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力航
西安財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
影子銀行風險研究
吳力航
西安財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影子銀行的興起最早是在美國,時間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從最早的貨幣市場基金成立至今,影子銀行的發展歷史有40多年。對于影子銀行的概念,簡單來說可理解為不透明的商業銀行,但其與商業銀行的關系即聯系緊密又相互獨立。2011年金融穩定理事會與巴塞爾委員會將影子銀行定義為銀行監管體系之外的信用中介體系。
影子銀行在我國出現較晚,2011年我國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急速下降,從2002年的92%下降到2011年的58%,非傳統的融資模式已經占據社會總融資的40%以上。該現象的發生引起了國內金融界的熱議,國內學者將傳統融資模式之外的融資活動稱之為“影子銀行”。影子銀行是指在銀行監管體系之外游離的,它的運行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發生的信用中介體系。
由于我國影子銀行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影子銀行體系和完善的風險規制制度,在影子銀行業務的運行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交易信息不公開
首先,影子銀行產品結構復雜多變,影子銀行被打包的資產不透明,造成影子銀行的產品內容和產品結構并沒有對投資者完全公開,投資者判斷、選擇產品的依據是評估報告。而由于影子銀行既沒有專門公開信息的平臺,也沒有官方的渠道獲得評級信息,使影子銀行評級信息的準確性無法得到保障,導致評級所得結果與真實的影子銀行產品信息不符,從而對投資者產生誤導。投資者僅憑借評估機構的評級結果選擇影子銀行產品,忽視了評級的欠缺性,導致買賣雙方間的信息不對稱,累積了較高的投資風險。
其次,影子銀行業務大多數實行場外交易,其經營活動不公開,交易活動的金額也未被計入銀行體系的存款總額和社會融資總量中。而且目前還沒有對影子銀行業務數據進行統計的權威機構,這就加大了對貨幣供應量統計的難度。統計出來的結果不能反映銀行的日常經營狀況以及金融市場對貨幣的需求,對政府作出正確的決策以及制定相關的政策產生了影響。
(二)缺乏法律監管制度及統一的風險監管體系
1.缺乏法律監管制度
這些年來我國頒布了《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主要是針對傳統的商業銀行,對監管影子銀行的法律法規相對較少。目前出臺的與影子銀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多是一些行政規定性的文字,內容涉及太過籠統。這種現狀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影子銀行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需要在自身實踐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因為金融創新發展迅速,影子銀行體系的機構和產品復雜、多樣,金融創新的速度遠遠快于公眾對金融產品的認識,想要制定出的法律法規能夠監管現實的影子銀行交易活動,難度較大。
2.缺乏統一的風險監管體系
我國金融業監管目前采取的是分業監管模式,各監管部門自成系統,缺乏統一的風險監管體系。在分業監管的情況下,導致的監管現狀就是多方監管、監管不全面、監管出現漏洞等問題,使監管的效率下降,監管成本上升。
首先,目前的分業監管模式導致無法確立統一的統計數據的標準,使監管部門對搜集到的數據無法進行匯總,對所發生的系統性風險沒有相應的應對機制,使部分機構及業務的監管出現無順序、多頭監管。
其次,監管部門之間沒有良好的協調機制。影子銀行具有明顯的跨行業、跨區域、跨產品特征,使得各個監管部門確定的監管對象、監管范圍產生重合,引起多方面監管和出現監管漏洞的情況。雖然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協調,基本形成了金融監管部門之間協調機制,但由于缺乏明確的立法程序和詳細的實施方案,可能造成各部門追求自身利益,各掃門前雪,當出現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況時,容易出現各監管部門不承擔責任,推卸責任,造成監管失靈。
(三)影子銀行發展過度
影子銀行的過度發展影響著宏觀調控貨幣政策。隨著影子銀行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央行近幾年實施的貨幣政策效能大大降低。在影子銀行出現以前,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政策能夠較好的解決由于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導致的實物資產的失衡。影子銀行的業務主要是資產在不同機構和不同賬戶間進行轉移,并沒有增加銀行體系的實際資產總量,基礎貨幣的增長遠遠趕不上貨幣流動的速度。影子銀行的出現延長了央行實行貨幣政策的時效,增加了實施的難度,使得央行實行的貨幣政策無法全面發揮,出現了“政策失效”。
(一)完善信息披露機制
首先,以目前使用的人民銀行的信息系統為基礎,建立、健全數據信息平臺,使市場的最新數據信息能夠第一時間被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獲取,了解市場的最新動態,提高影子銀行市場的透明度。
其次,確定影子銀行信息披露的范圍、披露的內容以及以何種方式披露,比如,可以根據影子銀行不同產品和不同的主體設置信息披露的標準,也可以根據投資者參與影子銀行活動所產生市場風險程度的高低為標準來披露。
再次,由于影子銀行的產品眾多,產品結構復雜,使一項影子銀行業務可能涉及多個監管部門,因此監管部門要明確信息披露責任分工。
最后,投資者進行決策的主要依據是信用評級機構提供的信息,所以必須明確信用評級機構對信息披露結果所負有的責任和義務,使信用評級機構所披露出的信息真實、公正。
(二)建立影子銀行法律監管制度
目前,影子銀行體系尚游離于傳統法律法規監管之外,導致影子銀行業務無法可依,因此,為影子銀行設立特有的規范和制度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創新影子銀行監管模式。隨著金融創新的深化,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交叉與融合越來越多、業務界限越來越模糊,因此,我國的監管模式可以從當前絕對的分業監管向分業監管+混業監管轉變。可以借鑒美國金融監管的模式,即在混業經營前提下,依然執行分業監管模式,沒有將目前的多個監管機構合成為一個統一的監管機構,也沒有專門設立混業經營的監管部門。
其次,建立功能型金融監管法律是我國未來在法律約束方面需要完善的,因為按照功能所設計出來的金融監管模式更具有連續性,不會因為制度結構的變化而變化,更加適合跨行業、跨區域、跨產品的銀子銀行業務。
最后,以我國的基本國情為基礎借鑒他國的監管經驗,擴大金融監管的范疇,將影子銀行業務納入到金融監管中,使金融監管達到無死角、全方位覆蓋的程度,這樣將能夠避免出現監管不全面和法律上有盲點等問題。全方位監控“影子銀行”可能出現風險,從深度和廣度上共同出發,使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增強,使金融監管的法律體系更加完善。
(三)適度發展影子銀行規模
結合國外影子銀行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發現,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要適度。比如,美國會要求非傳統金融機構在影子銀行業務發生之前向監管部門提交一份發生風險的預案,以備在出現財務危機時,能夠做到有序、及時的應對。因此,事前最好影子銀行風險防范預警,將風險限制在可控范圍內,才能達到最佳的監管效果,以防風險擴散轉移。但是,對影子銀行規模的抑制也不是絕對的,應該把握一定的度。對于影子銀行體系風險的揭露和防范并不意味著對影子銀行進行絕對的否定,利率市場化的完成也并不意味著影子銀行業務的消亡。
F832.39;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