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芳
(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淺談中國手風琴獨奏曲《諾恩吉亞幻想曲》
馬麗芳
(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諾恩亞幻想曲》是一首在中國手風琴獨奏曲中可以稱之為是頂尖級的創作。它無論是從其創作特點還是藝術風格上來說,都達到了中國手風琴創作中的高峰階段。這部作品能夠將手風琴高難度的演奏技巧及其特有的模仿力從很深的層次上挖掘出來,并使其表現的淋漓盡致。它在中國手風琴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幻想曲;蒙古族民間音樂;長調;短調;馬頭琴
《諾恩吉亞幻想曲》是由王樹生先生創作的一首大型手風琴獨奏曲,它在中國手風琴的創作領域中可稱之為是頂尖級的作品。它以其獨具匠心的特點和強烈鮮明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手風琴中的燦爛一葩,從對該曲的創作特點和藝術風格的分析中,我們可以領略出作者深厚的創作功底和作品感人的藝術魅力。它將手風琴高難度的演奏技巧匯集于一身。因此在演奏時,要求演奏者不僅具備深厚的演奏功底同時要具備很高的文化素養。
《諾恩吉亞幻想曲》創作于1987年,首演于四川音樂學院舉辦的全國第一屆青年專業手風琴比賽,1989年曾獲中國音協主辦的“中國手風琴作品比賽優秀作品獎”。1992年在“全國鸚鵡杯手風琴比賽”中以其獨特的旋律音調,豐富的藝術魅力獲得唯一的優秀創作獎。
這部作品從其題目上可以看出,它是以“幻想曲”①為體裁的。
這部作品是以內蒙古東部一位美麗、善良的“諾恩吉亞”出嫁遠方,思念故鄉的美麗傳說為題材,概括的描繪了內蒙古草原的壯麗景色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善良、勇敢、勤勞的形象。
全曲以“諾恩吉亞”這一蒙古族家喻戶曉的美麗傳說為題材,不僅描繪了蒙古草原的浩瀚,同時謳歌了草原人們眷戀故土、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全曲充滿了遼闊草原的濃郁的民族氣息,奏響了蒙古草原的壯麗篇章。
從全曲的曲式結構特點上分析,它是包含有復三部曲式,奏鳴曲式及變奏曲式為一體的一個綜合型的曲式結構。大致可分為:
引子部分,從第1-24小節,這個部分是由五種材料組合而成的。這五種材料似乎互相之間沒有太明顯的聯系,但實際上它們是全曲內涵的濃縮,是整個作品的結論。
呈示部,分為A和B兩個主題,這兩個主題無論是從調式,調性還是從演奏技巧和藝術風格上來分析,都存在著強烈而鮮明的對比性。
展開部,它是通過對呈示部中兩個主題的變形、升華而發展成的。這一部分既是全曲情緒的高潮部分,同時也是演奏技巧高難度的匯集處。
再現部,是對呈示部中兩個主題的片段性再現。這部分將全曲的情緒推向了最高潮,最終使這部作品在急促、有力的節奏聲中,以萬馬奔騰之勢結束。
將以上各部分用圖表示,如下圖:
以上是對《諾恩吉亞幻想曲》的整體性的、概括性的介紹。
下面來具體的介紹和分析這部作品在演奏技巧和藝術風格上的特征。
引子部分共分為24小節,前四小節僅用了一個a音,強調了羽調式的主音,將樂曲中要表現的濃烈純樸的草原氣息,以極其簡要的音響形式提示出來。裝飾音的使用也表現了蒙族音樂中特有的手法,在拉長的音調中加入裝飾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也隱喻了馬頭琴的歌唱特色。仿佛一位老人奏響了馬頭琴,在講述著一個既古老而又優美、動人的故事。在用手風琴演奏時,盡可能的是要將它特有的模仿力發揮出來。以此來模仿馬頭琴發音柔和、渾厚,音色宏闊、低沉,富有草原風味的音色特點。
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樂器,因琴頭雕有馬頭而得名,它歷史久遠,源于奚琴,公元十三世紀初便在蒙古族中廣泛流傳。它既可作為獨奏樂器,也可用于器樂合奏為說唱、民歌、舞蹈、伴奏或參加民族樂隊演奏。
馬頭琴它發音柔和、渾厚,音色宏闊、低沉,極富有濃郁的草原風味。近幾十年來,馬頭琴進行了一些改造,它不僅保持了原有的柔和、渾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點。
馬頭琴的琴聲幽怨而曠遠,低回而婉轉,如泣如訴,催人淚下,就它的琴聲有著一個美麗而動人的故事。
傳說中,母駱駝在哺育小駱駝時,由于小駱駝的牙齒鋒利、尖銳,所以經常會把母駱駝的乳頭咬破甚至咬碎,使得母駱駝疼痛難忍。因此,經常會出現母駱駝不肯哺育小駱駝的現象,當小駱駝走進母駱駝去吃奶時,母駱駝會用腳去踹小駱駝,這樣經常會有小駱駝被餓死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蒙古人就發明了馬頭琴。用馬頭琴那幽怨、動人的琴聲,打動了母駱駝。之后,每當小駱駝吃奶時,便奏響了馬頭琴動人的旋律。這樣無論小駱駝撕咬的母駱駝多么疼痛,母駱駝都會去哺育它們。從此之后,再沒有出現過小駱駝被餓死的現象了。可見,馬頭琴的琴聲是非常具有感召力的。
因此,在演奏中,要盡可能的去模仿馬頭琴渾厚、沉重的音色特點。手指下鍵要柔和、干凈,要在給一個音頭之后,將風箱柔和而快速的收回。同時,要注意加入身體的肢體語言,以此來表達馬頭琴特有的音色特點。
第五小節采用了四度音型的模進。這一小節在演奏中,手指下鍵時,觸鍵的著力點要集中,要同時下鍵同時離鍵,落鍵時手腕用力,要注意手腕的動作要小而且巧,要求手腕的松弛度很高。此時,風箱要保持的十分平穩。但要做出漸強的氣勢。將前四小節中的憂傷的情緒推向了高潮。
第六小節采用了濃郁的民族和聲。聽起來給人感覺輕盈、歡快,極富有草原風味。與前四小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引子的后半部分采用了連續的減七和弦轉位。這部分在演奏中,左手的手指根部為發力點,各手指在相對松弛的情況下,靠近指尖的第一關節迅速對準鍵鈕,然后將琴鍵按到底并立即放松,以“一緊一松”動作的連貫性,使發出的聲音短促有力。也就是手指迅速點擊鍵鈕,再次靠鍵鈕(彈簧)的反彈力,迅速把聲音切斷,強調音點間的連接關系。通俗的講,前指離鍵后,后指再下鍵,使前后兩音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發出的聲音短促有力、富有彈性!風箱要平穩,要平出平進始終要保持扇形。右手觸鍵要求快、準、凈、保持力度。使得本以高漲的情緒更加復雜化、尖銳化。
最后,在一陣熱烈的和弦音之后,又回到了初始時的平穩、安靜,在左手憂傷的旋律聲中結束了。
呈示部的A主題具有鮮明東蒙特征的東蒙民歌,它節奏舒緩、旋律流暢,描繪出了“諾恩吉亞”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傳說“諾恩吉亞”是東蒙一位美麗、善良、可愛的姑娘,她因生活所迫、流離顛泊,被迫嫁到西蒙,她懷念自己的家鄉親人,對家鄉的一切充滿著眷戀,此曲雖源于諾恩吉亞故事,但并不是從具體情節出發,而是借一歷史故事的主題,描繪蒙古草原這片廣闊無垠的土地栩栩如生的風土人情。東蒙是以農業為主,它靠近東北,生活習慣類似于漢族。
因此,這個主題的在演奏時,要將“諾恩吉亞”那種深切的思念之情,盡情的表現出來。這部分在演奏中,左手采用了連音,需要注意的是,以手指根部為發力點,靠近指尖的第一關節對準鍵鈕進行彈奏。第二音下鍵時,第一音再離鍵。使人聽起來連接緊密,猶如馬頭琴渾厚、低沉的聲音。始終襯托著右手優美動人而又表現出“諾恩吉亞”思念親人的憂傷旋律主題。
在第33-39小節采用了復調的形式,這樣更加劇了“諾恩吉亞”的思鄉之情。這段復調在演奏中,要注意左右手的連接。下鍵要求柔美,但又要干凈、有力,以表現出更加強烈的思念之情。同時,要注意風箱的平穩控制,風箱是表達情感的很好方式。
從第40小節開始情緒由先前的柔明、暗淡的色彩向明朗化過度,聽起來感覺亮而明,與開始的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部分在演奏時,左手采用的是三連音。演奏中要清楚、干凈、勻稱,同時要將旋律線條表達出來。右手采用和弦音,觸鍵的著力點要集中,要同時下鍵同時離鍵,手腕要十分的松弛。風箱要平穩控制。并將旋律線條十分明顯的表達出來。在第48小節出現了明亮的大三和弦,猶如拔出烏云見太陽,似乎“諾恩吉亞”從憂傷的心情中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因此,在演奏這個和弦時一定要奏的堅實有力。
經過兩小節的過度到達了呈示部中的B主題,這個主題與A主題從調性和演奏風格、情感的表達及地域風格上都存在著鮮明的對比懷。
首先,從調性上來看A主題采用了a小調,聽起來十分地憂暗,而B主題轉到了a小調的屬調E大調,聽起來非常的明朗化。
其次,從地域風格上來說,A主題描述的是東蒙民族的民歌,這個民族是以農業為主,過著類似漢族的生活,性格溫和。而B主題描述的是西蒙民歌,這個民族是以騎馬射箭為主,性格驃悍勇敢,過著游牧民族的生活。
第三,從其演奏風格來說,B主題采用了蒙古西部長調的音樂素材。
長調和短調都是蒙古民歌的傳統體裁分類之一。其中,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得歌式體裁。它有較長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并具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在音樂上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節奏自由。
因此,在演奏中要盡可能的去模仿,表達出“長調”音樂的特點。
從第51-58小節是B主題,這個主題在演奏時左手和弦交替襯托右手明亮、清晰的旋律。演奏中,左手需要注意的是以手指根部為發力點,靠近指尖的第一關節對準鍵鈕進行彈奏。第二音下鍵時,第一音再離鍵。也就是前一音演奏的時候要延長到第二音下鍵時才能最終完成,使音與音之間沒有間隙。同時,手指仿佛與鍵盤連接在一起,時刻都不離開鍵盤。使演奏出的聲音連貫、圓滑,猶如一線串珠。感覺上的特點是綿綿不絕,一氣呵成!要體現出“長調”節奏自由的特點。右手演奏時,需要注意的是下鍵要干凈、堅實有力。同時要注意風箱的平穩控制,也要注意用身體的肢體語言來表述出西蒙人的勇敢、驃悍。
從第59-68小節右手采用了六連音使音樂產生了流動感。在演奏中,要將六連音清晰的表述出來。要求,手指的指尖垂直成90度,低貼鍵,手指的離鍵動作要盡可能的縮小。第一個音用什么樣的力度彈奏,其它音基本上保持相同的力度。這就要求兩個手指的上下起落交替的動作連貫緊密、協調無隙,音與音之間既要保持連貫又不能發生重疊現象。同時,手指離鍵要敏捷,旋律線條應當流暢、圓潤、聲音的感覺是持續不斷,一氣呵成,清晰而綿延!并將其旋律線清晰、明了的表達出來。手指下鍵的力度,及音與音之間的連貫性。同時,要將左右手及風箱三者之間運用的靈活平穩。并要體現出西蒙“長調”的節奏舒緩。
將第69-80小節稱之為過渡樂段。這部分采用了快板,描述的是仿佛一匹駿馬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跑過,稍縱即逝。這部分在演奏中,要注意堅定而有力,猶如駿馬馳騁在草原上,但要注意保持風箱的平穩性。
通過前邊這段的過渡,旋律憂傷舒緩的主題動機由4/4轉向3/4,變得堅定。這樣,進入到了展開部,這個部分是A主題與B主題的交替出現,以手風琴的高難度技巧,表現草原牧人的英勇驃悍和堅強意志。音樂有的像人騎馬射箭,有的表現的像駿馬在草原奔騰,緊張而緊烈,一氣呵成。
這部分是全曲精華及手風琴技巧難點的匯集處。它包含了手風琴演奏技巧中的多個方面,如有琶音、和弦、雙音、連音、顫音、頓音、抖風箱,左手旋律。因此,將這部分稱為全曲的精華及整個作品中手風琴高度演奏技巧的匯集處。
這部分采用的是呈示部中A和B主題的一再變形,升華而來的。從情感的表述上來分析,它將東蒙與西蒙的柔美與英勇驃悍有力的結合起來。使整個作品達到了高潮,聽起來似乎要釋放他內心所有激悅的情感。
在演奏這部分時,要不僅有手指、風箱的技巧,同時,要以情動人,用身體的語言加入音樂中來表達那種勇敢、迅猛的情緒。這部分在演奏時,要求演奏者具備很深的演奏功底和很高的音樂素養。這才能使作品打動人心。使原本靜止的畫面變得更加形象起來,具有動感。
在樂曲的高潮之后,作品進入了尾聲——結束部,它分為兩部分再現。一部分是對呈示部中B主題的再現,另一部分是對呈示部中A主題的再現。
對B主題的片段性再現,仍然表達了西蒙牧歌式的音樂主題。它采用了和弦音,使其變的更加寬廣、精湛,使全曲達到高潮。
在演奏這個再現部時,左手多用三連音,下鍵要快而深,要求手指低貼鍵,演奏時,要“一緊一松”。聽起來給人感覺有強有弱。右手演奏和弦,下鍵時觸鍵的著力點要集中,手腕的松弛度要高,動作要小而巧。這樣去演奏就能夠將作品內在的魅力挖掘表現出來。
對A主題的片段性再現,它采用了急促而有力的節奏,以萬馬奔騰之勢,平穩、干凈、快速的將全曲結束。
這部分在演奏時,要注意右手下鍵快速、干凈,有緊有松、有強有弱,手腕要注意松弛。左手下鍵要保持每一個和弦音的平穩而有力的奏出。同時要注意保持手腕的高度松弛。
整個作品就在歡快、迅速的氣勢中結束了。在演奏這部作品時,它需要每一位演奏者具備深厚的演奏功底,同時也要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才能,只有具備了這些,才能將整個作品完美的表達出來。
以上即是對《諾恩吉亞幻想曲》這部在中國手風琴歷史中具有頂級水平的作品論述分析。■
注釋:
① “幻想曲”這一體裁在16、17世紀時,指用復調手法寫成的器樂曲。巴洛克時期指具有即興特點的鍵盤樂曲,常用于賦格曲之前,與前奏曲性質相同。18世紀末葉演變成一種表情豐富、情緒奔放,性格突出,形式自由的獨立器樂作品,19世紀浪漫樂派的特性曲也多用此名。迄今為止,我國以“幻想曲”為體裁創作的手風琴作品只有兩首。一首是由王樹生先生創作的《諾恩吉亞幻想曲》,另一首是由著名作曲家李遇秋先生創作的《促織幻想曲》。這兩部作品不僅填補了中國手風琴樂曲中“幻想曲”體裁的空白,同時,在中國手風琴歷史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1] 馮雅麗.手風琴演奏技巧及演奏心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6.
[2] 陳一鳴,史汝霞.全國手風琴論文集.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1.
[3] 徐惟誠.內蒙古.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
[4] 高為杰,陳丹布.曲式分析基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 孫從音,靳學東.音樂素質與名曲欣賞.新華出版社,2001.
[6] 張寧和,羅吉蘭.音樂表情術語字典.人民音樂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