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夫騰
(溫州市文化館,浙江 溫州 325000)
地域文化對浙江音樂創作的影響
董夫騰
(溫州市文化館,浙江 溫州 325000)
浙江歷來就是文人墨客的集中地,音樂創作更是需要有人文素養的地區,這樣才能不斷營造出適合音樂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即地域文化對該地區的音樂創作有著積極的影響,本文重點分析了歷史上及新時期地域文化對浙江音樂創作影響,同時就溫州地區,從個人角度提出自己的體會和思考。
地域文化;浙江音樂;群眾;經濟
浙江的民歌按音樂體裁大致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燈調、蓮花、儀式歌六大類。浙江民歌是古老的漢族民歌。魏晉南北朝時期,吳聲歌曲開始興起于今蘇南浙北地區。東晉南朝時期,浙江錢塘江以南地區的民歌發展頗盛。隋唐以后,中國經濟文化逐漸南移,浙江在全國的地位日趨重要。五代吳越國以及南宋兩個朝代曾建都于杭州。特別是南宋,在杭州建都歷時140余年,使杭州成為“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的吳越第一重鎮,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城市經濟、文化的繁榮,促進了市民音樂文化的發展,一些著名的唐宋詞人,在浙江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一批精通音律的人士都曾長期生活、活動在兩浙,特別是唐代白居易和宋代蘇東坡曾先后主事杭州,對杭州乃至兩浙的市民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文人們的參與民間歌曲的創作、演唱活動,一方面自身從民歌中吸取了養料,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普及和發展了民間音樂文化。另外,唐宋時期浙江燈調蓮花類民歌也比較流行。明清時期,浙江的時調俗曲發展到了高峰。其俗曲在民間流行的主要有: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于荷葉等。這些俗曲名目大都可以在清乾隆六十年成書的《霓裳續譜》和嘉慶年間成書的《白雪遺音》中找到。
新中國成立后,浙江的音樂工作者先后搜集民歌3000余首,編印了《浙江民間器歌曲選》、《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眾多寶貴的藝術遺產,為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浙江的歌曲創作,除專業的演出活動外,群眾音樂創作也十分活躍。五十年代開始,全省各地就相繼開展了各類創作比賽和群眾歌會。60年代以嘉善田歌為原型的女聲獨唱《送糧》,全國流行并一直傳唱到90年代。八十年代以來浙江省藝術節以及連續舉辦多屆的“三江歌手演唱大賽”、“西湖之春”、“鹿城之春”、“南湖之春”音樂會等,是新時期浙江群眾音樂活動的集中體現。連續至今的浙江省音樂舞蹈節、浙江省音樂新作大賽,更促進了浙江群眾音樂創作水平的提高,發現培養了一大批創作人才,涌現了一批有浙江特色的音樂作品。2004年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以嘉善田歌為創作素材的音樂劇《五姑娘》獲文華大獎。近年來浙江在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獲獎的歌曲中,許多作品也都有濃郁的浙江地域音調,如張衛東的《喚一聲西子踏青去》、《江南青青竹》,吳越軟語之清麗無不體現其中;鄭小冰的《香香花為媒》則采用了浙南小調,以商徵交替和通俗創作手法相結合的形式,顯示了歌曲語言人性化、生活化的特點,極大地增強了歌曲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楊翎的《曬魚鲞》、《海鄉的秋天》則運用了舟山民間音樂元素,創造性地利用、改造海洋文化元素來表現海洋精神和海洋氣派,作了不懈的探索。
作者身在溫州,對溫州民歌在音樂創作中的運用也作了一些探索。在溫州漢族傳統民歌中,山歌占了很大的比重。其音調優美,節奏平穩,旋律比較舒暢、悠揚,如樂清山歌《對鳥》,對比鮮明,曲調生動,通過歌唱美麗、自由的鳥禽,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又如溫州山歌《叮叮當》,曲調優美,節奏輕快,表達了對故鄉山水的熱愛和自豪。溫州還有豐富多彩的畬族音樂文化,畬族的音樂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畬族不僅有很多種類的山歌,而且畬族音樂在不同地區具有很多的特別的基本音調。溫州的畬族分布在文成、泰順、蒼南等地,音調為五聲音階,多徵調式,亦有商調式、羽調式和角調式。每個調都能反應不同地區畬族文化、畬族音樂的地方性特色,對音樂創作的運用有著比較自由的選擇和空間。在創作實踐過程中,本地的許多民歌都為本人的作品增添了不盡的色彩和魅力,得到了專家和群眾的喜愛,在省級、國家級賽事中取得不凡的成績。如歌曲《畬山風》、《走進畬山》分別借鑒了畬族民歌中的羽調式和商調式,以通俗歌曲的手法表現了畬族人民熱愛家園、追求幸福的畫面;歌曲《山里的太陽》以及用非遺題材為主線的歌曲《曬藍》,則擷取了溫州泰順山歌的精華,讓人感覺到既有地域文化內涵又符合現代審美要求;舞蹈音樂《喊山的山哈娘》、《看三月》、《山妹》等受到舞者和專家的喜愛之原因,皆因有著民族音樂的魅力。除此之外,溫州的許多民歌被作曲家改編和借用,如樂清民歌《對鳥》、溫州民歌《叮叮當》等被改編成多個版本的小組唱、合唱,在中央電視臺合唱比賽中獲獎。經改編的《對鳥》還作為電視劇《溫州一家人》的片尾曲,引起了全國觀眾的關注。以上所述,都盡顯了浙江地域文化的精彩和魅力。
浙江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筆者從事文化宣傳工作多年,對本地的音樂創作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濃厚的地域文化氛圍給當地的音樂創作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其中群眾基礎是實現地域文化的有效載體,更是音樂創作的基礎和源泉,因此人民喜聞樂見的音樂具有生命力、可以實現更為突出的發展空間?!?/p>
[1] 馬驤,繆杰,薛天申等.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M].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