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28
?
簡論剪標商品的商標侵權問題
王海波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28
我國商標法對商標的定義為“任何能夠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商品或服務與他人的商品或服務區別開的可視性標志,包括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和顏色的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均可作為商標申請注冊”因而簡言之,商標就是與商品聯系在一起的,起到把此商品與其他商品相區別的一種標識。從以上定義而言,其采用部分商標加虛假宣傳的方式使得消費者產生誤解認為此商品為某一知名商品的行為,無疑侵犯了商標所有者的商標權。盡管三號剪標商品只有部分商標,但是不能與商標因為這種行為已經使三號剪標商品不能與其所冒充的商品相區別,商標的標識某一種商品使其與其他商品相混淆的功能被冒用,顯然商標權所有者的權利被侵犯。
進一步剖析,一個完整的商標概念包含著三種要素即標識、商品、商標,即如學者所說“商標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標記,它實際是由使用商標的主體即商標權人、商標使用的對象即特定商品以及商標的標識所組成的統一整體;這三個要素相互聯系組合構成一個完整的商標”因而,三剪標商品盡管只殘留部分商標在商品上,但并未切斷標志與商品之間的關聯性,再加上在宣傳中的誤導性語言,使得假冒商品與商標品牌及其來源形成整體,使得商標所有者的商標專有權被侵犯。如上文所提及的圖片中所顯示,商品的領標被減去了部分,但剩余字母及商標的大小背景設計,還是可以使消費者把商品與某知名品牌相聯系,再加上商家對其來源的故意混淆,剩余的部分商標就具有了整個商標的標志性,使商標與假冒商品形成聯系,使人誤認為假冒商品即為商標使用對象,是以商標主體為來源的商品。從這個意義上,三號剪標商品也具有商標侵權性。
商標除了具有原始的區分不同商品即表明商品來源的功能,還具有其他功能,對這些功能的利用,也應由商標所有者獨享。我國臺灣學者曾陳明汝認為“在商標的表明特定商品來源的功能之外,商標還具有表明自己的商品從而與他人商品相區別、表明全部添加同一商標的商品都是來自同一來源、表明全部添加同一商標的商品具有相同的質量水準品級并且可以作為廣告等功能,簡單地說即商標具有彰顯企業信譽功能、探尋商品來源功能、質量保證功能以及廣告功能”“因而我們可以認為,商標的功能主要有表明商品來源的功能、商品質量保證功能和廣告宣傳功能”。雖然社會發展,消費者對商標有了不同的認識。即便如此,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來源仍然存在著高度的興趣,并且他們關注的焦點還集中在原來的點上。關心商品或服務的質量有用性是他們關心商品或服務原因的根本原因。
對于相同商標的判斷標準是相同的商標運用于相同商品之上,此種較好判斷。而對于相似商標的判斷較為復雜,采用了相似性加混淆性的判斷標準。“具體而言,對于商標近似的判斷是這樣進行的,只要商標或者商品有一者不相同而近似或者類似的,在判斷商標或者商品是否近似或者類似時,就已經以是否存在混淆可能性為條件,因而混淆可能性在第一次判斷中就已經運用,混淆可能性巳經內化于商標近似與商品類似的概念之中[1]”。
因而,在對三號剪標商品是否構成商標侵權時,我們可以上述規定為依據,即通過判斷所銷售的商品是否與知名商品的商標具有相似性,并通過商家宣傳是否會造成相關消費者的混淆來進行判斷。三號剪標商品因為剪去部分商標,與所要假冒商標不具有相同性,但剩余商標與其仿冒的商標必然在顏色字母整體機構等方面存在相似,而加之所做的虛假宣傳,消費者很容易將三號剪標商品與所假冒的商品產生混淆。這樣就符合相似性和混淆性兩個條件。
三號剪標商品因其存在商品之上只有部分商標的特點,并一般在網上銷售,通過商品的詳情介紹來與商標所有者的商品進行混淆,以達到欺騙消費者,獲取利益的目的。其侵權商標權的行為具有隱蔽性和模糊性,并且在適用法律時存在一定困擾。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對三號剪標商品的侵權行為進行遏制,以保護商標所有者的合法權益,消費者權益,進而推動商品生產者創造知名商標,打造質優產品,不斷創新,形成好口碑,推動市場的良性發展。現提出幾個建議,分別從商標所有者,電商平臺,銷售者幾個角度進行論述。
(一)完善相關法律
三號剪標商品因其侵權的隱蔽性,而我國對于商標侵權只有商標法五十二條對侵犯商標專用權進行不完全列舉規定,司法解釋也只對相似和相同進行規定,因而并沒有明確的條文對此種行為明確規定。在司法實踐中較少因商標侵權而受到懲罰,因而應加強對相關法律的完善,進而更好的維護商標權利人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加強商標權利人的維權意識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商標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一件商品的來源,使其與其他商品區別,它更承載了企業的形象,文化,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尤其在企業的不斷創新中,商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企業的創新得到回報。因而,商標權利人必須加強維權意識,從源頭上防止商標權利被侵犯。
(三)加強電商平臺的監管審查職責并加重其責任承擔
因三號剪標商品一般借助網絡銷售的優勢進行侵權行為,因而要加強電商平臺對于其平臺之上的商家的監管審查,以減少商標侵權。由于我國法律對于電商平臺的法律地位并沒有具體規定,在對其追究責任時,一般借助避風港原則,只要其在知曉侵權后刪除就可以免責,但隨著網絡銷售的不斷壯大,電商平臺所應承擔的責任也應更多。
加強電商平臺的責任承擔,要從法律進行明確規定。具體而言,電商平臺在知悉商標侵權行為后,為了吸引消費者或商家等目的,未采取行動對侵權行為進行制止懲罰,應承擔相應責任。具體而言,包括1)對侵權行為的賠償應承擔連帶責任,以督促電商平臺加強監督。2)通過工商行政部門對出現侵權情形嚴重的電商平臺進行警告或停止運營的懲罰3)在公共媒體前對其行為進行說明并對給消費者和相關企業造成的損失進行道歉。
(四)加強對侵犯商標權的懲罰力度
我國對侵犯商標權的懲罰存在著商標侵權案件的判罰數額較低,法定賠償成為最常用的判罰標準,從而造成侵犯商標權案件的懲罰力度較小,不能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標準,進而對于侵犯商標權的違法行為威懾性不強,不能有效遏制侵犯商標權的違法行為,使得類似三號剪標商品的侵權行為愈演愈烈。
通過以上措施,我們相信會對三號剪標商品的侵權行為進行打擊,進而維護商標權利人的利益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產品創新和維護品牌效應,從而使市場良性發展。
[1]王太平.商標侵權的判斷標準:相似性與混淆可能性之關系[J].法學研究,2014:162-180.
D924;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