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福軍
?
長三角地區縣域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發展實證分析
葉福軍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活躍、增長最快、總量規模最大的地區,同時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發達地區。長三角地區各省會城區內越來越多的高校外遷至周邊經濟發達的縣級城市辦學,促使高等教育調整專業、學科結構,以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文章通過長三角地區縣域高校的實證分析,闡述縣域高等教育與區域在經濟、人才培養、文化等方面的良性互動關系??h域高等教育為地方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和人才保障,高校的入駐提升了縣域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時,區域經濟也為縣域高校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拓寬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區域文化為大學文化的繁榮提供了重要支撐。文章還指出了當前縣域高校與區域在互動過程中需要思考并解決的幾個現實問題。
長三角地區;縣域高等教育;區域互動;畢業生就業;現實問題
2015年,長三角地區(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經濟仍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區域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達16.7%,呈現出“經濟中速增長、轉型加快推進、質量效益提升”的特征。[1]截至2016年5月30日,教育部公布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79所,其中江蘇省166所,浙江省107所、上海市64所,長三角地區高??倲嫡既珖咝?倲档?1.7%。[2]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萍皩?埔陨?在校生人數逐年增加,2015年兩省一市在校大學生達357.64萬人,約占全國的12.7%*數據根據《上海市統計年鑒》《江蘇省統計年鑒》《浙江省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2015)整理而來。,長三角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走在了全國前列,對全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起著引領作用。在經歷了高等教育地方化辦學、高教園區、民辦高校、獨立學院等發展模式改革后,2010年開始,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出現了向縣域縱深發展的新一輪辦學模式改革,這與2008年教育部出臺《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有關,該辦法助推了獨立學院向外謀求發展,經濟發達的新興中、小城市成為獨立學院外遷辦學的首選之地。自2010年起,長三角地區已有近20所高校相繼將分校區、獨立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遷入縣級城市,如浙江傳媒學院在桐鄉市建立分校區、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落戶諸暨市、浙江科技學院中德工程師學院入駐安吉縣、美國杜克大學和武漢大學聯合在昆山市創辦世界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昆山杜克大學,掀起了一股高校到縣域辦學的外遷潮。
高校在縣域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趨勢。依托區域經濟文化開展人才培養、社會服務,與縣域地方政府開展政產學研用合作,正是我國高等教育新一輪改革的有力舉措。同時,發展縣域高等教育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可以拓展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空間,獲取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緩解高校辦學資金壓力,另一方面可以為社會生產的第一線“縣域”培養輸送人才,解決人才培養同質化、服務地方意識和能力薄弱等人才培養的瓶頸問題。發展縣域高等教育更可以促進縣域地方政府經濟、政府、文化的發展,建立縣域高級專業人才培養基地,營造良好的人才培養與就業環境,可根本性解決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才供給的持續性問題,促進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縣域經濟發達是長三角地區縣域高等教育高度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信部對全國將近3000個縣(市)(不包括市轄區)進行綜合評估,發布了2016年縣域經濟100強。[3]百強榜單上浙江26個、江蘇17個,兩省上榜縣市占比43%,充分體現了長三角地區經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截至目前,浙江省共有18所高校在縣(市)區域辦學(見表1),由于2013年紹興縣、上虞縣撤縣設市,而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浙江樹人大學分別在2012年和2015年遷入紹興市,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在2016年遷入紹興市上虞區,考慮到數據的完整性,將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浙江樹人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也統計在列。江蘇省共有21所高校在縣(市)區域辦學(見表2)。上海市由于只有直轄區域,2000年后上海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等著名高校在松江大學城內設立分校區,也是高?!巴膺w潮”的縮影。對比縣域高校與百強縣市榜單,發現浙江省的18所縣域辦學高校所在縣市有13個上榜,占比72.2%,江蘇省的21所縣域辦學高校所在縣市有19個上榜,占比90.5%,經濟排名第一的昆山市擁有5所高校,排名第二、三的江陰市、張家港市分別有1所和2所高校。江蘇省的句容市、吳江市、浙江省的臨海市以及2013年撤縣設市的紹興市,同樣具有很強的經濟實力。長三角地區縣域高等教育的分布情況充分說明了高等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廣泛的內在聯系。
對比浙江省和江蘇省的縣域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兩省縣域高等教育在辦學層次結構、發展進程上有較大區別。從辦學層次上看,浙江省縣域高校有5所公辦本科院校或其分校、7所獨立學院及民辦本科院校、6所公辦或民辦??圃盒!=K省縣域高校有4所本科院?;蚱浞中?、8所獨立學院及民辦本科院校、9所公辦或民辦專科院校。浙江省縣域高校在辦學層次上較為平衡,而江蘇省縣域高校在總量上比浙江省多,獨立學院、民辦學院及專科院校占比重較大,人才培養更側重于應用型職業技術教育,因此高校與縣域產業發展的結合更緊密、合作也更廣泛。
從縣域高校發展進程上看,江蘇省比浙江省早,浙江省最早的縣域高校是1958年創辦在臨安的浙江農林大學,江蘇省最早的縣域高校是1952年創辦在丹陽市的鎮江市高等??茖W校。2010年前,浙江省縣域只有6所院校,這6所院校具有較強的地域及行業特色,便于廣泛開展區域社會服務。2010年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從杭州市外遷至嘉興海寧市的長安鎮,隨后,浙江省眾多獨立學院及部分公辦院??紤]到自身發展,紛紛考察相關縣域經濟、文化綜合實力,與縣(市)政府洽談、實施合作共建方案,目前已有???、公辦、民辦本科、獨立學院、中外合作高校等12所不同層次的高校入駐縣域。江蘇省在2010年前就8所高校根植縣(市),其中高職或高等專科院校全都創辦在經濟發達的縣(市),1984年創辦的沙洲職業工學院是全國第一所縣政府投資興辦的大學,現已成為一所植根地方、服務港城、特色鮮明、協調發展的高職院校。2010年后,江蘇省有更多的獨立學院、公辦高校分校、中外合作高校融入到縣域辦學的大潮。

表1 2016年浙江省高校縣域辦學情況

表2 2016年江蘇省高??h域辦學情況
眾多的縣級人民政府出地、出資引入高等教育就如同筑巢引鳳,將發展高等教育作為現代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推動了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高校落戶縣級城市,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探索創新,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試驗田”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橋頭堡”,走出了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辦學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互動成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互動
高等教育的規模與發展受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對于縣域高校而言,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更依賴于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區域經濟為縣域高校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新一輪的縣域高校辦學過程中,縣(市)人民政府發揮了主人翁責任,為學校無償提供建設用地,同時投入數億元資金用于校區校舍、實驗室等基本建設,以“交鑰匙工程”吸引高校入駐城市,同時提供一系列的人才引進等優惠政策,使得高校能免除建校過程中的資金壓力,可以在教學規劃、教學管理與實施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高等教育的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也有積極的影響,[4]縣域高校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肩負著全面提升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任務。根據教育經濟學的原理,高校教育是將人口負擔劣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不同于綜合性大學動輒數萬的在校生規模,縣域高等院校在辦學規模上相對都不大,一所縣域高等院校的在校生規?;驹?000到10000左右,每年近萬師生的餐飲、交通、購物、娛樂等日常消費需求對縣域經濟有著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此外,高等院校激發了教育地產的發展,帶動高校周邊區域的房地產經濟。每個縣域高校的落成,都會刺激當地房地產發生一次飛躍,2010年1月浙江傳媒學院與桐鄉市人民政府正式簽署合作創辦浙江傳媒學院桐鄉校區的協議,2011年9月浙江傳媒學院桐鄉校區正式使用,該校周邊的房地產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平均上漲3000元/平米。
高校通過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促進高校技術創新與成果轉讓,解決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技術難題,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保障。長三角地區的縣域高校充分利用學校專業、學科優勢,成立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創意產業園、校企合作研發中心、地方經濟發展研究院等組織機構,開展產學研用合作交流。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2012年江蘇科技大學在張家港校區成立張家港產業技術綜合研究院,研究院依托江蘇科技大學現有的學科資源和優勢,搭建冶金工程、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等領域的研發平臺和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學習平臺,為張家港市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附加值產業經濟及低碳型經濟提供重要的支撐。[5]桐鄉市濮院鎮是中國羊毛衫名鎮,羊毛衫產業是濮院鎮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遭遇“重生產輕設計、重數量輕品質、重加工輕品牌”的發展瓶頸,浙江傳媒學院在桐鄉市濮院鎮設立“毛衫創意設計工作站”,該校桐鄉校區設計藝術學院的師生入駐工作站,參與毛衫的時尚品牌設計,提升毛衫的價值品質,助力毛衫產業從傳統產業向創意時尚產業過渡。浙江農林大學發揮學校林學重點學科優勢,利用竹子生物技術為臨安市的毛竹產業提供竹林育種、培育、筍竹加工利用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服務,讓傳統的農產品融入現代技術,提升了毛竹的產量、質量和農產品的應用推廣。
(二)人才培養互動
縣域高校為地方經濟、文化、社會發展輸送人才,反過來,地方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拓寬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長三角地區的縣域高校均處于長三角經濟帶的核心區,這些縣市經濟活躍發達,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豐富,企業技術密集程度高,對技術創新性人才需求大,為縣域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提供了廣闊市場,有利于縣域高校與地方政府在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和人才出口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動。
縣域高校要想獲得持續、長遠的發展,必須在辦學層次、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等方面與區域經濟發展態勢、產業結構水平相匹配,大力發展與地方經濟建設結合緊密的相關專業。根據縣域高校辦學要融入地方、服務地方的辦學方針,縣域高校必須結合學校基本情況以及所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優化專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就業基地或產學研合作基地”,走出一條產、學、研、用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道路。[6]縣域高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方式,解決高校教師普遍存在的“理論能力強,實踐能力弱”的瓶頸,一方面聘請地方相關企業的專家和企業家來校擔任產業教授,參與人才培養的相關工作,另一方面,學校定期委派專業骨干教師到相關企業掛職鍛煉,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
地處長江和沿海兩大經濟帶交匯處的張家港是一座新興的港口工業城市,形成了冶金、紡織、化工、機電等傳統支柱產業為主導,智能裝備(機器人)、電力電子、綠色能源和照明、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為補充的產業格局,傳統支柱產業智能化升級和發展高端智能裝備的雙輪驅動戰略是張家港工業經濟新的突破方向。2012年,江蘇科技大學的獨立學院——蘇州理工學院從江蘇省鎮江市遷到張家港市后,學校針對地方支柱產業與新興戰略性產業積極調整專業結構布局,形成了冶金、材料、機電、能源、軟件、電子、信息、船舶、土木、物流、經濟和工商管理等張家港市及周邊地區急需的相關專業(群),專業設置和招生人數充分體現了地方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成為了張家港市重要的人才輸送基地。2016年,蘇州理工學院與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功率半導體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引進華燦光電等一批功率半導體制造和設計企業,一批國家“千人計劃”、江蘇省“雙創”人才等高層次的創新創業人才被納入到人才培養導師陣容,構建高校與區域產業互動的立體化人才培養體系。該學院2013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作為“3+1”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對象,根據“功率半導體產業”人才培養協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第四年進入半導體企業完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切實提高學生的應用技術能力。
(三)文化互動
文化引領是現代大學除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之外的第四職能,大學引領先進文化主要體現在繼承并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借鑒并傳播先進的外來文化、創造并培育引領時代的新型文化。[7]現代城市把大學作為衡量一個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關鍵性指標,大學成為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助推器。[6](10)高等院校的入駐帶來了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文化思潮,大學文化融入城市文明建設,提升縣域城市的文化品位。經歷了百千年沉淀積累的城市文化是大學文化發展的土壤,為大學文化的繁榮提供源動力。
縣域高校作為城市文化的風向標,在校園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融合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利于共同構筑助推城市精神文化的立體式平臺。
一是文化公共設施的共享。由于縣市地區文化設施資源相對薄弱,縣域高校的圖書館、體育館、美術館等公共設施向市民開放的舉措是縣域高校對地方政府出資建校的一種回饋,拓展了市民的文化生活空間。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與諸暨市合作共建的圖書館,既容納了高校教學科研所需的百萬冊圖書資源和眾多的數字資源庫,又綜合了諸暨市圖書館的功能需求,能滿足高校師生和諸暨市市民的圖書文化需求,體現縣域高校與地方政府在文化硬件設施建設的合作性,[8]是高校文化與城市文化在空間上的一種融合。這種合作綜合了雙方力量建設文化綜合體,提升了文化服務的質量。
二是文化交流與合作??h域高校除了在文化硬件資源、設施上與地方政府實現共建、共享,也在關于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上開展深度交流合作??h域高校可以向市民開放各類學術講座、名家講壇,邀請地方文化名人在高校開設地方傳統文化的選修課或專題講座,構建文化共建、共享課程體系。例如,浙江傳媒學院與桐鄉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鳳鳴大講壇”每年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來校做報告,并定期通過媒體平臺向市民公布講壇信息,提升校區師生、桐鄉市市民的文化素養。此外,縣域高校學生通過志愿者服務、文化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等形式廣泛、深入地參與地方城市文化的建設。又例如,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策劃了大學文化進諸暨的“五個一工程”,[9]開通一輛文化直通車、開啟一個暨陽紅論壇、組建一支高水平籃球隊、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文化精品、完善一套志愿服務體系,“五個一工程”在暨陽學院與諸暨市之間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橋梁。
三是文化研究與合作。城市文化的提煉、提升離不開合理的統籌規劃和理論科學知識的指導,縣域高校的地方文化學術研究力量為塑造城市品牌注入了新動力。例如,常熟理工學院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蘇南區域文化建設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對常熟市及蘇南地區的地方文學、非遺文化、新型城市、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等開展專題研究,浙江農林大學參與“臨安市縣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浙江傳媒學院通過建立“茅盾文學研究中心”開展桐鄉名人文化研究,各個縣域高校開展的對城市社會文化、城市精神的相關研究成果凝練城市文化精髓,進一步提升了大學文化精神。
總體來說,近15年來長三角地區的縣域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其規模、專業結構、人才培養和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產業結構狀況基本吻合,縣域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人才培養及區域文化之間已形成良性互動關系,無論對高校還是地方,都是共贏之舉。但是,縣域高校與區域互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的適配性不夠
縣域高校專業設置會充分考慮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人才培養能滿足區域發展對普適性專業人才的需求,但由于高校人才培養的四年的周期性,高校新專業的設置相對于地方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來說,有一定的滯后性,其適配度與對接性有待提高,區域對新興產業專業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針對地方區域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對人才的特殊需求,高??梢酝ㄟ^特色定向培養、短期培訓等形式,開展產、學、研、用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畢業生服務地方的能力。
(二)中小城市吸引力不強,人才引進強度不夠
縣域高校在人才引進方面存在地域劣勢,縣域新興高校的學術氛圍不夠濃郁,學術研究的成長空間以及城市文化品位、交通、醫療、子女教育等相關問題,是阻礙高級人才到縣級城市就業的主要因素。因此,縣域高校在引進教師,特別是引進名牌大學博士、學科帶頭人等高層次人才有一定的困難。同時,一些縣域高校還陷入現有師資人才流失的困境。
縣域高校的畢業生不愿意留在縣級城市就業。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一線、二線城市是大部分學生的理想就業城市,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個人發展前途是畢業生較關注的因素,三、四線城市因地理等因素不受畢業生的青睞,除本土生源之外的畢業生較少考慮在縣級城市就業。
地方政府要積極出臺人才引進、創業創新優惠政策,助力縣域高校師資引進、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構建開放引才、戰略育才、科學用才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做到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吸引更多的人才在縣級城市安家落戶。
(三)縣域高校“1+3”或“2+2”培養模式的局限性
縣域高校在辦學層次上,可以分為公辦本科院校、公辦本科院校分校、獨立學院、民辦學院、??圃盒5?,對于擁有總、分校區模式的高校,個別采用4年都在分校區培養的方式,大部分采用“2+2”或“1+3”的培養模式,即低年級學生在縣域校區就讀,高年級學生回到位于中心城市的主校區就讀。這種方式下,留在縣域高校的永遠是低年級的學生,有利于學校對學生的管理,但造成學生流動性很大,低年級與高年級學生在專業交流、學術滲透上存在障礙,且低年級學生側重基礎學科的培養,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較少,所掌握的專業技能較難滿足對地方經濟、文化產業的服務。從學校的角度分析,校區行政管理部門以及承擔基礎課的教師是校區主要師資力量,師生對縣域城市的歸屬感很低,參與城市社會發展建設的熱忱就不高,局限了縣域高校與區域發展間的長期良性互動。
不管是“1+3”、“2+2”或是4年都在縣域培養的方式,每個縣域高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總體思路和定位,但影響高校服務地方所面臨的問題值得引起教育主管部門、高校及地方政府的共同思考和研究。
[1]2015年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簡析[EB/OL].http://www.jiaxing.gov.cn/stjj/tjxx_6433/tjfx_6436/201604/t20160401_584644.html,2016-04-01.
[2]2016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634/201606/t20160603_248263.html,2016-06-03.
[3]2016最新全國百強縣名單發布[EB/OL].http://csj.xinhuanet.com/2016-07/27/c_135543365.htm,2016-07-27.
[4]王黎愷.高等教育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以中國長三角地區為例的實證分析[J].江蘇高教,2014(6):58-59.
[5]張家港江蘇科技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EB/OL].http://yjy.just.edu.cn/GeneralInf-ormation/ResearchInformation.aspx,2012-06-03.
[6]李燦.論現代大學的第四職能——引領文化[J].黑龍江教育,2008(4):8-10.
[7]趙紅梅,帥孜文.獨立學院專業設置及其區域經濟對接性研究——以常州大學懷德學院為例[J].職教通訊,2015(11):30-31.
[8]李華玲,李峻.論大學對城市文化的引領功能及其實現[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0):67-71.
[9]應鶯,林愛廣.獨立學院與現代城市的文化互動探析——以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6(5):103-105.
[責任編輯:高辛凡]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浙江省縣域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發展實證研究——以浙江傳媒學院為例”(16NDJC160YB)的研究成果。
葉福軍,女,副教授,工學碩士。(浙江傳媒學院 圖書館,浙江 杭州,310018)
G649.2
A
1008-6552(2016)06-01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