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琳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
粵劇的生存狀況及傳承與發展*
江 琳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摘 要:現階段在隨著我國社會科學技術水平全面的提高,從而促進了一些電子產品的不斷發展,為我國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帶來了一定的沖擊,針對粵劇來說,由于一些電子產品的發展,從而使得一些年輕人員已經是摒棄了對粵劇的觀賞,導致粵劇的生存已經是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在本文當中主要是針對了粵劇的生存情況以及傳承發展做出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并且在這個基礎之上提出了下文中的一些內容,希望能夠給與同行業人員提供一定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粵劇;生存;傳承;發展;分析
針對粵劇來說也稱之為大戲或者是廣東大戲,自從明朝之后便開始在廣東以及廣地地區出現,主要是糅合了唱作念打以及戲臺服飾等元素的表演藝術,被稱之為南國紅豆。
對于粵劇來說,主要是作為嶺南文化的一個象征所在,并且是具有著獨特的地域性以及民間性,同時也具有著歷史性以及藝術性等方面的特點,在粵劇長期發展的時候,經過了融匯以及創新等方式不斷的實踐以及演化,根據其堅實的歷史沉淀以及豐富的文化基礎從而構成了文化的優勢。并且粵劇是具有著一個相對于穩定的演出市場,在一批海內外的熱心人士以及粵劇的一些“發燒友”的支持幫助之下,從而使其粵劇的繁榮依然是其他劇中沒有辦法比擬的。粵劇是具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然而能夠在風雨當中得到生存并且發展到現如今,主要是粵劇人員不斷的苦心經營,同時也是不斷的革新的成果。然而現階段在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現階段娛樂多元化已經是形成,使其粵劇已經是成為了在如今文化風格中出現劣勢,并且粵劇的生存已經是令人感到堪憂,因此相關部門必須要對其給與高度的重視。
(一)關于藝術生存的問題分析
自從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社會已經是日新月異千姿百態,同時網絡以及電視等媒體快速的走入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人們現階段的精神生活已經是表現出快節奏豐富多彩,同時也是一種節奏比較慢的傳統藝術,對于這種特點自然會被一些追求時尚的年輕人被拋棄,從而使其粵劇已經是成為了一些老年人的“專利”所在,并且現階段粵劇舞臺已經是漸漸的出現了被冷落的現象,曾經以往的粵劇輝煌已經是成為了逐漸衰落。不僅僅粵劇存在著這種情況,還存在著劇目老套以及演繹方式老套,在曲牌方面也缺少著創新,演員自身的功力也存在著不足,觀念以及關觀眾逐漸的老化,在市場經營方面也存在著固化的弊端等,從而使其粵劇的內容以及形式并不能夠滿足時代的發展需要。在最近的幾年來,粵劇雖然是在藝術上面得到了不斷的創新,并且已經是能夠創造出一批具有著時代感以及能夠滿足都市人們觀看的劇目,并且已經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依然是無法能夠滿足人們對于文化產品方面的需要,必須要進一步的對實際創造進行結合,從而使其能夠扭轉現階段的困局。
(二)關于人才的匱乏以及觀眾的斷層存在著問題分析
針對粵劇來說,將會面臨著觀眾以及市場方面的萎縮以及存在著后繼人才匱乏等方面的問題,現階段粵劇的人才已經是存在著斷檔的情況,在演員方面已經是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特別是在一些老一輩的藝人不斷的凋零,多數的優秀角色以及傳統的功架已經是逐漸的失傳。與此同時現階段也缺少著一些新的觀眾群,并沒有新鮮的血液注入到粵劇之中。根據有關的了解,以往在我國廣東省存在著幾間粵劇的學校,然而現階段僅僅只是剩下了廣東省舞蹈戲劇學校這么一個系了,并且在該系當中,在招生的過程中已經是面臨著困境。然而隨著現階段院團方面所出現的改革,原來幾個較為活躍的院團現階段基本上以及很少演出,甚至是出現了停止演出。因為在外部的環境以及內部的弊端方面存在著的相互沖擊,進而導致了粵劇現階段已經是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生存危機。
(三)關于粵劇市場存在著的萎縮問題分析
現階段針對粵劇的城市市場來說,基本上已經是丟失了,根據有關的業內人士分析后可以知道,現階段在廣東省之內的鐵桿粵劇觀眾基本上是在三千人左右,并且多數都是老年人,當今在拋除一些南方的劇院和江南大戲院基本上存在著一些粵劇的演出,其他的地方基本上是看不到了粵劇的演出,由于在現階段的城市的演出基本上都是演出一場虧損一場,就算是在一些大劇院以及友誼劇院等,在進行粵劇演出的過程中基本上也是受到了政府部門的指令或者是存在著一些特殊的情況,并且已經是并不是常態化的演出。在農村市場已經是從過去的東莞以及中山等地區逐漸的向著湛江以及廣西地區,然而粵劇以及廣西的市場基本上也是當地政府以及一些發家的老板來進行扶持。在一些城市以及農村當中,基本上都存在著一個問題那便是存在著青年觀眾眼中流失。
(四)關于經費存在著不足的問題分析
現階段隨著粵劇院團不斷的出現改革,從而使其粵劇已經是成為了帶有和商品屬性的藝術品逐漸的推向了市場,并且已經是很艱難的從市場當中尋找著生存之路。因為現階段每一項的配套政策并不由被制定出來,然而政府部門當中各個職能存在著協調不到位,進而將其粵劇院團當做成為了純企業來進行對待,雖然是存在著五年的過渡期,從而使其讓院團能夠逐漸的適應市場,但是,院團的產品主要是屬于意識形態領域之中的,現階段的政策并不能夠有利于對院團帶來發展,與此同時也導致了院團的經費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導致一些列的問題出現,比如人才方面的培養以及藝術生產等方面的問題,因為在人頭經費方面存在著不足以及創作劇目存在著青黃不接,導致存在著深層次方面的危機出現。
對于粵劇來說,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嶺南文化的奇葩,同時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一直都在影響南南嶺人民,但是現階段,粵劇文化在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存在著問題,所以,要加強粵劇在傳承和發展。
(一)粵劇申遺成功進一步促進粵劇的傳承以及發展
在二零零九年粵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繼昆曲后的第二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促使政府以及社會團體對粵劇藝術,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越劇院團學會在市場中發展,不僅促進粵劇的傳承,同時也會促進粵劇的發展。針對人們的理想信念以及思想道德,能夠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可以建議要提高政府部門的投入以及采購等方面的整體力度,從而使其能夠讓他老百姓真真正正的去對粵劇進行欣賞,并且也需要粵劇能夠走入到社區以及校園當中,從而使其能夠走入到小學生的教材之中,使其能夠全面的促進粵劇得到進一步的傳承以及發展。
(二)必須要根據以人才培養作為核心來對從業者素質進行提高
針對粵劇的從業者來說,其自身的藝術素質將會對粵劇的命運帶來直接的影響,因此通過提高對人才培養力度進行提高,主要是粵劇的傳承和發展關鍵所在。在以往的粵劇會直接的面臨著市場,演員在練功過程中比較勤奮,能夠做到曲不離口,然而現階段的一些演員中,所具有著的功夫僅僅只是花架子,存在著唱念做打方面的演員也較為少,在現階段,一些青年演員之中,很少具有著能夠創造出自己的獨特唱腔,并且粵劇演員已經是存在著青黃不接,粵劇的從業者自身的浮躁狀態已經是嚴重的對粵劇藝術的發展帶來了影響。
在最近的幾年以來,我國文化部門已經是通過了各種形式來對一些青年演員進行培養,從而使其為粵劇增添了一些新生力量。在每隔三年左右的時間便舉辦了一次青年演繹大賽,從而為培養新人頗費心機,然而現階段所存在著的體制中,能夠使其青年成為人才的機會已經是越來越少了,通常情況下,在各個社團中的生旦如果不是到了不能演出的過程中,多數的都不愿意推出演繹的舞臺,然而年輕人僅僅只是能夠等到等的份上,通常情況下僅僅只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等下去的局面。通過對其建立起一個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從而使其對競爭機制進行引入,這樣能夠取得一定程度的良好效果。
通過對最近的幾年來廣東粵劇元在對人才培養方面所獲得的體會,必須要對以下方面的重點內容進行掌控:第一是要提高專業方面的實踐;第二是要在文化方面進行不斷的提高。通過聘請一些指導老師來對演員的排戲以及練功進行指導,同時也需要提供一些省和市的一些比賽,不斷的對新人進行培養推出,使其能夠讓一些優秀的青年演員能夠挑大梁,同時也能夠擔任長劇的主演。通過積極的為擔綱主演培養出一些精品作品,鼓勵一些演職人員能夠在職進行學習,現階段在廣州粵劇院當中已經是存在著一般的從業人員具有著大專以上方面的學習,從而為我國能夠培養出一大批的人才,與此同時也能夠全面的對粵劇的從業人員自身素質進行提高。
(三)必須要積極的對演出市場進行開拓以及建立起現代化的企業制度
自從廣東的粵劇院經過原來的廣州市文化新居的直屬企業改變才成為現階段的國有企業,進而在根本上對就的產權關系進行改變,通過對新的生產經營機制進行引入,使其對市場進行重新塑造。在改革之前,基本上都是等著別人來上門請演出,現階段要能夠做到主動出擊,自己對舞臺進行尋找,對其質量進行嚴抓,從而使其能夠全面的提高演出的質量。通過對農村市場進行鞏固,因為農村主要是我國戲曲關注的主體所在,同時農村也是我國戲曲的廣大市場的大后方所在,因此必須要全面的對其農村戲曲市場進行重視,使其能夠全面的引入新的機制,使其能夠促進農村粵劇市場的多元化發展。
通過對上述的內容進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知道,在我國粵劇之中,所存在著的問題已經是嚴重的制約了我國粵劇的發展,同時現階段的粵劇發展情況并不是很樂觀,我國粵劇當中所存在著的問題也導致粵劇現階段的生存越來越艱難,因此必須要對其存在著的問題進行克服,從而能夠不斷的帶動粵劇的生存發展,促進粵劇能夠在現如今的社會中得到快速的發展,帶動我國人類精神文明得到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勇.明清時期粵劇的起源、形成和發展[ D ] .暨南大學,2006,12(24):142-144.
[2] 蔣書紅.論粵劇的危機與粵劇語言藝術的創新[J].文化遺產,2010,12(24):163-166.
[3] 康保成.從“戲棚官話”到粵白到韻白——關于粵劇歷史與未來的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6,12(24):185-188.
[4] 李日星.粵劇概念與粵劇史關系辨析[ J ] .學術研究,2007,12(24):108-112.
[5] 傅謹.民國前期粵劇的轉型[ J ] .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4,12(24):147-151.
[6] 羅嘉慧.審視粵劇——現代經濟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J].藝術百家,2003,12(24):109-114.
[7] 易紅霞.空間·場合·形態——粵劇在城市、鄉村和海外唐人街的基本生存格局[J].文化遺產,2010,12(24):142-144.
[8] 居地希.20世紀30年代廣州的戲院、茶樓和民間樂社——粵劇、粵曲、粵樂在廣州的傳播研究[J].音樂傳播,2014,12(24):108-114.
作者簡介:江琳(1979-),江西南昌人,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
*基金項目:穗港澳高校粵劇傳承教育比較研究(120145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