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祥
?
文化產業激勵機制的深度探索
——評《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經營者激勵與約束機制》
李新祥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對經濟的滲透作用越來越明顯,傳統的經濟產業開始向創意產業、文化產業靠攏,文化產業在國內經濟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當前在我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尋求創新動力的關鍵時刻,文化產業不僅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而且發展質量也在逐步提升,國家對文化產業的利好政策不斷出臺,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然成為未來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依托。但是不容回避的事實是,中國作為一個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卻還相當落后,同相鄰國家日本、韓國相比,還時常遭受文化貿易逆差的尷尬,更不用說歐美等文化產品對我國消費者的強大吸引力。因此,如何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升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和文化經濟實力,是當前學術界和業界共同關心的研究熱點。在研究文化產業的諸多成果中,河南大學年輕學者劉志杰博士所著《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經營者激勵與約束機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從激勵機制的角度出發,研究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動力,可以說是切中了文化產業的痛點。
眾所周知,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根本區別在于文化和創意成為主要生產要素,資本和技術為文化創意服務,創造力是文化產業靈魂。而創造力來源于人,沒有人的腦力創造,文化產業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內核。所以,對人的激勵實際上是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國的文化產業從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經歷了一個較快發展的過程,全國各地都積極支持文化產業和文化企業,不少地方還鼓勵建設規模較大的文化產業園區,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果。但是,在這些文化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人的創意和經營智慧的貢獻究竟有多大,如何激勵優秀的經理人和創作者發揮更大的價值,尚需要有合理的激勵機制和系統研究成果來指導。事實上,目前國內外對于激勵機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傳統產業,劉志杰老師的這部專著《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經營者激勵與約束機制》以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追溯了3年數據,從貨幣激勵、非貨幣激勵、內容約束、外部約束四個方面較為系統地研究了文化產業經營者激勵與約束機制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從假設提出和數據驗證,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問題與辦法環環相扣,邏輯嚴密,令人信服。同時,書中對激勵經濟學理論和博弈論的運用靈活獨到,體現出青年學者扎實的學術基礎和富于創新的學術精神。另外,書中進而指出了當前文化產業企業在激勵與約束機制上存在的諸多問題,對如何設計文化產業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提出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認識,具體來說,有以下兩點:
首先,對激勵機制的分類和分析讓人耳目一新。激勵機制本身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是對激勵機制的認識卻有深有淺,劉志杰博士首先將激勵分為貨幣激勵與非貨幣激勵,這與我們傳統認識上的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不同,激勵分類不同也就意味著激勵的作用和強度也不同,因此合理的分類將是決定合理設計激勵手段的前提。在貨幣激勵方面,作者又將激勵分為薪酬、股權、薪酬差距三種方式,前兩者也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做法,但薪酬差距卻是容易被人忽略的方式。作者以錦標賽理論為依據,詳細分析了薪酬差距是如何影響經營者的業績,并通過上市公司經營者薪酬數據與公司績效相關性,向我們展示了薪酬差距的確影響著經營者的積極性,繼而會影響到公司的業績,這一結論令人為之一震。從非貨幣激勵方面來看,作者考慮了職務晉升、職務消費和聲譽激勵,而對職務消費和聲譽激勵的分析與實證研究讀來十分精彩,比如職務消費與薪酬在同樣金額下,為什么激勵作用和強度會有不同,作者通過一個圖示展示得清楚明了。在聲譽激勵中通過建立一個重復博弈與貼現的模型,向讀者形象地展示出經營者是否會注意聲譽激勵,在什么條件下會重視聲譽激勵。職務消費和聲譽激勵的實證檢驗證實了職務消費所帶來的負面、消極作用,而聲譽激勵的作用卻非常明顯。
其次,對于約束機制的理論分析富于創新,實證檢驗結果有不少新的發現。文化產業上市公司中以國有企業居多,股權集中度較高,如何對這一類企業的經營者實施強有力的監督約束作用是約束機制的一個重要問題。該書獨辟蹊徑,利用博弈論對大、小股東的監督機制進行深入分析梳理,清晰地展示出不同股權集中度下各類股東的監督行為。在董事會、監事會方面,作者也利用博弈論針對不同情況進行分析,提出研究問題和假設。在外部約束方面,作者把產品市場競爭程度、外部經理人市場、資本市場等作為衡量指標,檢驗外部約束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其中許多數據只能通過人工查閱,僅從附錄數據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為此書所付出的努力。比如文化產業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尚需要進一步完善,董事會規模需要精簡,獨立董事監督作用缺失,監事會作用不明顯,監事報酬需要提高等等,這些極具針對性的結論與建議正體現出研究嚴謹而接地氣的特質。對于如何提高文化產業的產品市場競爭度,作者提出了逐步放寬文化產業進入政策的建議,與當前的現實狀況非常吻合,同樣,對于文化產業尚未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外部經理人市場的證實,以及資本市場的約束力還較弱的判斷,也都是作者扎實研究獲得的結論。
劉志杰先生這本書也略帶些遺憾,作為文化產業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該書對于文化產業相較于傳統產業的特質分析得不夠深入,比如對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的解構和量化,盡管作者在對公司績效的指標采納中加入了多個方面的指標,但社會效益始終是文化產業需要關注的方面。另一方面,或許是囿于實證研究中數據可獲取性的限制,作者對于文化產業經營者的數據多為上市公司年報公布數據,缺少對于經營者的訪談或者其他方式的調查數據,如果能夠加入此類數據,并利用這些數據驗證相應的理論假設,其結論或許將更加精彩。
最后,也可以算作是筆者對該書后續的期待:關于文化產業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研究經營者是一個方面,研究從業者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該書只關注了前者,并未涉及后者。如果未來作者能夠對文化產業從業者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也進行一番研究并整理成書,成果會更為圓滿。
[責任編輯:詹小路]
李新祥,男,教授,管理學博士。現任職于浙江傳媒學院文化創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