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
內容摘要:《幻想曲》是以一種虛幻的旋律,給聽眾以遐想和任意遨游的空間以及給演奏者自由發揮的余地。其中西南地區民間音樂特色的旋律占重要地位,而技巧則隱藏在優美的旋律之中,有力地表現了演奏者心靈中細微的感受。
關鍵詞:音樂旋律 演奏技法 創作藝術
《幻想曲》是中國音樂家協會十級考級曲目。是一首以自由變奏來組織發展的抒情樂曲,此曲為王建民先生1991年創作,對90年代初期古箏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原曲以一種虛幻的旋律,給聽眾以遐想和任意遨游的空間以及給演奏者自由發揮的余地。其中西南地區民間音樂特色的旋律占重要地位,而技巧則隱藏在優美的旋律之中,有力地表現了演奏者心靈中細微的感受。
一.全新色彩的音樂旋律
《幻想曲》由一個主題發展而來的復三部曲,它的引子就是由D宮調式、D羽調式相互交替出現形成兩種調式色彩的明暗交替主弦律,A段——如歌的慢板,它是D宮調式、D羽調式不停地發生調式調性的變換。B段活潑的小快板是A主題旋律派生出來的,開始調式調性仍是D宮與D羽交替,節奏變為舞蹈性。在多次變奏后,調性轉入D宮——D羽——B宮,在進入B宮后,左手跳躍式固定音型及右手的旋律長搖,節奏拉寬,具有歌唱性的旋律與主題相互呼應。此處右手的搖指宜采用距岳山稍遠的位置,發出較柔和的音色,似有朦朧感;左手不宜用假甲觸弦,建議用手指直接觸弦彈出渾厚的、近似銅鑼的音響效果,與右手飄逸的旋律形成對比。然后B段的變化再現D宮最后進入A段的變化再現和尾聲,調式調性仍是D宮和D羽交替出現。《幻想曲》的整個調式進行是:D宮D羽交替——D宮——D羽——B宮——D宮——D宮D羽交替在這首樂曲中作者運用了同主音大小和弦色彩明暗交替,將因同主音調式交替而產生的小二度這一特性音程提煉發展。創造出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調式色彩旋律。把現代作曲技法與民歌素材相結合,創造了全新色彩的音樂旋律語言。
樂曲的第二大段是“活潑的快板”,它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少數民族群眾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從中我們可以聽到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小三弦鏗鏘有力的音響、蘆笙委婉動聽的旋律以及各種擊奏樂器的組合節奏;也能感受到三五成群的舞蹈場景和一人領眾人和的宏大場面。這就要求演奏者在表現此段音樂時,要運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使用多種觸弦方法,模擬音樂中出現的不同樂器的音響效果,把它的特點之一——音色的多樣和節奏的鮮明充分展示開來。這一大段的另一特點是調性的變化,D宮——D羽——B宮——D宮的調性布局使得音樂豐富多彩。它通過改變傳統定弦而預設出來,在此并不需移動琴碼來調整音高,這是古箏音樂創作中在調性變化上的一個范例。演奏此處時應對幾次轉調時弦位的變化而造成的弦距改變有準確的了解,并進行調整。
這首樂曲的定弦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升高了Ⅱ級音,降低了Ⅵ級音,較之傳統五聲音階增加了一個增二度,二個減四度,和一個倍減五度,這種定弦的構思既豐富了古箏的音色又加強了樂曲的表現力,使一首具有傳統曲調基礎的箏曲增添了別樣的色彩。
二.全新的演奏技法
(一)模仿打擊樂演奏的技法
這種技法的運用,在王建民的箏樂作品中是比較常見的。在《幻想曲》中,作者運用了“拍擊琴板”、“握拳扣擊琴板”等手法,這些手法在樂曲中段及結尾恰當的使用,使樂曲模仿了民間打擊樂的節奏型,增添了一種特有的舞曲風格。
(二)肢體演奏的技法
肢體演奏即借助除手指外的其它身體部位參與演奏,使之產生新的色彩和效果。這種技法在王建民的箏樂創作中使用較多,并產生了不同反響的效果。在《幻想曲》中,作者讓手掌參與演奏,創制了“掌擊琴弦低音區”的技法。
(三)“自由演奏”技法
“自由演奏”是近現代作曲中常用的一種技法這種技法是指無固定音高或無固定節奏的自由演奏。在《幻想曲》中,作者在尾聲段設計了將d、b、a、c四個音符自由快速地輪流演奏,這種技法演奏的效果與作品的標題呼應,營造出一種虛幻而自由遐想的意境。
三.簡約性創作特色
從《幻想曲》的引子不難看出,簡單的幾個音符是整個樂曲發展的核心音調,也是主題的雛形。主題由此音調結合苗族民歌《飛歌》的骨干曲調而形成了一個具有較強表現力的優美動聽的旋律。這個旋律在如歌慢板的速度下緩慢奏出,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之后的材料也都是由此主題在速度、音區、力度以及節奏上的變化發展而來。
音樂發展的趨勢已經越來越多元化,現代箏曲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審美感受,并以其獨特的新穎性與熟悉性的結合,體現了民樂創作的新格局。作曲家王健民的古箏獨奏曲《幻想曲》在“現代箏曲”中脫穎而出,為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與表現,在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原則下拓寬了藝術空間。
(作者單位:河南商丘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