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政一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000)
?
簡析音樂表演中“理解”問題
曲政一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000)
【摘要】音樂表演是對音樂的二次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把握作品中的內涵,準確理解音樂作者希望表達出來的意境和情感,是音樂表演者在掌握演奏技能之外,最需要予以重視的能力。樂譜將音樂具象化,聲音效果將音樂傳遞給聽眾。從樂譜到聲音效果的轉化的過程,融合了音樂作者和演奏者的對生活、對世界的理解。
【關鍵詞】音樂;音樂表演;音樂理解
音樂表演,也被稱為演奏,是指人通過包括嗓子在內的樂器進行音樂和音響創造的藝術活動。這是一個中間過程,向前要承接作曲家的創作,向后要傳達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的創作,因而“理解”就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在音樂表演過程中,“理解”幫助演奏者探析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希望表達的意境和情感,使自己能夠更好地合理地演奏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又會幫助演奏者更好地傳遞情感。
理解,辭典上的解釋有二:一是了解、明白事理。二是能以自己的口語、文字或其他符號,對已知的事實與原理、原則作出解釋。因此,“理解”首先是對事物能夠了解,明白“是什么”,表現是什么,實質是什么等等,只有對“是什么”有了清楚地了解,才能產生情感上的升華,驚訝、贊嘆、崇拜、感動等,當這些情感逐漸,固化就成為了審美的雛形,是對美的初步認識。“理解”的層次深淺影響著對藝術形象和價值的審美,因而也會影響演奏者的音樂表演。
在演奏活動的過程中,演奏者對作品的審美認知,確定了演奏的方向,也是理解的起點;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對作品的認同,需要調動長期積累的審美的經驗,從而深入體驗音樂作品的內涵。因此,可以說演奏者對音樂作品和作者的理解是認知,是感悟,是共鳴。
因而,只有具備了情感,才有可能“理解”,而唯有體驗,才能夠“理解”,情感和體驗,是通向“理解”的必由之路。
演奏者對作品內涵的理解過程,首先是理性的,然后才是感性的。如果演奏者不能通過理解將自己的情感與音樂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他的情緒,理解他的思想,那么演奏的作品則只是作品的形式,空虛的外殼,而不再具有任何藝術和審美的價值。
人類的情感包括來自于生活的直接情感體驗,即第一自我的情感,以及來自于有意識的想象激發的情感,即第二自我情感。藝術創作和表達的過程中,第二自我的情感占據了主要部分。雖然藝術的,審美的情感本質上依然是來源于生活,但由于其間接性,因此不能作為第一自我情感。
音樂表演藝術的創作過程是一個共鳴的過程:音樂作者將來自生活的直接情感用樂譜表達出來,以樂譜為形式的情與意引發了演奏者的共鳴,使演奏者自身積累的情感與之融合在一起,并通過演奏展現出來。因此,當人們感到被樂曲打動,那并非由于音樂作者或演奏者的情感,而是人們自己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產生了共鳴,激發了自己的情感體驗,感動了自己。正是這種共鳴——對音樂的“理解”——使人們沉浸在自己的情感記憶中。
體驗在辭典中也有兩種解釋:察驗和體會、感受。從文學意義上來說,體驗是經歷,而從音樂意義上來說,體驗則是音樂作者的個人經驗和生命經歷。因而,體驗具有生命和生活的以意義,也強調動作性和主動性。這是由于人具有區別于動物的主觀能動性,體驗不僅僅是生理學和心理學實驗中的“刺激-反應”這樣的被動行為,而是音樂作者主動地、積極地立足于自身情感體驗生命。
其次,體驗與生命相關,必然帶有人類感情的色彩,因此具有心理意義,而不完全等同于經驗。音樂作者的體驗從情感出發,最終的歸宿依然是情感,但這種情感更加深刻,能夠更加清晰地反映生命的活動。
第三,體驗的情緒性使其具有更高的強度,比一般心理活動更深刻,更強烈,更活躍,更生動。音樂作者的體驗是知覺與直覺、理性與感性的融合。
體驗與經驗有所區別,但并非毫無關系。體驗的成果包含著經驗,經驗也會在未來重新成為體驗的載體,因此音樂作者和演奏者都應當多參與實踐,深入感受人生,才能夠有豐富的體驗,才能為音樂創作和演奏提供素材。
音樂作者創作的過程滿含著自己的情感體驗,演奏者面對音樂作品時,如果不嘗試用自己心中的情感產生共鳴,是無法領略其中豐富的情感層次的。音樂是情感的載體,對音樂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約束,有了情感才能夠對音樂有所體驗。體驗以音樂作者和演奏者積累的經驗為對象,是對曾經經歷過的感受的再認識、再知覺。正是因為有了情感,才能使作曲家的審美以生命的形式得到表現,才能使音樂作品成為生命和情感的象征。因此,演奏者要理解的,不僅僅是樂譜、樂理,更重要的是音樂作者的體驗,以及他曾經歷的情感。只有演奏者產生共鳴,余額曲終的意境、意蘊才能真正地表現出來。如此一來,可以發現,音樂表演中的“理解”,首先要求演奏者對音樂作者的審美情感和希望傳遞的內涵有所感悟,以情感為基礎,以體驗為途徑,用理解與情感相融合來演奏作品。可以說,在音樂表演過程中,“音”與“心”的對應最為重要,“音”是音樂作品,“心”是音樂作者和演奏者的情感,“音心對應”才是音樂演奏的最佳狀態。
音樂演奏承載著音樂作品的展示,也承載著這背后音樂作者的情感和體驗,無論是音樂作者還是演奏者,參與生活,感悟人生,才能產生情感,才能理解生命,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不斷地體驗,才能使音樂作品和演奏與心相對應。
參考文獻
[1]王放歌.論音樂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及把握[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09):105-107.
[2]趙楠.關于提高音樂表演能力問題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1):191.
作者簡介:曲政一(1989—),男,漢,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聲樂表演(美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