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論洛陽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產業化價值*
李婷婷
(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洛陽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傳統音樂文化資源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河洛大鼓、白馬寺佛教音樂等都是洛陽地區音樂歷史的“活化石”,深刻體現了洛陽地區的文化特點及人們的精神內涵,洛陽傳統音樂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是洛陽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擴大城市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對傳承和保護洛陽地區傳統音樂文化起到一定的助力。
傳統音樂;產業化;競爭力;傳承保護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使得洛陽地區擁有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傳統音樂文化也燦若繁星,如河洛大鼓、十萬宮廷樂舞、洛陽小調曲等等都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傳統音樂文化在其歷史傳承中極大的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在現代文明社會中頑強的生存下來。深度發掘洛陽傳統音樂文化,對其進行產業化開發,不僅有利于傳承和發揚洛陽傳統音樂,擴大城市影響力、競爭力,也能夠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
洛陽傳統音樂作為洛陽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洛陽地區在城市文化競爭中的重要因素,洛陽傳統音樂種類較多,現選取具有代表性、已經有一定影響力的傳統音樂,對其進行產業化開發分析,希望對于目前洛陽音樂文化產業開發以及傳承發展洛陽傳統音樂有一定益助。
(一)洛陽白馬寺佛教音樂
洛陽白馬寺①有著中國佛教“祖庭”、“中國第一古剎”等眾多美譽,在國內外都有一定影響,但作為體現白馬寺佛教文化重要因素的佛樂和梵唄,人們的關注度并不是很高。筆者前期對于白馬寺佛教音樂有過一定的考察,其音聲一般都伴隨著相關的儀式,例如朝暮課誦,或為佛和菩薩的成道日舉行的法事,或為救拔惡道眾生、超度死者的“水陸法會”儀式等,都要演唱不同的贊、誦、偈,可以說音聲是白馬寺一切佛事活動的核心,這些音聲都能夠引起信眾、游客、參與者心理效應,能夠更加感悟佛教文化。
《法華經》云:“或以歡喜心,歌嘆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②由此可見,清凈的“梵音”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不論是演唱還是聆聽這些佛樂,都能獲得宗教體驗和精神上的慰藉,能夠讓人們感受白馬寺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目前,白馬寺已經成為洛陽旅游的主要景區,但大多數人只停留在拜佛燒香、祈求平安的層面上,對白馬寺佛教文化幾乎沒有過多的關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大力發掘白馬寺佛教文化顯得越來越重要。白馬寺在推廣宣傳佛教文化上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經常會免費發放一些有關佛教文化的書籍,如《佛說阿彌陀經》、《觀音大士白衣神咒》等,這些經文往往都要伴隨唱誦才能領會真諦。每周末,白馬寺都會有“釋源大講堂”,有專門的高僧來講解佛教文化。在采訪中,筆者了解到“目前白馬寺梵唄的演唱都為自學,并沒有專門負責教授演唱梵唄的師傅,僧眾都是自己不斷地聆聽、模仿、自己揣摩”③,所以可在在這些課程中加入經文的唱誦學習,使之得到推廣,或建立類似佛光山的佛樂團,有助于僧眾更加系統化、專業化的學習佛教音樂,還可以招收社會上對于佛樂感興趣的廣大群眾,使他們有機會更好的親近佛法。可定期舉辦白馬寺佛樂音樂會,使游客們坐下來靜心聆聽佛樂,深刻理解白馬寺佛教文化。不論是建立佛樂團還是定期舉行佛樂音樂會,在帶來經濟效應的同時,也使佛門中人及世俗大眾都能深刻感受白馬寺佛樂的“清凈莊嚴、超然脫俗”神韻。
(二)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是洛陽地區著名的傳統曲藝音樂,源于偃師,興在鞏義,在一百多年的發展和傳承中,在洛陽琴書的吸收南陽鼓兒詞、河南墜子、豫劇、越調等多種音樂藝術形式,從而發展出具有強烈豫西風格的曲種,是河南四大曲種之一,被譽為“獲得文物”,在2006年5月,河洛大鼓已被列為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許多專家、學者也都進行的了大力的研究、保護與推廣。洛陽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及市群藝館從2008年起共同舉辦一年一度的“河洛大鼓曲藝節”,也為河洛大鼓及其傳承人提供了展示與交流的機會。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態度都在不斷變化,河洛大鼓的存在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從事河洛大鼓的藝人生存現狀仍然堪憂,王太平④老人說:“大鼓書不是沒人聽不是沒人愛,而是以經濟發展為重心,在廠里打個工,一個月也有一兩千元的收入,但是學大鼓書得花幾年的時間,學成之后用處很少,收入不穩定,所以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去學習。”⑤如要改變這種現象,不僅要傳承和保護河洛大鼓,還要使其進行產業化發展,與時俱進,迎合當代人們的審美觀念,產生相應的經濟效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河洛大鼓藝人的生活困境,產生發展河洛大鼓新動力。
至2015年洛陽牡丹花會節已經舉辦了33屆,每年牡丹花會節期間,都會有大量的游客涌入洛陽城,河洛大鼓是洛陽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精華,應在牡丹花會節這個世界性的平臺上大力宣傳河洛大鼓,留住河洛文化的根。2015年9月,在國內影響力巨大的真人秀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來到古都洛陽,以“牡丹”為背景完成了一系列主題任務,很好的宣傳了洛陽天堂、明堂、白馬寺、定鼎門等洛陽著名旅游景點,但對洛陽地區的傳統文化并沒有進行宣傳,在這樣全國性關注度很高的節目上,適當加入類似“尋找老藝人”、“聆聽古樂”等環節,能夠迅速擴大河洛大鼓在全國的知名度,也能使洛陽文化旅游更具有深度。
(一)傳承與保護洛陽傳統音樂文化
洛陽傳統音樂文化豐富,相關專家學者也都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考察研究,許多音樂種類已經成為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要想真正傳承保護這些傳統音樂文化,靜態的研究與保護是遠遠不夠的。時代在變,人們的藝術消費觀念也在發展,傳統音樂文化必須走產業化發展道路,迎合消費者的欣賞習慣,不斷改革創新,才不會被世人遺忘。傳統音樂文化產業化勢必使其傳統形式及文化內涵受到沖擊,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但是也會使更多的人們去接受、了解這些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而不是只在小部分專業人士中流傳,正像星云大師一直倡導人間佛教的理念一樣:“只有配有現代的東西,才能夠讓現代人去接觸,才可以走入現代人的生活里面,這樣才是人間佛教最基本的弘揚方式。”洛陽傳統音樂也應不斷地嘗試各種方法,在保護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精髓的前提下,靜態(傳統形式)與動態(現代形式)相結合,利用當代科技手段,改革出新,走產業化開發的道路,才能真正的保護與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音樂。
(二)產生經濟效應,提高傳統音樂藝人收入
傳統音樂藝人目前大都靠政府補貼,經濟收入十分低廉,脫離了目前人們的社會生活,失去了藝術市場,必然會導致傳統音樂藝人轉行,因此傳統音樂也會走向幕落。目前傳統音樂的表演市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一些節日廟會、大型晚會或者是城市公園文化廣場,一般由政府發放費用,欣賞人群也十分有限。2010年首屆河洛文化廟會在隋唐遺址植物園舉行,主要活動內容有洛陽百戲表演、民間傳統音樂表演等,這些文化產業項目,在一定程度上都提高了傳統音樂藝人的收入。但這些活動的影響力還主要集中在洛陽地區,如果使這些傳統音樂文化更多的融入洛陽的文化旅游產業,擴大網絡影響力,不僅能夠帶動洛陽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拉動地區經濟增長,也能夠使一些優秀的傳統音樂藝人增加收入,有更多的熱情和動力去創作,形成良性循環。
(三)宣傳洛陽城市形象,擴大洛陽文化影響力
目前我國城市的經營者已經意識到,城市之間的競爭,甚至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因此,各個城市都開始深度發掘當地可利用的傳統文化,多角度多方位的建設和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古都洛陽在傳統文化資源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傳統音樂藝術更是融民俗、民歌、民情為一體,傳達著當地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以及該地區人們的精神內涵。傳統音樂演出除了是一場文藝演出或是商業演出之外,還肩負著向外展示洛陽城文化魅力的作用。大力發展洛陽傳統音樂產業化,建立屬于洛陽音樂文化產業的知名品牌,在創造經濟利潤的同時,也能夠增加洛陽城市文化特色,宣傳洛陽城市形象,擴大洛陽文化的影響力。
(四)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傳統音樂是藝術的一個分支,藝術有消費市場與消費空間,使得傳統音樂產業化具有可能性,而藝術領域的產業化發展必然以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為前提,屬于文化產業的一個分支,因此傳統音樂藝術的產業化發展一定要融入當地文化產化發展中,與洛陽地區其他的文化產業形成合力,相互影響、相互推動,例如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積極發展衍生品,建立洛陽傳統音樂文化旅游博物館,推廣傳統音樂中的民俗文化產品,或推廣相關傳統音樂古籍;打造傳統音樂主題公園。總之,在發展洛陽傳統音樂產業化的同時,一定會與其他產業之前產生關聯,這種關聯使得各個產業相互依托、共同發展,打造產業聚集區,共同推動洛陽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最終實現文化經濟增長的目標。
作為一名音樂工作者,筆者深刻的認識洛陽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必須得到動態和靜態雙重保護,只有挖掘市場潛能,符合市場的需求才能謀求自身的發展。另外,文化產業是國家一項新興的產業,也是朝陽產業,只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大力發展洛陽傳統音樂文化產業,才能使洛陽傳統音樂逐步活躍起來,使其得到大力發展和推廣,洛陽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發展道路對于洛陽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
注釋:
① 文章之后出現的“白馬寺”指洛陽白馬寺,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白馬寺,這里標注說明。
② 印再生.佛教梵唄音樂在我國之緣起與發展[J].樂府新聲.1998(2)
③ 訪談人:洛陽白馬寺佛事主事人凈修法師,訪談地點:洛陽馬寺,訪談時間:2014年5月25日
④ 王太平:河洛大鼓民間藝人
⑤ 周小巖.豫西地區河洛大鼓的田野調查研究.河南大學2012年碩士畢業論文
[1] 馮光鈺.旅游音樂資源開發與民族傳統音樂保護[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5,03.
[2] 李廣.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之源[J].中國市場,2007,22.
[3] 黃翔鵬.論中國傳統音樂的保護和發展[J].中國音樂學,1987,04.
[4] 袁靜芳.中國漢傳佛教音樂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5] 馬春蓮.林達.河洛大鼓藝人社會行為的初步分析[J].中國音樂學,2007,03.
[6] 尚繼業.河洛愿書——河洛大鼓傳承人回憶輯錄[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
洛陽市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區域音樂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以洛陽傳統音樂為例》研究成果(2015B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