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6年1—6期(總109—114期)總目錄
·新媒體與媒介融合·
胡占凡 媒體融合的現狀及發展趨勢(2)
徐 輝 媒介融合語境下電影學術期刊的跨界編輯思路(2)
陸 地 敖 鵬 四種媒介的未來肖像(3)
胡雨濛 “艾滋病”隱喻:入侵與污染——基于一個艾滋病論壇的網絡民族志研究(3)
周 佳 產業融合視域下我國手機傳媒發展路徑分析(3)
曾一果 新媒體與青年亞文化的轉向(4)
尤 游 新媒體環境下本土社區報的轉型實踐探索(4)
徐 蒙 祝仁濤 新媒體視域下UGC模式的法律風險及其防范——以網絡直播為例(4)
于莉莉 新媒體語境下的觀看之道與影像表達(4)
陳 兵 閆雪薇 微媒體的戰略假設風險與轉型之道(5)
朱 熠 VR技術在影視制作中的思路探析:本源、核心與動力(5)
郜書鍇 蘇 柳 微博輿論場:現狀分析與公共治理(6)
應力浩 新媒體時代異化的加劇與反異化的興起(6)
胡雨濛 新媒體話語賦權下的邊緣抗爭——基于一個艾滋病論壇的話語分析(6)
龍 強 金恒江 醫患沖突事件中醫生社群的傳播網絡和話語框架(6)
·新媒體:技術·文化·社會·
張愛鳳 視頻新聞發展與文化權力結構的嬗變(1)
張夢晗 重塑慣例:媒介化時間對新媒體社會的建構(1)
張珊珊 物聯網技術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及模式探研(1)
唐樂水 中國青年創業者之媒介論述建構(1)
肖 陽 我國視頻網站獨播策略的分析——以愛奇藝為例(1)
·跨文化傳播·
楊 穎 美國媒體涉華新聞的多模態論辯話語分析——以CNN一則電視新聞為例(5)
孔祥雯 20世紀初中俄僑民報刊新聞視野比較——以《中興日報》與《霞光報》為例(5)
·話語與傳播·
楊圣瓊 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思想話語體系的構建研究(4)
劉彩霞 英漢新聞轉述引語的類型特征及其語用功能(4)
·話語研究·
楚艷芳 近二十年網絡語言研究綜觀(5)
杜曉紅 城鎮化進程中杭州地區語言發展對策研究(5)
·政治傳播研究·
陳彩林 “獨語”與“公仇”——論魯迅的精神氣質與中國現代傳媒的生命力(1)
梁曉波 張曉琳 譚桔玲 國家形象主流新聞網站跨文化認知建構與傳播(1)
·地域形象傳播·
吳玉霞 電影藝術的地域形象傳播(2)
孫 旭 旅游目的地形象傳播的游客心理認知調查分析——以浙江古鎮為例(2)
周 毅 荷花畫圖像模式與杭州城市形象傳播(2)
·健康傳播研究·
高芳芳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播:理論模型與實證研究(4)
李東曉 微信用戶健康養生信息的傳播行為分析(4)
翁蘇偉 邱鴻峰 中國主流媒體轉基因議題關注周期與報道框架(4)
侯 琳 李 欣 “鏡像”如何建構:《南方周末》醫患關系報道框架研究(4)
·傳媒史探微·
蔡 罕 紙彈力能挫暴 筆壘亦可卻敵——《戰時記者》關于“新聞武器論”的研究(3)
何揚鳴 馮章國 簡析1927—1937年的浙江新聞事業(3)
王秋艷 把雜志作為引導青年學生的舞臺——楊賢江對《學生雜志》的革新及其編輯思想(3)
王玉良 戰后中國對美國電影的批評模式(1945—1950)(3)
徐洲赤 民國士人觀影的心路歷程——基于《余紹宋日記》中觀影筆記的解讀(3)
韓 梅 電視專題片概念的迷失與追蹤(3)
·新聞理論研究·
李良榮 中國新聞學學科發展面臨的挑戰及重構路徑(6)
唐克龍 專業新聞視域下的“社會”認知與“社會新聞”再定義(6)
章 震 組織合法性與媒體職業權威的建構研究述評(6)
張 洋 陳柯伶 失衡的流動:依附理論視野下的中國省際新聞研究(6)
·影視文化·
陳 濤 都市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出租車司機掠“影”(1)
包 磊 “老片新映”:一種文化現象的審視(1)
馮國翼 2015年暑期檔國產影片票房神話解析——接受美學視閾中的《捉妖記》《煎餅俠》《大圣歸來》(1)
范志忠 范靜涵 2015年中國電影報告(2)
王 鋒 含淚的微笑:國產喜劇電影敘事風格的拓展與突破(2)
譚笑晗 侯孝賢電影的海外傳播與受容——以法國《電影手冊》雜志為中心(2)
楊 薇 從敘事學層面談文學經典的影視傳播——以《簡·愛》被改編的影視文本為例(2)
戴穎潔 章 宏 《中國好聲音》:全球模式節目重構中的國家想象和本土現代性(3)
徐溧遙 從《主編死了》解讀當下電影譯名的“規范”(3)
付 曉 論香港電視新浪潮的探索價值(1975—1980)(3)
李道新 石賢奎 從“專題”到“整體”:中國電影的歷史景觀——電影史學家李道新訪談錄(4)
廖 亮 姚紫瑩 新媒體環境下戲曲電影生存處境之思考(4)
陳林俠 電影的文化競爭力:從表征符號、公共經驗到意識形態(5)
李 靜 論張藝謀民俗電影在國內及北美傳播中的文化誤讀(5)
劉明洋 北美外語片市場與中國武俠電影的國際競爭力(5)
宋錦軒 1967—1988:美國公路電影中家庭元素的缺失與復現(5)
邵清風 不一樣的江南——浙商題材電視劇的獨特道路(6)
張夢晗 媒介、空間與城市意象的地域化:當代電視劇中蘇州意象的表達(6)
李媛媛 藝術影院的法國模式(6)
朱 怡 看電影不僅是“看”,看的不僅是“電影”?——論新型觀影模式的崛起(6)
·影視理論·
向 宇 理論和政治的糾纏:從華語語系研究到華語語系電影(5)
韓 程 城鄉差異背景下的“鄉村幻象”——城鄉體驗真人秀的意識形態解讀(5)
·影視美學·
曾 勝 王娟萍 3D電影:審美經驗的知覺現象學變革(2)
馬 晟 顧肖聯 黃社人 3D全息聲音系統在視聽藝術中的應用與研究(2)
鐘麗茜 數字藝術諸“間性”特征初探(2)
·影視聲音·
張晉輝 姚國強 體系建構:電影聲音理論研究新意識(1)
王旭鋒 論聲音專業對高校影視學科建設的支撐作用(1)
吳麗穎 論新技術語境下中國電影聲音創作方法——以影片《歸來》為例(1)
·女性與影視·
石 研 電視研究的女性主義視角——兼評勞拉·斯·蒙福德的女性主義電視研究理論(3)
徐文明 郭 莉 多元社會視野與女性生存關照——20世紀90年代以來伊朗女性電影導演群體創作掃描(3)
·“華萊塢”電影研究·
邵培仁 周 穎 華萊塢電影配樂類型及國際化生存路徑研究(1)
項仲平 王冰雪 “互聯網+”時代本土電影產業的發展路徑與機制創新(1)
蔡馥謠 華萊塢電影“走出去”策略初探(1)
胡曉梅 呈現·重構·擴散:華萊塢電影中的中醫影像(3)
周 穎 跨文化語境下華萊塢電影符號營銷路徑研究(3)
·文化產業·
周 斌 中小規模民營影視公司發展的現狀、策略與前景(2)
朱 旭 薛超杰 基于鉆石模型的微信競爭力分析(2)
徐亞萍 識別和評估電影市場風險的電影輿情分析路徑(4)
楊祖增 大數據時代傳統期刊轉型創新展望(4)
曹淑艷 趙麗莎 動漫游戲企業國際化發展路徑的案例研究——以北京市為例(6)
韓永軍 楊旭丹 民營企業文化創新危機治理路徑研究(6)
張遠滿 傳統節日文化圖書出版現狀及對策研究(6)
·出版研究·
張 凌 中國公共關系研究的結構化分析——基于對五種新聞傳播學學術期刊的考察(2)
王彬竹 從文化史角度對《新青年》雜志文學翻譯的一點思考(2)
郭 靜 《科學》雜志與近代中國科學觀念的建構及傳播(2)
劉漢武 聚焦編輯客體 提升政府網站的用戶滿意度(2)
·哲學研究·
馮溪屏 恩格斯早期從勞動問題展開的理論創造——兼論馬恩早期思想的主要契合點(3)
胡小恒 論亞里士多德的幸福倫理思想及其當代意義(3)
·國學論壇·
陳凌廣 “后家族時代”浙江祠堂建筑文化場域內涵芻議(2)
王書艷 建筑文化視野中的詩美境界——廊的空間情態與唐詩的審美意蘊(2)
·茅盾研究·
趙順宏 文學史視野與茅盾的神話研究(1)
俞春放 真實性話語與現代性焦慮——從《子夜》談當代中國小說經典的形成機制(1)
·外國文學研究·
張素玫 《傲慢與偏見》的現代傳播與重新塑形(6)
林曉筱 雨果美丑詩學觀的經典化(6)
徐雨霽 論《新愛洛依絲》經典化的生成(6)
·媒介素養研究·
劉 勇 “新傳播革命”:理解媒介素養的新維度(1)
李 娟 政府“媒介形象”的建構與公務員媒介素養的培育——基于“媒介化社會”的視角(1)
王淑華 媒介“減權”·網絡恐懼·自我區隔——杭州家政女性的媒介接觸和使用實踐分析(1)
·媒介與文化記憶·
劉于思 簽到即記憶:移動媒介的空間實踐與意義生產(5)
宋嘉偉 創傷記憶的視覺招魂技術——當代亞洲紀錄片中的三種記憶表征模式(5)
胡曉華 記憶構建與歷史書寫研究的早期實踐路徑——以顧頡剛的史料研究為例(5)
·媒介與社會·
孫小兵 蔡 也 新聞傳播消費主義現象的文化批判——基于消費主義語境的思考(2)
于翠玲 報紙媒介的歷史文獻價值及解讀思路——兼論大學生的媒介文化素養(2)
黃琦翔 鞠宏磊 大數據時代廣告創意的新趨勢(2)
尹 力 媒介權力研究中的二元范型及新綜合模式探析(3)
簡 婷 徐衛華 輿論監督模式創新與傳媒公共性——基于溫州市民監督團的探討(3)
薛詩怡 余敬中 基于國內外北極報道的極地傳播探索(3)
袁靖華 郝文琦 中美政府社交媒體的公共危機傳播比較研究——以天津爆炸、波士頓爆炸等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傳播為例(4)
駱正林 輿論監督呼喚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以奶粉危機事件為例(4)
吳 吟 青少年網絡公民認知現狀調查(4)
陳守湖 論醫患關系輿情的矯正——基于新聞專業主義視角的分析(5)
陳國戰 社交媒體與當前中國社會中的自戀主義文化(5)
劉 虎 韓宇華 基于語料庫的《華盛頓郵報》同性戀報道的話語分析(2004-2015)(5)
唐樂水 科學作者在科學傳播中的認知及溝通策略(6)
林曉華 邱艷萍 文學傳媒的“媒化”運行機制研究——以《大公報·文藝副刊》為例(6)
倪琦珺 論“臺網聯動”傳播業態下主持人形象品牌的三要素(6)
·全球化與文化融合·
濮 波 表演雜糅:山水實景奇觀表演的空間編碼(3)
晏 青 陳光鳳 傳統文化現代融合的邏輯與路徑(3)
·教育 教學 管理·
王淑華 基于“AGIL”模型的“翻轉課堂”教學特點研究——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為例(3)
姜 武 張康康 高校亞腐敗案件的定性與處理研究(3)
施建華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視域下的傳媒類院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研究(4)
郝 欣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媒介素養提升方案研究(4)
賴 彥 英漢新聞引語的信源結構特征及其語用差異——基于報紙語料的調查分析(5)
沈浮郡 沈國芳 新媒介語境下“戲劇與影視學”類本科專業教學的改革策略(5)
陳 欣 “一帶一路”戰略視野下英語專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理念(5)
葛進平 王 穎 我國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集聚研究(5)
程青英 基于制度變遷的大學內部審計功能分析(5)
葉福軍 長三角地區縣域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發展實證分析(6)
史 雯 基于家庭因素的青少年網絡閱讀兩極化現象分析——以浙江省在校青少年學生為例(6)
吳生華 新媒體時代新聞學專業教育的反思——面向公司的新聞學教育(6)
·會議綜述·
袁靖華 王冰雪 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的創新理路——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夢”影視創作與傳播策略研究》開題論證會綜述(1)
徐 卓 “互聯網+”時代“藝術與科技”專業的挑戰與機遇——浙傳音樂學院藝術與科技重點專業建設學術論壇綜述(1)
邰小麗 中國新聞學的堅守與創新——2016年第九屆中國新聞學年會綜述(5)
·書評·
徐迎春 “西方”和“結構”之外:“中國”作為話語整體的傳播研究新視角——評施旭國際新作《中國話語研究》(英文版)(1)
戴 哲 微觀觀察與媒介理論的有機結合——評《邊緣身份融入:符號與傳播——基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調查》(2)
池昌海 沈貽偉 畫論有格當作別樣讀——評周毅《國畫山水畫論篇章研究》(3)
李新祥 文化產業激勵機制的深度探索——評《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經營者激勵與約束機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