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鑫
(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論《銀紐絲》曲牌在戲曲音樂中的流變
佟 鑫
(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銀紐絲》是流傳已久的古曲曲牌之一,自明清時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本文對《銀紐絲》曲牌在全國各地戲曲音樂中的傳播情況進行梳理,以探尋古曲曲牌在傳播過程中的流變規律。
《銀紐絲》;傳播;流變;規律
《銀紐絲》是今天流傳最廣的古曲牌之一,在各地的民歌,說唱、戲曲、民族器樂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雖然各地曲牌名稱不一,但都是《銀紐絲》或《銀紐絲》的變體。中國的戲曲音樂源遠流長,在幾百年的戲曲音樂史上,特別是曲牌體的戲曲音樂品種,《銀紐絲》作為小曲或者套曲中的支曲出現,豐富了戲曲音樂的旋律,在北京曲劇中《銀紐絲》分為《南銀紐絲》、《北銀紐絲》;在甘肅的甘谷曲子中喚曰《紐絲調》。不難看出,《銀紐絲》已經深深的融入到了各地的戲曲之中。
(一)北部地區
京劇《探親家》中旦角唱段《親家母請坐細聽我來說》中也運用了《銀紐絲》曲牌,屬于雜腔小調,共11句,宮調式,講述了親家之間互相傾訴家長理短的故事。《南銀紐絲》與《北銀紐絲》在調式、句式上沒有什么區別,只是根據地域差異命名。
(二)中部地區
河南曲劇里有一種《扭絲》調,就是《銀紐絲》曲調遺留在河南戲曲中的佐證,曲劇《丁郎認父》中的旦角唱腔《玉菊丹桂滿園香清》和《老夫人設酌》里的《小紅娘款動金蓮走進了繡閣》,還有《羅通掃北》中的《哪怕他馬革裹尸血濺陣前》都是宮調式,把《銀紐絲》這一民歌曲調運用到了戲曲中。
山西的晉北大秧歌《觀燈》中的青衣唱腔《盼女婿》運用了《銀紐絲》曲牌,共8句,徵調式。
(三)西北地區
甘肅的定西曲子《逃國》中的唱段《猛想起十八國臨潼斗寶》中運用了《銀紐絲》曲牌的變體,共5句,宮調式,表達了伍員對往事的感嘆。在《斷橋》里的旦角唱段《夢兒里我正和法海爭斗》和《西市城》里的生角唱段《實可恨宋朝兵越境入侵》中,也都是《銀紐絲》曲調,講述了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
陜西的漢調桄桄中有個是弦樂曲牌《銀紐絲》,是根據《銀紐絲》曲牌發展的變體,宮調式。迷胡戲《梁秋燕》中的《說勞累來真勞累》和《盤店》中的《失落在北番》,都有《銀紐絲一串鈴》曲調,宮調式,都是運用了《銀紐絲》曲牌發展而成。八岔戲《站花墻》中的生旦對唱唱段《鎖兒本是雙簧鎖》共5句,宮調式,也是運用了《銀紐絲》曲牌。
(一)華東地區
江蘇的揚劇根據不同的演出形式和內容包括揚州清曲和花鼓戲,在揚州清曲《紅樓夢》中,旦角唱腔《東風吹的百花開》就是《銀紐絲》曲調的變體,宮調式,表現了黛玉悲秋的場景,在《血冤》中的旦角唱腔《兒得乳水對娘笑》中也是《銀紐絲》曲調,宮調式,表現了韓素娘看兒悲嘆的情懷。
上海的滬劇和淮劇中都有《銀紐絲》的存留,如滬劇中的民歌小調《四季相思》,在《啼笑姻緣》中,生旦對唱《春季里》,還有《姐妹倆》中的旦角唱腔《秋夜里》就是如此,均為宮調式。
(二)華南地區
廣西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各種民族文化的碰撞使得廣西的戲曲音樂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在彩調劇、采茶劇、牛娘戲中,都有《銀紐絲》的影子,如彩調劇《油漆匠嫁女》中的《桃花紅桃花艷》為《四季相思》調,就是《銀紐絲》的變體,宮調式。在牛娘戲中,小調《五更嘆》也是《銀紐絲》曲牌的變體,如《姑嫂情義》中的生角唱腔《嘆妹頭上裝的好》,徵調式。
(三)華中地區
湖北作為華中地區的要塞,又作為京劇皮黃腔重要的發源地,湖北在全國戲曲區域帶劃分中占據重要位置,漢劇中的《銀紐絲》曲牌作為雜腔出現,如《蔡九賠鴨》中的生角唱腔《找十娘拆墻填溝做工作》,徵調式。湖北的文曲戲里有小調《四季相思》,是《銀紐絲》曲牌的變體,在《楊桃戲主》這出戲中,小旦唱腔《家住在燕京沙洲郡》就運用了《四季相思》的曲調,宮調式。此外,湖北的荊河戲里也有《銀紐絲》,作為器樂曲牌,宮調式。
(四)西南地區
四川的川劇是一個古老的劇種,聲腔主要有高腔、昆腔、彈腔、胡琴、燈調等,在《裁衣》中的旦丑對唱《正在后面悶沉沉》唱腔中,就是運用了《銀紐絲》曲調,屬于川劇聲腔中的燈調,徵調式。在四川曲劇曲牌小調類腔調中,有《銀紐絲》和《變化銀紐絲》曲調,如講述紅樓夢故事的《紅樓二尤》里面的旦角唱腔《今朝相見三生幸》和講述梁祝故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生角唱腔《聞言語痛心懷》,這兩個唱段均為宮調式。
《銀紐絲》曲牌在戲曲中流變于幾十個劇種,從“國粹”京劇,到古老的梨園戲、莆仙戲,再到戲曲中的定西曲子、甘谷曲子等這種地域性強烈的民間小戲都有《銀紐絲》的身影。當然,《銀紐絲》大多出現在曲牌體戲曲中,作為曲牌、小調、雜曲出現,在板腔體戲曲中,此外在很多戲曲中也作為弦樂曲牌出現。在戲曲里,《銀紐絲》曲牌腔型大多規模比較大,也是為了適應戲曲敘述故事情節的需要。在調式方面,以宮調式和徵調式為主;在歌詞內容上,以戲曲中常見的忠、孝、節、義的內容為主。
《銀紐絲》在今天的流變情況只是眾多古曲曲牌流變大系里的冰山一角而已,還有更多的工作等著我們去完成。黃翔鵬先生的“曲調考證”理論指導我們,“今天的曲調中遺留了大量的古曲作品,我們要把這些古曲從今天的曲調中找出來,并放在古代歷史背景、文化背景下去考究,以便于我們更好的去了解過去,古曲曲牌的流變便是這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1]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M].商務印書館,2010,12.
[2] 馮光鈺.中國同宗民歌[M].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9.
[3] 黃翔鵬.逝者如斯夫—古曲鉤沉和曲調考證問題[J].文藝研究,1989,4.
佟鑫(1983-),女,山西大同人,大同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間音樂與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