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婷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 湘潭 411201)
運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藝術歌曲的探索與實踐*
鄭婷婷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 湘潭 411201)
十九世紀中葉,中國的國門被打開,西方文化不斷的被引進,眾多音樂理論知識和演唱技巧在這股浪潮中散播到中國的大江南北,美聲唱法就是在這個時期在中國展開了新的旅程。由于中國少數民族眾多,戲曲腔調多樣,詩詞意境深遠,美聲唱法在具體“本土化”中,有眾多難點和突破點,如今美聲唱法在各大音樂院校都是以意大利語五個元音字母為發聲基礎、意大利語歌曲為演唱基礎,而在語言文字的發音和吐字方面,中國與意大利語有著較大的差別,特別是在歌詞意境上的描繪。如何以“美聲唱法”來演繹中國古代詩詞藝術歌曲、白話詩詞藝術歌曲等方面,值得深究?,F以美聲唱法在中國古代詩詞、白話詩詞等兩個方面具體實踐為研究對象,對其“本土化”經驗進行總結,為有關美聲唱法本土化研究提供思路。
美聲唱法;中國藝術歌曲;具體實踐
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得到復蘇和快速發展,也使文化思想得到大大的解放,美聲唱法作為西方音樂文化,不斷的被引進各大音樂院校,培養了大批歌唱家。如今,在國內、國際舉行著越來越多的聲樂比賽,看到越來越多中國美聲歌唱家的身影,他們的努力得到了越來越高的評價和越來越多的認可。但是,中國的歌唱家參加國際上的各種美聲比賽,一般都不是以母語出現,而是以意大利語、德語、法語及英語參賽,而在各大音樂院校所開設的音樂教學中,都是以意大利語五個元音字母為發聲基礎、意大利語歌曲為演唱基,而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美聲演唱,則成為大部分聲樂學子的心病。本文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對研究美聲唱法的“本土化”中的重點難點進行總結,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辦法,望對美聲教學產生積極作用。
美聲唱法的意大利文為“Bel canto”,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完美的唱法”,“完美的唱法”包括演唱者的聲音、情感、演唱內容、演唱技巧等的演唱藝術的完美表現。但在美聲唱法的發展歷程中,美聲唱法曾經經歷了只注重聲音、只注重技巧,后面又強調要注重內容等階段,經歷了這些歷程后,發現只注重某一種元素都很難打動觀眾,所以形成了當今技巧、內容、情感協調演唱的“美聲唱法”。探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宗教音樂。當時教堂中的圣詠演唱受到宗教建筑拱頂的影響,產生莊嚴的和聲感,同時音調的高低起伏產生多音現象,激起人們探索多聲部音樂的興趣。從而產生了兩個簡單聲部的“Organum”,復調音樂“Discantus”、“Moteta”等。從中世紀開始,圣詠演唱一直由女性擔任,直到1586年,圣保羅教皇下令禁止女性在會中說話,在圣詠演唱時,為了彌補女高音的空缺,使用了大量的閹人歌手,他們的聲帶短而窄,肺活量大,演唱時有女性的柔美,又有男性的氣魄,能自然地把真假聲融為一體,高音時能利用真假嗓,找到所謂的“頭聲”。他們的音色類似女高音或次中音,閹人歌手使演唱進入一種被升華的美妙境界。閹人的這種演唱方式一直收到宗教和其他人群的廣泛接受,直到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強調要以充滿活力的音色來體現神的威力,而之前空虛的、陰暗的音色被替代,從此,閹人歌手被廢除,但是其獨特的發音方式和聲音形象卻被保留下來,從而形成所謂的美聲唱法。
由于美聲唱法延續著早期閹人的發生方式和聲音形象,發展至今,形成了一套科學的發聲方式,演唱時打開喉嚨,講究聲音明亮、純凈,旋律連貫、勻稱,裝飾音優雅精致、吐字清晰、氣息良好,聲音具有很強的穿透力,通過對歌唱者的聲音位置、共鳴運用、氣息控制形成良好的歌唱狀態,塑造出美好的歌聲。
藝術歌曲有別與民歌、通俗歌曲、宗教歌曲等,它是音樂與詩歌的完美結合。中國的藝術歌曲產生與二十世紀初,早期的“海歸”吸納西洋調式與和聲體系來演繹中國的古詩詞,以西洋樂器的伴奏,并且以獨唱的形式來完成,如青主的《大江東去》就是根據蘇軾的《赤壁懷古》譜寫而成。從此之后,大量的藝術歌曲涌現。
(一)美聲唱法在古代詩詞藝術歌曲中的實踐與運用
所謂的古代詩詞藝術歌曲就是作曲家將中國古詩詞與西洋創作技法的產物,古代詩詞藝術歌曲是美聲唱法“本土化”的典型實例。如《楓橋夜泊》,在伴奏上,此作品整體通過鋼琴低聲部雙持音來表現“鐘聲”,中間聲部的裝飾音與音階來表現潺潺流水,在演唱上,側重于古風的把握,長音的演唱,口腔無需用力,旋律單純,口型隨音符而變化,長音節拍末時有規律的按動,從而形成獨特的聲音律動。從達到對古風吟誦的表現。在詞曲的結合上,演唱者首先要深入了解詞的意境,結合美聲特有的音色和強調將其表現出來?!稐鳂蛞共础愤@首詩充滿了憂傷的情緒,所以美聲的演唱方式不可以太明亮、奔放,而采用含蓄、沉穩的音色來表達。在演唱力度上,要突顯古詩詞的陰陽頓挫的節奏和韻律,比如頭一句詞的意境是安靜、默然,在力度上以中弱展開描寫,“霜滿天”則是高音區到中音區的六度大跳,由強漸弱結束;第二句是延續上句的情感和力量,第三句是整首詩的轉折,音調逐漸增強,情緒開始浮動,第四句的“鐘聲”處使音色達到最強,也是本曲的高潮,是所有景物中唯一的響聲,愁思情緒達到了頂峰,而到“客船”則逐漸減弱,恢復了平靜,美聲演唱時的強弱變化、首尾相呼應,跟詩一樣,讓人回味無窮。
(二)白話詩詞藝術歌曲
五四運動開始,提倡新文學,從而白話詩產生,白話詩結合中西音樂,從而產生一種新型的歌曲藝術。其在創作手法上引用西洋創作技法,同時還融入中國傳統元素,比如保持了美聲唱法演唱特點的基礎上除了歌詞上用中國的白話詩之外,還將西洋的大小調過度到中國的五聲調式。如劉半農與趙元任的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該歌詞是一首白話詩詞,整首借物抒發對祖國、家鄉、親人的熱愛之情,風格清晰優美。作曲家趙元任在創作時采用變奏的曲調,每段以引子——變奏——主題——尾聲為基本框架,為凸顯該詩內在的情緒變化的特,采取三拍子的節奏,而不是西洋的華爾茲,此曲分為四段,隨著感情的不同,這四段的演唱情感渲染不同。歌曲的前奏,小提親演奏奠定了整首歌曲的主旋律,采用三度小跳進來表達春天到來、萬物蘇醒的歡快心情,美聲演唱是力度柔和,氣息平穩流暢。第二段中,借景抒情,情緒開始出現起伏,演唱時,開始延續前一段的平穩氣息,唱到“啊”時,情緒開始起伏,此時演唱這音量要比前一段要大一些,口腔也要大一些,直到最后的“教我”緩緩減弱至結束。第三段是整首詩的情緒轉折,所在曲調上e小調轉為G宮調,使“燕子說的話讓我不能不想他”的情感得到升華。演唱時氣息的運用力度要準確表達急切、期盼的思緒。第四段中的眾多描繪,表現了焦慮與惶恐之情。在曲調上轉回了E宮調式,情緒更為明朗。整首歌曲情緒波動起伏,變化豐富,耐人尋味。
美聲唱法作為一種外來的音樂文化,在中國的大地上流傳已進兩個世紀,在眾多的演唱家、作曲家的努力下,如今的美聲唱法已經在中國根深蒂固,結合中國特有的強調,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演唱方式。美聲唱法在古代詩詞和白話詩詞中的具體實踐,是美聲唱法在“本土化”具體實踐中的一種,它的完美融合,為其他方向的美聲唱法“本土化”提供了借鑒和參考?!?/p>
[1] 史永清.試論美聲唱法在當代蒙古族長調歌唱藝術傳承和發展中的影響[D].上海音樂學院,2008.
[2] 張偉娜.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美聲唱法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D].河北師范大學,2011.
[3] 李署明.中國藝術歌曲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4] 晨楓.當代中國歌曲藝術史綱[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
[5] 明言.中國新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創新項目《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研究》研究成果(cx2016b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