電視劇發展的版圖中無疑是屬于起步最早的,有著標桿式的意義。并且,自此之后,商業題材電視劇一直都是浙江電視劇創作中的一支勁旅,見證著浙江電視劇的發展。
(二)“浙商劇”在時代大潮下的復興
在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不久,浙江省電視劇制作中心攝制完成了15集電視連續劇《中國商人》(1992年)。該劇深刻反映了我國商業戰線改革風云,較有深度地折射出了我國商業的變革歷程,被廣電部列為重點劇目,獲得第13屆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二等獎、第二屆“五個一工程”獎,并直接帶動了90年代初全國商業題材電視劇的創作熱潮。90年代浙江改革的熱點集中在溫州這片土地上,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驚異的目光,溫州這片熱土成為了這個階段改革題材作品的主角,1993年由溫州市劇作家創作、溫州電視臺等聯合攝制完成的18集電視連續劇《喂,菲亞特》反映溫州15年改革風云,在熒屏上展現了一直引起全國關注的“溫州改革模式”,是浙江省商業題材電視劇的又一部重要力作,獲14屆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三等獎,第三屆“五個一工程”獎。之后溫州電視臺還和其他單位合作拍攝了講述典型的溫州女人創業故事的14集電視連續劇《溫州女人》(1996年)、表現華人在國外的艱難處境和奮斗經歷的25集電視連續劇《走入歐洲》(1997年)等電視劇。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娛樂化大潮和電視劇制作主體多元化的雙重影響下,浙江電視劇創作曾陷入短暫的低迷,而商業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在帶領浙江電視劇走向復興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借助商業題材電視劇的創作,浙江電視劇走出了富有影響力和現實意義的獨特道路。
(三)“浙商劇”類型初步形成
2005年電視劇管理出臺新政,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扶持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的政策措施,并將2005年定為“現實題材創作年”。在此契機下,“浙江制造”的商業題材劇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浙商劇”的品牌開始打響,“浙商劇”類型初步形成。
浙江省廣電集團于2006年拍攝的《海之門》是當時國內改革題材電視劇中集數最長、投資規模最大的一部,劇長45集,投資2600萬元,以臺州地區改革開放為背景,以三個退伍軍人、兩個孿生姐妹等人的艱辛創業和五任書記的交接班為主線,謳歌了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不斷深化,黨的執政水平不斷提高的輝煌業績。2008年,浙江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拍攝的《十萬人家》則深度觸及民企改革難題,剖析與思考改革開放30年來企業發展的現狀和出路,是一部表現浙商經歷,反映企業家改革精神的電視劇。該劇一舉獲得了27屆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五個一工程”獎,被央視以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歷史最高價進行收購。有評論者這樣評價:“2008年平淡的現實題材劇終于在歲末掀起了波瀾,作為央視08年壓軸大戲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重點作品的《十萬人家》于12月12日開播,從已經播出的大半部作品來看,該劇的確是08年現實劇的一大亮點,筆者認為其最突出之處在于較好地把握了‘轉型’二字,以寫實的筆觸描繪了傳統產業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遭遇,同時又能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統領藝術形象的傳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地域風情。”[1]
除了這兩部劇之外,該階段的《紅頂商人胡雪巖》(2006年,杭州嘉藝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溫州人在巴黎》(2008年,浙江康仕成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中國往事》(2008年,浙江華策影視有限公司)、《中國制造》(2009年,浙江鳳凰影視傳播有限公司)等也都屬于浙商題材電視劇。在此之前,浙商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往往離不開主管部門的重點扶持,但到這個階段,“浙商劇”創作開始進入各影視公司和投資人的視野,這也說明“浙商劇”的類型化生產初步展開。
(四)“浙商劇”類型走向成熟
2012年年初和年末相繼有兩部“浙商劇”登陸央視一臺,分別是《向東是大海》和《溫州一家人》。作為中國近代“十大商幫”之一,寧波商幫推動了中國工商業的近代化,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向東是大海》這部劇表現的就是近代以來以“寧波幫”為代表的上海灘民族資本、民族工業、民族商業發展的歷程,深度揭示了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民族工商業面臨的困境和所作出的努力。該劇通過周漢良為代表的草根人物在亂世國難中成長為近代民族資產階級的中流砥柱的成長歷程,抒寫了他們“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和為民族、愛國家的博大情懷,并把個人的命運和家國的命運同社會歷史的變遷結合在一起,體現了家國同構的敘事格局。《溫州一家人》則以改革開放為時代背景,講述了溫州一戶普通人家的草根創業史,用這家人的命運沉浮濃縮溫州人創業奮斗歷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和平民化的視角表現了一代溫州人艱辛而傳奇的崛起歷史,反映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時代變遷。2015年,《溫州兩家人》在《溫州一家人》的基礎上,續寫了溫州商人在改革開放深化時期的奮斗史和精神史,電視劇以中國深化經濟改革的重大事件為背景,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為切入點,敏銳而快速地對現實作出反應。在劇中可以看到經濟轉型、金融危機、國家投放4萬億、產業結構調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等元素,有著濃厚的時代氣息。
隨著這三部劇的相繼播出或完成,表現浙江商人傳奇、依托浙江地域文化的“浙商劇”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浙商劇”開始成為浙江電視劇中的又一個成功類型。據悉,講述義烏浙商的電視劇《雞毛飛上天》已經殺青,這部劇和《向東是大海》《溫州一家人》一起被并稱為浙商三部曲,分別深度展現義烏、寧波、溫州的浙商風采,由此也可見“浙商劇”類型走向成熟,類型化生產與布局深度展開的趨勢。
當下學界習慣以地域電視劇的視野來研究商業題材電視劇,將浙商劇作為商業題材電視劇的中的一個重要的地域流派分支,與“晉商”、“徽商”、“京商”、“魯商”等題材的電視劇并置,是目前關于商業題材電視劇研究所習慣采用的角度。但事實上,在對地域性的闡釋上,浙商劇和“晉商”、“徽商”等電視劇區別明顯,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道路。
(一)時代共振中不再詩意的江南
浙江地處江南,自古人文薈萃,經濟繁榮,獨特的文化經濟傳統和地理環境催生了其獨特的文藝氣質。有學者如此概括:“長江下游溫濕多水,河網縱橫,使人性柔;長江中下游種植水稻,養蠶繅絲,生產方式精致細密,使人心細;長江下游自古多藝術,南宋以后有‘江南人文藪’之稱,使人氣質文雅。”[2]學者劉士林在考察了江南的地理風貌、比較研究了中國南北文化、關注了歷史文化的演進之后提出:江南文化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古典美和詩意生活的最高代表。在江南的精神結構中,充溢的是一種不同于北方政治倫理精神的詩意審美氣質。[3]
就浙江本土的電視劇創作而言,詩意的江南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著鮮明的表現,從《魯迅》《濟公》到《九斤姑娘》《老房子新房子》,無論鄉村還是市井、傳說還是現實,都有著鮮明可辨的江南氣質。但也必須承認,在從70年代末開始重建的電視劇版圖和歷史中,“詩意江南”所呈現出的濃濃的懷舊、市井、鄉土氣質難以與時代產生共鳴,從而顯得邊緣了。有學者在論及80年代電影時提到:“第五代電影人正在以西北戈壁荒漠、黃土高坡重塑民族精神,以生死悲歌重建民族歷史,精致的江南市井人生,在這種背景下顯得格局過小。”[4]這種判斷對于浙江電視劇的創作也是同樣有效的,地域性的創作,盡管精致溫雅,但始終難以帶領浙江電視劇走入全國視野。如何在電視劇創作中占據主流,發出浙江聲音,浙江商業題材電視劇在這個問題上探索出了自己獨特的道路。
電視劇復興于70年代末,正好與改革開放同步。浙江在經濟改革上敢為天下先的氣度同樣表現在電視劇創作中。特別是在商業題材電視劇的創作上,浙江是有獨特優勢的。可以說,浙商走過的道路、遇到的問題、受到的挫折就是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道路、問題和挫折。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浙商電視劇有著其他地區商業題材電視劇無法企及的現實意義。20世紀初,全國的商戰劇創作進入了一個高潮,各個地區都推出了有地域風格的高水平的商戰劇,但絕大部分都把視線集中在近代家族題材上,如《大宅門》(2003)、《大染坊》(2003)、《喬家大院》(2006)、《走西口》(2009)等,但浙商題材電視劇則一直是敏銳度極高、現實意義很強、視角宏大的創作。縱觀浙江幾十年來商業題材電視劇的創作,除了極少的幾部描寫民族資本家的作品如《吳百亨》《向東是大海》是近代題材之外,幾乎全部都是當代題材。浙商故事不是令人眷戀的過去,而是正在活躍著的現實。詩意的江南不是這類電視劇的表現重點。浙江通過其商業題材電視劇的創作緊扣時代脈搏、深度接軌現實,改變了商戰劇的面貌,也改變了觀眾對浙江影像的印象。
(二)“現代性”語境下弱化的地域情感
在全國市場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絕大部分地區商戰劇的創作在地域視角下展開,這些電視劇扎根于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特征是其重要的表現內容,在向觀眾展現商戰風云的同時,也展開了一幅幅地域文化的圖景。相較之下,浙江商業題材電視劇中的地域特征一直比較弱化。
《女記者的畫外音》的原型是海鹽襯衫廠廠長步鑫生,但在劇中完全看不到這一個人和地區的相關信息。《中國商人》展現的是大東方百貨大樓、中山路百貨大廈和新世紀購物中心三家大商場在同一個城市中展開商業競爭的故事,這個由浙江省電視劇制作中心與杭州市商業局聯合攝制的電視劇,卻幾乎沒有展現任何浙江和杭州的地域文化風情。這階段對地域特征的回避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真正從美學意義上來區分的地域流派還未出現,地域差異帶來的陌生化審美效果在這段時間內并沒有那么令人關注;另一方面,作為南方經濟強省,面對改革開放帶來的豐富復雜的現實,浙江電視劇創作者有為改革立傳的視野和雄心,尚無暇顧及地域身份的彰顯。
90年代中期,地域性創作開始進入到電視劇創作者的視野,浙商劇也開始發生變化,從《喂,菲亞特》,一直到最近的“浙商三部曲”,浙江元素開始越來越多地被展現,但和“晉商”、“徽商”電視劇相比,浙商劇的地域特色依然不夠明顯。如《十萬人家》所展現的是江南小鎮(南潯)、特殊產業(絲織業)中孕育的時代風云,但緊張的商戰風云、迫切的產業轉型,使得這部劇并無暇將鏡頭更多地停留在江南小鎮溫婉的地域風采上,對風俗文化更是毫無涉及;《溫州一家人》努力營造鮮明的地域形象,從片名到片尾曲都鮮明彰顯地域特色,甚至還專門出了溫州方言版,但縱觀全劇,周萬順一家在國內外闖蕩,影像的敘事空間根本沒有給溫州地域風情留下一絲機會;甚至是《向東是大海》這部寫“寧波幫”的近代題材電視劇,也并沒有將人物和故事局限在寧波一隅,努力去凸顯這一地域特色,從故事背景到人物語言,可以說并沒什么寧波味。
地域文化是歷時性生成的,與長期的傳統習俗的浸潤和極低的人口流動性分不開,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離開鄉村去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與更“現代”的生活方式,人們的活動范圍大大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現代性語境中,地域文化之失落已是不爭的事實。具體到浙商劇的創作,浙江商人在國內乃至全球遷徙闖蕩的生存方式難以將情感駐留在江南一隅,與改革現實聯系密切的商戰風云也使得故鄉之思顯得奢侈。并且大部分浙商劇在講浙商故事的時候,往往意不在浙江,就如《向東是大海》劇中人周漢良語“寧波很小,天下很大”,以及這部劇的導演所稱:“寧波商幫只是故事的載體,實際上該劇講述的是上海開埠歷史,講述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如何在舉步維艱中發展。”[5]在現代性語境下的浙商劇,地域特征始終僅僅只是一個淡淡的底色,恰如四海為家的浙商心中的那個故鄉。
(三)思辨氣質下開放的文化視野
針對國內商業題材電視劇對近代題材的偏好,有研究者歸納了其成就,也指出了其不足:“從內容看,國產商戰劇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近現代中國民族、民營企業的發展歷史;另一類則是反映改革開放后新興的民營企業如何不斷壯大并力圖走向世界的努力。相對而言,前者可謂深耕細作,成績斐然,后者則顯得踟躕不前,乏善可陳。總的態勢是‘腳踏實地,繼承傳統’有余,‘放眼向洋,開拓創新’不足。”[6]從全國商戰劇的發展現狀來看,浙商劇的創作正補了“放眼向洋,開拓創新”這個短板。
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商業倫理體系和個人價值標準,這也成為絕大部分國產商業題材劇表現的重點。這類劇作往往借商戰風云來展現傳統文化中個人修養和商業倫理的魅力,并將其置于現代文明的沖擊下來抒寫民族資本的悲劇命運。這些劇中的主人公通常極富個人魅力和道德召喚力,往往有著坎坷的人生和悲劇性的結局。《喬家大院》中喬致庸一跪不起,《大染坊》里陳壽亭吐血身亡,《向東是大海》中周漢良與日本人同歸于盡。濃重的悲劇色彩成為國產商戰劇的主色調,在這些人物悲劇命運的背后則是現代化進程中傳統商業倫理的困境。
而浙商劇則不同,絕大部分浙商劇并不太把注意力放在主人公個人修養的描繪和商業倫理的回顧方面,而是將目光放在市場化進程和經濟體制改革上,自覺打造主旋律商戰劇,特別是現實題材的優秀商戰劇,告別懷舊與悲情,呈現出開放的視野,以及面對現實和未來的氣度。浙商劇并不致力于描繪一個傳統秩序下的完美的烏托邦,而是深入思考浙商的現實境遇,并以此為切入點來探討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市場培育、秩序重建、轉型升級、全球化等無數現實問題,對于這些尚沒有唯一答案、沒有現成道路的問題,浙商劇呈現出可貴的思辨立場和開放視野。在絕大部分浙商劇中,沒有完美人格,也沒有成功模式,而是充滿了對復雜現實的客觀審視和改革方向的開放性的思考。如《溫州一家人》這部劇,對30年的改革歷程,以及改革開放這個大背景下溫州商人的曲折命運做了嚴肅公正的反思。劇中人所面臨的大量困境并不是通過巧合來制造的戲劇性困境,而是改革進程中真實遭遇的坎坷。電視劇不避諱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走過的彎路、帶來的損失,對周萬順入獄、國營工廠破產、四眼跳崖等情節的設置,體現了對改革開放付出的代價的反思。至于周萬順一家對于致富的執著追求,電視劇更是不避諱、不護短,對溫州人在致富過程中走的彎路,溫州人的大膽、投機、狡黠都有所表現。溫州商人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飽受詬病的問題,如過分精明、會鉆營、不重視質量問題、知識產權意識淡漠等,在劇中都直言不諱地進行了表現。
當下傳統的商業倫理被打破、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建立,中國的商業文化正處在價值真空期,除了回顧歷史,緬懷輝煌,商業題材電視劇是否應該有更好的出路?浙商劇為我國商業題材電視劇的價值探索乃至主旋律作品的創作提供了借鑒,只有反映復雜現實、深入揭開矛盾、引領觀眾主動反思,作品所傳達的價值觀才能真正令人信服。
通過一部接一部的浙商劇的創作,浙商與改革開放的故事進入了中國的影像記憶,并且展現了一個全新的務實進取、義利并舉的江南,這不僅僅是浙江電視劇進入主流視野的成功經驗,也是浙江文化身份打造的全新思路。
[1]張宗偉.課題·難題·話題——2008年國產電視劇三題[J].藝術評論,2009(1):52.
[2]董楚平.吳越文化概述[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2).12.
[3]劉士林.江南文化的詩性闡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3-51.
[4]趙建飛.重返江南——中國電影中的江南影像[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127.
[5]佟珊.中國商人的現代史詩——淺議電視劇《向東是大海》[N].北京日報,2012-03-29(018).
[6]鄒韶軍.重建商業倫理凝聚核心價值——淺論國產商戰劇發展現狀及其價值[J].當代電影,2010(11):138.
[責任編輯:華曉紅]
邵清風,女,副教授,文學碩士。(浙江傳媒學院 文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J905.2
A
1008-6552(2016)06-007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