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克
(廣東省話劇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從賴聲川話劇看華語小劇場話劇的發展
申克
(廣東省話劇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作為中國話劇屆的翹楚人物,賴聲川憑借著自身豐富的創意以及對實踐的探討,成功的引領了臺灣話劇走出了時代發展的瓶頸,被其賦予了新的時代精神的小劇場話劇更是發揮了對大陸話劇市場的啟蒙作用,給中國戲劇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賴聲川;話劇;小劇場;商業化;發展
作為中國話劇創作的先驅人物,賴聲川極具創新意義的實踐奠定了中國話劇改革的基礎,通過對各類文化理念的融匯重塑,更是豐富了當代話劇的形象與內涵,他勇于探索,實踐創新,為中國小劇場話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由于政治上的過度開放,80年代的臺灣正值混亂時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物欲橫流,缺乏主心骨的社會意識形態令傳統文化秩序徹底分崩離析,同時也正是因為這股自由之風促成了大眾文化的盛行,為滿足市井階層的文化需求,話劇也逐漸變得商業化,即此,精致文化也逐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順應著這股改革之風,90年代的戲劇進一步商業化,但在此期間卻鮮有成功的商業作品,其因可歸咎為商業化的戲劇話創作雖然滿足了社會中人民群眾的敵對心理,而到了21世紀,商業化的風潮仍在繼續,因為受眾的不同,藝術創作不可避免的需要走通俗化的道路,但是從前的前車之鑒也迫使戲劇藝術創作在通俗化的同時仍需具備高雅精致的靈魂。
作為行業中的佼佼者,賴聲川也親身經歷了劇場在娛樂商業化的過程,他一直都沒有過多的考慮商場以及關心商業,因為他的戲劇創作收入基本都是依靠票房,在其中,作為一個真正做藝術創作的人,賴聲川在乎的是劇場在當代人心目中的位置,他不希望劇場淪落為物質的工具,他希望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能夠有一個交流心聲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劇場。他認為利益的驅使絕對創作不出真正優秀的作品,雖然金錢能夠帶來更華麗的服裝,場景,甚至優秀的演員,但是它怎么都買不到戲劇里最重要的精神。豐富觀眾的內心,洗滌人們的心靈,這才是每一位話劇藝術創作者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而當前,在商業與藝術兩者之間能夠基本找到平衡點的代表當屬“表演工作坊”,其創作風格多變,以小劇場為主要表現形式,其中不乏優秀的藝術創作,穩定的觀眾群既保證了收益又保證了質量。而賴聲川所領導的表演工作坊也不斷地將經典與創新兩者相結合,顯著的成績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社會團體商業集團的贊助更是令表演工作坊邁入了正軌化的經營管理,此外在1986年被頒獎評委稱為“精致藝術”與“大眾文化”的巧妙結合。
與臺灣不同,大陸的小劇場話劇是在自身不斷的時間與發展中摸索出來的。自1978年來,中國對外開放后,西方社會的思想文化哲學藝術如泉涌般涌入中國,特別是電影電視劇的引進,攪動了中國影視娛樂的布局,特別是對話劇行業的沖擊,許多的戲院經營慘淡,多多少少程度上都出現了虧損,話劇界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也令到行業人開始反省自身的不足—創作思維單一化,價值觀念陳舊化,這樣的戲劇已經不能滿足當下觀眾的需求了,一場行業的改革勢在必行。
1982年林兆華導演的《絕對信號》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小劇場的形式試演,開啟了當時中國話劇界的先河,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評,舞臺與觀眾席的融合,突破了傳統的界限,各種豐富的表現形式重新吸引到了觀眾的眼球,此后更是在當時掀起了一波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劇場話劇創新的風潮,這些通過實踐探討所得到的長久都是對自身的突破,給以后小劇場的發展方向起到了積極的指導的作用。相比之下南京的小劇場戲劇節則代表著當代中國小劇場戲劇創作風潮的興起。繼1993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小劇場戲劇節”召開后,全國各地都開展了小劇場戲劇活動,首都北京更是成為了小劇場戲劇發展的大本營。而1988年由上海戲劇學院主辦的第三屆小劇場戲劇節進一步壯大了中國小劇場戲劇創作的隊伍。
隨后,如臺灣一樣,大陸小劇場話劇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商業低俗化令到戲劇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步伐,人民所接受到的文化層面愈發豐富,與此同時,面對著新興媒體的競爭與挑戰,單調的話劇已經無法滿足當代觀眾的審美要求,如何突破自我,保持創新與活力已經成為了小劇場話劇所面臨的迫切問題,與此同時,作為一個商業化的時代,21世紀的文化產業也必須要順應潮流的趨勢,往商業化的道路發展,但如何把握好度,在藝術與商業兩者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也是對小劇場話劇創作拋下的一個課題。
通過致力于對話劇表演道路的探索,以活躍的思維糅合自身的特色,賴聲川通過以“集體即興”此類極具創新意義的形式打破了傳統戲劇的固有思維,與此同時集合當代時事輿論熱點,通過夸張的手法展現在舞臺上,充分體現了時效性、易懂性以及娛樂性。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取精去糟,賴聲川游刃有余的駕馭于東西方現代與傳統文化之間。余秋雨就曾說過:“賴聲川創造了一種大俗大雅,大悲大喜,橫跨鼓勁,精通中外的劇場文化。”而對于熟悉他的觀眾來說,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則是他的作品給予了每個觀眾自身獨立思考的空間,劇中更是能充分地調動觀眾的情緒,引起大家的共鳴。
此外,賴聲川的成功也離不開他他對哲學藝術領域的涉及,通過引用中國古典文學故事,稍加修飾,便能賦予其全新的內涵,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暗戀桃花源》。通過對觀眾心理的摸索以及對時事敏感的洞悉力,賴聲川的話劇創作已經成為了臺灣文化發展的重要核心,不僅提升了中國話劇在國際上的地位,更是給中國戲劇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1] 賴聲川.賴聲川的創意學[M].中信出版社,2006.
[2] 周安華.戲劇藝術通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 田本相.中國小劇場之回顧和檢討[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