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
(綿陽師范學院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淺談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歷史發展*
張斌
(綿陽師范學院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起源要追溯到清朝末年,在那個囯弱民窮而四面列強林立的時代,覺醒的中國大眾要求效法西方先進制度,特別是法制和學制,希望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不愿改革,并且嚴厲打擊維新人,使得立志救國的新知識分子們不得不紛紛留學日本,以求學到日本人成功學習西方的經驗。中國早期藝術歌曲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以學堂樂歌的形式出現了。
藝術歌曲;歷史發展
清朝末年,中國傳統的主流音樂漸漸不入時代。早期音樂家們便使用日本的西式曲調或直接以歐美的曲調填詞,而歌詞則使用新派詩歌或直接使用古詩詞,這樣的歌曲首先在學堂推廣,所以稱為學堂樂歌。因其旋律雅俗共賞,歌詞朗朗上口,所以在社會上被迅速推廣開來,且廣為傳播。甚至傳入軍中,被革命黨人作為宣傳之用。學堂樂歌的曲調來源主要有三類:第一是以日本學校唱歌和軍歌中日本人創作的洋樂與邦樂曲調填配,如《體操》《中國男兒》等。第二是以歐美的曲調填詩,其中包括對以歐美曲調填詞的日本歌曲的轉譯或再填配,其范圍廣及歐美各國的民間歌曲,學校歌曲,宗教歌曲等。第三以中國本土曲調填配或自譜樂歌旋律如《孟姜女》,沈心工的作品《美哉中華》等。在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則是李叔同先生。
李叔同(1880-1942),學名文濤,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在上野美術學校學習畫畫并學習音樂。1918年在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李叔同才華卓越,詩,書,印,畫均為名家。在音樂上也有不俗的造詣,其作品《送別》《春游》最是能代表學堂樂歌的特點。《送別》是以美國作曲家奧德威原作《夢見家和母親》的曲調,根據日本學校歌曲《旅愁》造意,又將來源于唐代詞調“喜遷鶯”的《送別》歌詞與其結合而成的一首至今傳唱不休的學堂樂歌填詞樂歌中的佳作。而《春游》則是以輕盈的曲調規整的和聲,描繪了一幅恬淡怡情的學生游春圖,且是現今為止我國最早出現的合唱曲。
藝術歌曲是指興起于19世紀歐洲浪漫派時期以詩歌與音樂有機結合為主要特征的室內性聲樂作品。它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演唱形式多樣性,有獨唱,重唱和合唱。
2.創作手法細膩,嚴謹,注重人物內心思想和情感刻畫。
3.歌詞具有詩意性,文學性極強且符合音樂要求。
4.抒情性強,旋律和歌詞都易于抒發情感,極具表現力。
5.音樂素材通常雅俗共賞,具有很強的欣賞性和傳播性。
這些特點在19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的藝術歌曲中已經開始形成,而為這一時期藝術歌曲形成做出巨大貢獻的當屬趙元任先生。
趙元任(1892-1982)祖籍常州,生于天津,18歲留學美國。191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音樂不是他的專業。但趙元任卻是公認的現代音樂的奠基人。他不僅能譜曲還能寫詞甚至自己演唱。他的第一首作品是在1914年5月為中國傳統曲調《花八板與湘江浪》所編的一首風琴曲,而他的藝術歌曲主要收集在《新詩歌集》中,當時藝術歌曲在中國還只有蕭友梅,青主在作嘗試,而趙元任是以其成功的作品,為中國特色的藝術歌曲奠定基礎的作曲家。
我認為趙元任先生在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形成時期最大的貢獻當是“民族性”風格的體現,在譜曲方面更是按照他擇定的“中國化”目標,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這一點在他的《新詩歌集》14首歌曲的次序中可以看得出來。頭三首是完全西洋派,而越到后來越中國化,他的主要做法是,采用和創作具有中國風味的歌調,首先是采用中國傳統曲調加以擴充,在歌調的音階和唱法上加入“中國味道”。如“較我如何不想他”的四次的唱法,就有點像西皮過門的末句,他強調中國字不可以讀外國音,堅持“中國味”的讀音和唱法。其次是依聲調譜曲。因為中國語言是有聲調的,所以他提出既要合于漢語字調配樂調的規范,又要留下自由創作空間的理論。第三,趙元任又按藝術歌曲的旋律與伴奏,在借鑒歐洲藝術歌曲創作經驗的同時,大膽進行了“中國派和聲”的實驗,他提出“中國派”和聲既要合乎于和聲學的普遍原理,又要著眼于可以跟中國的樂調相協調配合的構想。趙元任先生在上述這些方面的開拓創新,使其真正成為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發展的奠基人,為藝術歌曲在后面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對于形成比較單一的學堂樂歌,新音樂體裁的藝術歌曲更能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在這一階段作品較多,影響較大,可以作為音樂創作代表的除趙元任外,蕭友梅也是了不起的一個,學校歌曲是蕭友梅聲樂創作中數量最多的一類,主要記錄在《今樂初集》、《新歌初集》和三冊《新學制唱歌教科書》中,這些歌曲集的歌曲采用了獨唱、齊唱和二部、三部、四部等各種合唱形式,并大量配置了鋼琴伴奏,而且以五線譜刊印,音樂表現從旋律、曲式到和聲,伴奏等都在合乎規范的較淺水平線上運作,仿作多于創新。質樸,簡易、適用是蕭友梅學校歌曲的基本特點。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獨唱歌曲《問》,它既是借鑒德奧藝術歌曲的風格,又有作者自己的質樸、儒雅氣質,曲調深沉舒展又流暢自如。自問世后即被廣泛采用為音樂會獨唱曲目,是蘇蕭友梅藝術歌曲創作中被公認的代表作。
時間進入到20世紀30年代,在前輩辛勤耕耘的基礎上,藝術歌曲在中國得到空前發展,新一代藝術家們創作出大量優秀的藝術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黃自和他的藝術歌曲。
黃自(1904-1938)字金吾,江蘇川沙人,自幼喜愛音樂,1916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留學德國,1929年學成歸國,終生從事音樂教育。在音樂創作上黃自認為中國原有的舊音樂已失去相當的號召力,但是不能全部否定,舊樂與民謠中流露的特質即民族性表現是不可取消的,然而全盤西化也是不可取的。所以黃自提出學習和使用西洋好的音樂方法,利用這種方法來研究和整理我國的舊樂與民謠,就不難產生民族化的新音樂了。
黃自的聲樂作品中藝術歌曲數量眾多,題材豐富,既有表現少年兒童純真天性的《西風的話》,也有作者說明為“雛形的藝術歌曲”的《雨后西湖》,以及為古典詩詞配樂的《花非花》、《點絳唇.賦登樓》等,都是極富民族文化神韻的中國風味藝術歌曲。但黃自自認為真正能代表自己藝術歌曲水平的當屬1932年出版的《春思曲》獨唱曲集中的《思鄉》、《春思曲》和《玫瑰三愿》這三首至今仍為大學聲樂教學曲的藝術歌曲。不論是以情景交融的彩繪筆法寫作的《思鄉》與《春思曲》,還是以直抒胸臆的白描筆法勾勒的《玫瑰三愿》,黃自都在旋律和鋼琴伴奏,復調與和聲的寫作上精雕細琢,使作品血肉豐滿,極富感染力和傳播性。而他唯一為電影所作的一首《天倫歌》,則是一首將五聲音階與西洋小調音階相結合,而獨創一格的電影歌曲,此歌以獨唱、齊唱與合唱的形式表現出來并以民樂伴奏,對藝術歌曲在形式上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黃自創作的藝術歌曲,大都有精致的前奏,段落間有短短的間奏,結束時有余味不盡的尾聲,和現代藝術歌曲在結構上幾乎一模一樣,他的作品,句法清晰,結構嚴謹,歌詞的內涵在音樂中表現生動,并具有一定的民族韻味,這些特點對當時的音樂創作有明顯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使得藝術歌曲創作在當時取得令人注目的發展。特別是黃自的弟子們都先后推出了各自這方面的作品,如賀綠汀的《戀歌》,劉雪庵的《追尋》和《飄零的落花》,陳田鶴的《山中》和以宋詞譜曲的《春歸何處》、《江城子》,江定仙的《戀歌》、《歲月悠悠》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受到黃自的影響,然而又有各自不同的藝術個性與獨特創造,給人以深得師父藝術歌曲創作真諦,而又別開一新的藝術境界的印象。
中國早期藝術歌曲從萌芽到形成再到發展,經歷時間雖然不長,但確涌現出了大量杰出的音樂家和優秀的音樂作品,本文通過三個時代三位大師的創作和作品介紹,了解了前輩音樂家們嚴謹的制學太度,并且認識到一個真理,那就是藝術作品的“民族性”。民族的才是永久的,只有具有民族性的藝術作品才能長久流傳、日久彌新。■
[1] 陳應時.中國音樂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辛漢編.唱歌教科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資料室.
[3] 許常惠.中國新音樂史話.臺灣樂出版社,1998.
[4] 江毓和.中國近代音樂史(修訂版).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5] 石磊.中國近代軍歌初探.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6.
《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歷史發展及其民族化表現》項目研究成果(Mys2014B15)
張斌(1969-),男,綿陽師范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講師,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