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滿
?
傳統節日文化圖書出版現狀及對策研究
張遠滿
隨著國家對法定節假日的調整,近十年來傳統節日受到了官方和民間的共同關注,圍繞傳統節日的圖書出版物逐年增多。文章試從傳統節日文化圖書出版現狀入手,探討出版業在傳統節日保護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促進節日文化的繁榮發展。
傳統節日;圖書出版;現狀;對策
節日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活文化的集中展示。2007年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正式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三大傳統節日列入國家法定假日體系,“現代國家的節假日體系是反映一個國家根本的價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狀態的風向標,是反映政府與人民、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重要指標”。[1]近十年來,圍繞傳統節日的相關活動,客觀上不斷推動了節日文化進入公眾視野,民眾在享受傳統節假日的同時,也產生了對傳統節日認知和研究的需求,圖書出版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領域,因為“圖書在其中承擔記錄和保存的功能,或者在未來的使用中,提供一個底本”。[2]通過檢索國家圖書館館藏書目、多所大學圖書館及相關讀書網站發現,目前國內已出版節日類圖書三百多部。
上述三百多部圖書的出版單位既有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國家一流出版機構,也有各省的古籍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等較高層次的出版社,還有一些學校出版社出版的少量節日圖書。根據研究的相關程度和資料的有限性,對出版內容進行整理分析,我們可以將其分為節日學術研究出版物、節日民俗普及出版物和節日教材建設出版物三部分,其中節日學術研究出版物占據了一半以上的比重。從文化接近性的角度來說,節日文化出版物在內容上應更貼近民眾生活,但從實際市場狀況來看,節日出版物的購買者仍以從事相關學術研究的學者為主,其次是圖書館館藏,節日民俗普及出版物并沒有占據一定市場,與節日文化的日常傳播樣態不相匹配。
學術研究類出版物可分為節日理論研究、節日應用研究和節日文化交流三個方面,[3]這類著作往往著重學理探究,出版物以獨著居多,專家學者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將節日研究提升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首先,節日理論研究是此類圖書的主題,主要包括節日特征、節日的功能與價值、節日的起源、節日民間信仰、節日與民間藝術這幾個方面的內容,如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中華書局,2004)、常建華《歲時節日里的中國》(中華書局,2006)、廖冬梅《節日沉浮問:節日的定義、結構與功能》(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張宏梅《唐代節日與風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張勃《唐代節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等。其次,節日應用研究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現象,主要包括節日復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推動節日納入法定假日體系、節日休閑與節日表演等方面,如蕭放《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苑出版社,2011)、王文章《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現狀與對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調研實錄》(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等。第三,近十年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交流頻繁,由此也誕生了不少節日文化交流的圖書,主要包括中外節日比較研究和介紹國外節日風俗這兩大類,如劉曉峰《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中華書局,2007)、彭方《世界各地節日文化與民俗百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王輝云《閑聊美國節日的歷史與文化》(三聯書店,2013)等。
除了對傳統節日進行專題學術研究以外,一些出版社和有關學術機構也組織學者撰寫了一些節日民俗普及著作,以適應民眾對傳統節日了解和認知的閱讀需求。首先,這類圖書學理程度不如學術研究類出版物,出版形式以編著為主,大多根據時間順序描述中國傳統節日,主要包括節日的傳說、飲食、游藝、祭祀等習俗,內容通俗易懂,如王文章主編的《中國傳統節日》(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劉德斌、楊軍主編的《節日情韻:中國傳統節慶文化》(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等。其次,面向社會公眾的節日出版物常常是系列知識性、普及性的叢書,如“中國民俗文化叢書節日系列”(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該叢書由劉魁立主編,出版節日系列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中國叢書”(三聯書店,2009)*該叢書由葉濤策劃,出版有《春節》(蕭放)、《清明》(張勃)、《端午》(劉曉峰)、《中秋》(黃濤)、《重陽》(楊琳)。、“我們的節日叢書”(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該叢書由馮驥才主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編纂,出版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第三,此類圖書出版物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幫助公眾更直觀地了解傳統節日,引起大眾讀者的興趣,如李露露《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王早早《中國記憶:傳統節日圖畫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等,還有的側重于介紹中國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節日習俗,如邢莉《中國少數民族節日》(五洲傳播出版社,2007)、季誠遷《少數民族節日》(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等。
還有一類圖書是節日教材,是針對大學文化通識課的出版物,大學生作為節日文化傳承的主要人群之一,他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接受現狀是傳統節日文化實現傳承的關鍵所在。筆者于所在院校開設了《節日文化解析》課程,針對中國八大傳統節日和少數民族節日進行專題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節日文化自覺。但是,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專門的節日教材非常少,搜集到的圖書資料中僅有彭曉鈴和張申平編著的《中華傳統節日文化》(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書中明確提及這是一本高校理工科類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教材,全書按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兩個體系構建。之所以將節日教材作為單獨一類圖書出版物分類,是因為學術研究類出版物對于非民俗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而民俗普及類出版物又不能完全符合課堂教學的需求,因此這一部分出版市場目前仍有相當大的空缺。
無論是學術研究類著作,還是民俗普及類圖書,抑或是相關的課程教材,這些出版物對傳統節日的保護與傳播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傳統節日出版的一個方向,對今后這一領域的圖書出版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出版作為文化積累的一種有效形式,對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傳統節日是民眾的“發明”,節日的被創造來自于民眾對它所寄予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比如“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道出了老百姓對于春節團聚的情感功能,“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突出了節日在民眾精神層面的重要性。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浸入,當下民眾喜歡將春節與圣誕節、七夕節與情人節拿來比較,甚至抱怨現代社會洋節沖淡了傳統節日的味道,其原因在于不少人缺乏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缺乏文化自信心。出版業是宣傳和推廣節日民俗的重要渠道,如果能夠保質保量地加大節日文化出版物的出版,讓民眾通過出版物了解我們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必然會樹立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自信,促使他們主動去實踐節日的相關習俗。而各個時代、各個地區通過出版物的傳播也能實現節日真正的“活態”傳承。
近年來,隨著國家層面的重視和出版層面的推廣,人們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的文化意識不斷增強,節日圖書出版物在數量上較之以前取得了不小的上升,但總體上節日類圖書所占的出版市場份額仍然比較小且不穩定,在當下中國出版產業實現版權經濟創新發展的格局中遠未形成其應有的影響力。如何加大節日類圖書的出版比例?在一個營銷手段多元化的時代,利用傳統節日打造合適的出版物是其發展的關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支持出版節日研究類圖書,增加節日民俗普及圖書的出版比重
“民俗圖書在其制作過程中存在原創性不足、出版計劃性不強、與市場聯系不緊密等問題,這些問題表現在圖書上就是內容比較生澀,不太符合大眾讀者的口味和需求,同時裝幀設計也顯得比較缺乏時代感,難以吸引讀者關注?!盵4]近十年法定節假日的調整使傳統節日重新回歸到民眾的生活中來,這不僅讓以民俗學為主的專家學者投入到傳統節日的理論研究中來,而且給以傳統節日為代表的民俗圖書走向大眾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綜上所述,目前有關節日的理論研究相對來說已經比較系統、成熟了,圖書出版物也占據了較大的比重,但是滿足社會大眾認知需求的、普及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讀物仍顯不足。這就需要出版單位一方面繼續加大對專家學者的節日研究類圖書的出版力度,因為節日出版物記載和積累節日資料的同時,還能促進學術文化的交流,出版物作為有形文化載體,可以為作者和讀者提供知識共享的平臺;另一方面要加大出版節日民俗普及出版物的比重,節日其實是在民間傳承的,除了供學者進行專門研究以外,大多數民眾并不了解傳統節日的完整的文化內涵,知識只有從研究者手里傳達出去,才能最大程度上實現其文化上的意義和價值。因此,節日文化圖書的出版不能一味追求“精英化”的研究,還應走入大眾,內容上更貼近生活、形式上圖文并茂、清晰明了?,F代出版市場需要出版大量的普及傳統節日知識的讀物。
(二)培養民眾對節日文化的認知,加大出版適合青少年學習的節日教材
專門的節日教材在出版市場上有較大空缺,需要進一步補充。目前,越來越多的省、市教育系統已把民俗文化的相關內容設置為中小學生的必讀書目或學習課程,每個青少年要在學校了解本地區、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傳統節日作為民俗文化鮮活的代表,民眾自主選擇過節方式也是對傳統節日文化進行重構的過程,培養民眾對節日文化的認知和認可是非常重要的。出版社可以根據這一社會需求,針對青少年的認知水平和各省市地區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出版相關圖書,或者請熟知當地文化的地方精英將傳統節日編寫入鄉土教材,讓民眾從小就感知中國節日文化的魅力,這對于傳統節日的保護與傳承有著長遠的意義。
另外,大學生作為先進知識的掌握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著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任。部分高校已意識到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性,開始舉辦傳統節日文化講座,開設了節日文化通選課,在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應用于高校課堂中,是增強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認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因此,傳統節日的教育功能對于圖書出版而言,意味著在全國擁有了一個龐大的市場,出版的前景不言而喻。
(三)跳出傳統出版模式,提升節日圖書質量,加大節日圖書的宣傳和推介力度
要增加節日類圖書在出版市場上的份額,就必須出版高質量的圖書,這是節日文化走向大眾、得到傳播的有效途徑,也是由被動出版向積極出版轉變的必經之路。學者、地方文化精英應立足于對節日文化的了解展開圖書寫作,出版社也要跳出傳統的出版模式,探索全新的、適合新時代受眾訴求的編輯方式和出版形式,同時要把握好國家政策,獲得相關的出版資金,以增加印刷數量。柳斌杰早在2005年的“出版界支持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成果發布會”上就明確表示:“新聞出版總署在出版資源和國家出版基金方面盡可能地提供支持與方便,并表態將配專門書號支持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成果出版?!盵5]
同時,傳統的書報宣傳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已日益顯得單薄和有限,很多優秀的節日圖書并未得到好的宣傳和推介,導致圖書銷售不佳。為了適應現代化的市場,出版社應當積極轉型,利用多媒體的平臺來賦予節日文化更加多樣化的出版形式。一方面,“不拘泥于文字出版,跨媒體、跨行業的合作往往能帶來1+1>2的效果”,[6]通過媒體的傳播進行立體化的宣傳。如2011年央視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遍全國后,出版社順勢推出了同名圖書,也十分暢銷,可見圖書出版與多媒體的跨界合作不僅能夠達到文化傳播的最佳效果,還能使雙方獲得一定的市場效益。另一方面,出版社可以綜合運用圖文聲像等多種元素打造產品,使節日文化出版不再局限于靜態的圖書出版,而是可以融入更多的技術因素和創意想法,提高節日文化出版的藝術表現力。此外,還可以將節日圖書的出版市場同地方旅游結合起來,擴大出版市場,從而實現節日文化新的繁榮和出版市場新的突破。
(四)讓傳統節日出版物“走出去”
隨著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實力的增強,中國的傳統文化走向了全世界,如孔子學院的建立,中國功夫、美食、漢語等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追捧,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更是走出了國門:華人聚集較多的新加坡在農歷春節到來前一個月左右,政府要員都要前往牛車水街舉行亮燈儀式,整個活動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美國從2006年起每到中國農歷新年,紐約標志性建筑帝國大廈的1327只彩燈就會一改往日美國星條旗的紅白藍色,亮起象征中國元素的紅色和金色;英國每年農歷新年都會舉辦新春慶典,由大規模的游行隊伍、傳統舞臺表演、美食小吃和煙火表演組成,游行隊伍中常常能見到中國傳統的舞龍耍獅、打花鼓等民間游藝活動,十分熱鬧。“春節之所以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與其本身的文化魅力與價值固然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中國國際地位提升、海外華人人數增多、與世界各個國家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結果?!盵7]
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中國傳統節日的元素已被世界知曉,但對節日進一步的了解仍需通過大量的圖書、音像制品來完成。出版物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傳播與傳承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加快發展對外出版發行工作也是提高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的需要。近年來,臺灣地區作為保護和傳播民間文化的佼佼者,其在節日文化出版領域的實踐經驗具有一定的示范價值。臺灣書店林立,除了節日研究類圖書外還有大量的節日民俗普及類圖書,筆者就曾在當地購買過一本名為《臺灣民俗筆記》[8]的圖書,該書把臺灣較具代表性的民俗廟會與節慶活動做了一個系統的整理與歸類,如對平溪元宵放天燈、臺東炸寒單、中元節頭城搶孤等民俗風情,作者用平實的語調、生動的描繪娓娓道來一一介紹,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每一個節慶都配有英文翻譯和大量的現場圖片,以便各地民眾了解、掌握臺灣節慶文化。這種采用田野調查、拍攝節日儀式、呈現高端作品、配備英文翻譯等手法,記錄下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讓海外受眾通過接觸、學習傳統節日出版物,熟悉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做法,是傳統節日對外出版發行的一條有效路徑。
2013年,在國務院新聞辦的大力支持下,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節慶專業委員會與安徽人民出版社聯合推出了《中國節慶文化叢書》。2014年9月,這部叢書的第一輯中英文版出版發行,精選了中華大地上有代表性的10個民族節慶,每冊圖書對一個節日的起源與發展、空間流布、節日習俗、海外傳播、現代主要活動形式等都分別進行了詳細介紹和深度挖掘,將一幅幅絢麗多彩的中華節慶文化畫卷呈現在中外讀者面前。2015年6月,該書的韓文版面世,滿足了許多韓國讀者對了解和探究中國民俗文化的濃厚興趣?;谶@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出版業加快傳統節日出版物的海外發行,以優秀的精品出版物影響海外讀者,使節日文化健康地“走出去”,對我國在國際社會重塑民族形象,增強國際影響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傳統節日的保護和傳播是一項巨大的、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國家、民眾、專家學者的通力合作。其中圖書出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傳統節日為圖書出版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資源,而出版物也承擔著傳統節日保護與傳播的載體功能。圖書出版如何介入到傳統節日的傳播中去,有多種方法需要我們不斷地總結和實踐。總之,面對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出版社理應發現它們的文化價值,出版發行多樣化的成果形式,讓海內外民眾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心。
[1]高丙中.文化自覺與中國節假日制度的改進[A].周星.國家與民俗[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77.
[2]謝迪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書三大變化最搶眼[N].中國圖書商報,2010-06-08.
[3]蕭放,董德英.中國近十年歲時節日研究綜述[J].民俗研究,2014(2):80-88.
[4]叢挺,梁春芳.編輯:發展民俗文化的有力推手——析法定節假日調整對我國民俗圖書出版的機遇和挑戰[J].出版發行研究,2008(4).
[5]李小燕.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版的使命和富礦[J].出版發行研究,2007(11).
[6]李苓,金舒揚,顧子慧.民俗文化出版發展之思——以臺灣漢聲模式為鑒[J].中國編輯,2015(5):44.
[7]肖陽.世界紅火中國年[J].環境,2012(1).
[8]蔡文婷.臺灣民俗筆記[M].臺北:華光畫報雜志社,2007.
[責任編輯:詹小路]
張遠滿,女,講師,民俗學博士。(浙江傳媒學院 播音與主持藝術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G230
A
1008-6552(2016)06-01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