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闖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
漸漸沒落的地方小戲:丁丁腔
高志闖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摘要】丁丁腔曾經活躍在以利國為中心的蘇北大地上,是徐州地區土生土長的地方小戲。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丁丁腔經歷了幾番浮沉,如今已陷入不能演出的境地,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個在人們記憶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地方小戲,帶有徐州地區特有的地方風土人情和文化傳統神韻,也曾給當地的百姓帶來快樂。本篇文章旨在從起源、唱腔等方面論述丁丁腔的基本情況,以求能夠讓更多人了解這一徐州本土地方小戲。
【關鍵詞】丁丁腔;地方小戲;傳統文化
大運河孕育了丁丁腔。在大運河上的船只停靠往來之中,來自南北不同地方的行船人家也匯聚在這里。南方的船家大多會哼唱一些南方小調,若唱的氣氛熱烈時還會戴起行頭來“耍大頭”。當地的農民再耳濡目染之中也學唱了其中一些戲曲調門,再結合起本地的方言和民歌旋律,使得強調更加的豐富。丁丁腔在開始是所唱曲調大多用于祈求太平,所以取名“太平歌”。隨著喜愛的人越來越多,“太平歌”逐漸發展了起來。在逢年過節和廟會趕集時,丁丁腔是必演的娛樂節目,在演出時候往往圍觀人群過多,導致演出無法正常進行,這時女主角會拿起花帕子,男主角撐著帶有銅鈴鐺的小花傘進行打場子,邊唱邊跳,叮叮當當。后來這種演唱形式一直保留了下來,太平歌也慢慢被改名為丁丁腔。
在當今流傳的還有其他幾種起源說,包括道教音樂起源說;山西洪洞縣傳入說;民間音樂與神話傳說結合說等等。雖然現今的資料無法讓我們斷定丁丁腔的起源,但我們能從這些傳說里了解到丁丁腔在當時是有相當的知名度的,并且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
丁丁腔曲調的說唱性很強,朗朗上口,容易聽懂。因為一開始用于歌頌太平年月,所以曲調喜慶、情緒歡快,基本上沒有悲憤和哀愁。丁丁腔的曲調變比較多,有“七十二哼哼”之說。但丁丁腔早期唱腔變化并不多,主要是“八句腔”為主,逐漸發展起來的過程中產生了平韻、陽韻。在對其他優秀劇種吸收的過程中,增加了京劇、柳琴的一些曲調,豐富了“對口煞板”;從黃梅戲的唱腔中吸收了優美的音樂,豐富了唱腔調門;在戰爭年代還吸收了一些民間小調,有小郎調、“十杯酒”、“十二月”、“五更”,這些民間強調大多輕松歡快、高亢嘹亮,可以很好的和當地方言結合。除了八句腔,丁丁腔還吸收融和了(慢八板)、平韻跺板、煞板、平韻、陽韻、大磨花韻、發腔、對口、花韻、對口煞板、五字韻、腰鑼镲、跺板、掃腔、緊板等十八個調門。
在丁丁腔的唱腔中一種很特別的強調叫做“老轉少”,指的是開始使用男腔演唱,不一會兒就轉高八度或者十五度,轉為女聲演唱。在當時,丁丁腔是傳男不傳女的,所以不管是男角還是女角統統是由男性來扮演,用“假嗓子”進行演唱。唱女角的藝人從十一、二歲便開始學戲,到了二十多歲就不再演女角了,因為相比成人的“假嗓子”,童音更加清亮和干脆。這也是《青草茸茸》中“彭城利國亮童聲”的由來。
丁丁腔發展初期角色上只有小生、小丑、小旦。男調是生角,女調是旦角。演出時花旦用綴著穗子的花布包頭,并在前額懸著花布球,下身著裙裝,兩鬢插花,在演唱過程中并沒有太講究的身段,只是一手執扇、一手執帕在身側來回甩動,動作大多來源于平常生活,只是夸張一些。為了利于表達強烈感情動作,女角一般會有木制的腳底板,稱為墊子,但會穿長長的褲子遮住腳,只露出墊子,以此將男性的特點掩蓋起來。在每一句唱詞唱完的伴奏過門時,演員們會雙腿彎曲相交,保持下半身不動腰部扭動,兩臂甩動,大扭一下。而生角是不穿靴子的,走四方步,手勢很少,對人物內心情感的刻畫并不多;小丑的角色一般模仿著旦角裝扮,為了逗人發笑會比較活潑,動作相比其他兩個角色要多很多,但是也沒有特殊的裝飾,只在腰間系上裙子。
曾經給徐州人民帶來快樂的利國丁丁腔瀕臨滅絕,面臨著嚴峻的內憂和外患。一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積貧積弱、社會動蕩不安,讓丁丁腔得以安身立命的太平環境消失。二是由于誕生于鄉野地頭,因此丁丁腔的傳承一直是靠著口頭教授,所進行演出的藝人大多是務農的農民,并沒有形成職業,進而沒有正規的班社和組織。這種只在農閑時候演出,組織松散,加上后來的亂世之中人們都在奔波求命,對此更是無暇顧及,造成了嚴重脫節。雖然在解放后曾經一度對丁丁腔進行拯救,但由于現在社會新媒體的高度發達,電影、電視、網絡及其他娛樂方式層出不窮,年輕人對此已經失去了興趣和熱情。四是本身并沒有很多正規的曲目和劇目不多,并且表達的內容逐漸脫離了當今實際生活環境,聽眾和戲曲的距離越來越遠,更為困難的是現今已沒有可以完整表演的丁丁腔的藝人。作為徐州本土戲曲,這種情況的發生是令人痛心的,這不僅是丁丁腔這一地方小戲的悲劇,也同時驚醒著我們其他從事戲曲研究的學者們能夠為期找出合理的存活之道。
丁丁腔從初時便是由民間創造,并一直在民間傳唱,是明末清初至今徐州的社會人文發展的一個見證者,更是一個傳承者。在它身上我們可以了解到來自最廣大的勞動者幾百年來的精神面貌:安居樂業,丁丁腔最初的名稱“太平歌”應該更能體現出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如今這一戲曲現在已不再流行,我們除了要有警覺之心將其進行保護,更應該從心底里去珍惜這一珍貴的文化財產。
項目:用于江蘇師范大學一般立項,項目編號2015YYB060,截止日期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