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凱文
摘要:本次夏季學期經過有關負責老師的爭取,活動豐富、充實有趣。較之于同年級其他專業枯燥的課程安排,娛樂性相當強。對此,大多數學生表示感謝與歡迎。但同時也不乏部分同學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一定的負面情緒。結合本人的學生工作經驗,確實感到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乏著實令人擔憂。
關鍵詞:大學生;感恩意識;原因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6-0044-02
引言:
感恩意識是人們感激他人對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設法報答的內在心理要求,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行為規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認的基本道德律。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報恩是一個人道德行為發生的重要情感基礎。[1]由于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無論對其個人、家庭還是整個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嚴重,感恩意識的培養不容輕視。
一、所遇現象
本人作為助理,對本專業各年級的活動都有不同程度的參加,因此了解到的情況較多。本人所發現感恩意識缺乏的情況大致如下:
首先,夏季學期開始前,老師與同學們商議起止時間時,部分同學在明知老師已經盡最大努力縮減時間的前提下,依舊數次通過各種方式要求一再縮減夏季學期時間,來滿足自己的要求。其次,所有事情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絲毫不關心其他同學或負責老師,只顧慮自己的感受,這樣是不對的。再次,感恩意識缺失導致公共場合的基本道德嚴重滑坡。公共場合,高聲喧嘩,嚴重影響他人;尊師敬長的意識不斷弱化,甚至出現了老師在場的情況下依舊我行我素地爭奪贈品。最后,肆意侵占公共資源,完全不考慮其他同學的感受。集體活動時,籌備方總會準備一些零食,雖然本來就是給大家準備的,但這種數次肆意領取總讓人覺得不舒服。這些零食是公共的,大家都有分享的權利,不能個人多次拿取,這樣是不好的行為。
二、現狀分析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在本科生中通過隨機抽樣,發放紙質問卷1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56份,有效回收率為96%。通過對問卷數據的統計分析,結合相關文獻,對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現狀等進行分析。
1.感恩意識缺失情況較為普遍。大多數學生都有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的要求有些過多,但是在要求別人付出的同時自己卻不愿意給予,這是一種很自私的行為。我們都應該要加強感恩意識的重要性,這在我們相處人際關系的同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76%的人認為感恩意識應該從小就要培養,這樣長大后也是有素養的人,而21%的人認為只要在學校老師教就好了,這種意識是膚淺的。現如今社會上頁經常出現大學生缺少感恩意識的事件,對于這種意識無動于衷,其中其中不乏震動一時的“叢飛事件”。
2.對國家和社會缺乏感恩。許多大學生享受著高等教育卻不思進取,沒有想過好好學習以回報國家和社會;有些大學生則對國家的獎學金隨意揮霍,缺乏感激之情;更有些大學生,對接受到國家的助學貸款不予感激、不予償還,缺乏了做人的基本誠信和道德;還有些大學生,由于當今就業難等問題而對國家產生不滿,感嘆社會的不公。這些都是由于大學生受到功利主義和利己主義思潮的影響而造成的,不能正確看待國家和社會對自己的培育之恩。[2]
3.對父母和老師缺失感恩。“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34%的人竟然連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自出生之時起,父母就盡最大努力為孩子創造幸福與美滿,難道孩子就沒想過在父母生日的時候說一句“生日快樂”?近年來一些大學生不顧家庭的經濟條件,絲毫不體量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盲目攀比。
4.對同齡人缺失感恩。作為群居性動物的人,相互之間的幫助與溝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人無法離開社會而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而存在。但是在回答“他人的幫助對你的成長的作用”時,38%學生的想法非常偏激,違背事物普遍聯系的客觀規律,認為自己可以脫離社會。甚至,在部分大學生心中,還沒有意識到朋友、同學間的往來互助對自我的重要性。
三、原因探究
1.國家方面。改革開放,一方面給我們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經濟長期高速增長,另一方面也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方面帶來不少沖擊。尤其可悲的是,作為文化大國的我們,在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等基本感恩方面,竟然還沒有韓國等周邊國家繼承和發揚得好。由于沒有很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優秀文化,我國青少年一代在“三觀”方面出現了較大問題。
2.社會方面。學生的“三觀”在一定程度上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市場經濟的大發展在方便了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影響著大學生的內心。其固有的弊端使得假冒偽劣、偷稅漏稅、唯利是圖等不正常現象大量存在,使一些學生在價值取向方面產生了困惑,滋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想觀念。
3.學校方面。學校應加強注重教學內容,對學生在思想上加強輔導。學校不應只以應試為目標,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考試成績,應該要偏重于學生的德育體智全面發展。[3]
4.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等這些話都說明了一個人早期所受到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往往對其一生有著重要影響。作為一切教育基礎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關乎孩子成人成才的關鍵部分。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父母過分注重對孩子智力的開發,過于關注學習,而對于如何做人則有意無意地忽略。
5.自身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學生對于自身權利的追求逐漸強烈,但是對于與之相對的責任意識則逐漸淡薄。舉個例子,你能想象那些連自己的衛生問題都拖拖拉拉的學生在教室里與同學們高談民主與自由的場景嗎?殊不知,“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樣的人,你憑什么認為所獲得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而且還滿腹牢騷、怨天尤人,抱怨社會的不公正?有時間的話好好反省反省吧,考慮考慮自己應該做些什么、能夠做些什么。
四、高校加強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對策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缺陷的,我們雖然不是完美的,但是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也要給予幫助。這樣在愛和善的基礎上,我們會更加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好。也能體會到自己的一種人生境界。但是這種感恩意識是需要學習的,是需要我們從小要培養的,當然這也是需要自己體會和學習的。[4]
1.借助于思政、心理課程。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課程是我國高校的必修課。要讓感恩教育融入并滲透到這些課程模塊中,注重感恩意識的培養。上溯傳統優秀文化中的感恩部分,下及時代特點賦予新內涵,在指導學生“三觀”的同時,側重關注感恩意識的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感恩觀”。
2.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高校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通過感恩教育活動,使感恩教育日常化、生活化。對于此類的第二課堂活動,并不需要那些固定的形式。也許是節日時的一聲祝福,可以是一次主題班會,也可以是一次演講比賽,還可以是一項活動任務,更可以是一次集體觀賞電影……這樣,從生活中的細節入手,通過多形式、多角度的活動,能夠更好使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與教育。
3.充分發揮道德榜樣作用。對于評優評獎,大學生的熱情還是比較高的,由歷年的獎學金申請情況可見一斑。因此,是否可以考慮參照道德模范評選的有關機制,在高校內設立類似獎項,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三觀”。此外,在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或獎項評定時,也可以考慮引入思想道德有關方面指標。對于表現突出的同學,秉著“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并重的原則,進一步優化感恩教育環境。
4.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感恩。社會實踐是錘煉個性和鍛造人格最為行之有效的途徑。[5]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地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6]在實際生活中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將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對于社會接觸的突破口,使之成為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與升華的平臺。將感恩意識真正滲入學生的內心,使大學生常懷感恩之心,把感恩作為一種道德追求,并在感恩同時也把自己的善心向社會傳遞,使慈善得以循環,使恩澤發出應有之光。
五、結語
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有助于個人道德素質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只有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夠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呵護,受到這種照顧,將來也會對社會懷有感恩的心,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答社會的恩德。[7]
參考文獻:
[1]吳春明.關于“感恩”與“孝親”的思考[J].中國德育,2006,(01):36-39.
[2]賴丹.對開展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幾點思考[J].希望月報(上半月),2008,(04):3+2.
[3]陳兵,王曦.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談大學生感恩教育[J].祖國,2013,(14):33-34.
[4]張尊英.大學生感恩意識現狀及其培養[J].文教資料,2011,(13):214-215.
[5]陳冬梅.對大學生感恩缺失行為的倫理學探析[J].考試周刊,2009,(44):198-199.
[6]蔡汀.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18.
[7]張尊英.大學生感恩意識現狀及其培養[J].文教資料,2011,(13):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