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威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
肢體語言中的聲樂教學
吳 威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摘 要:聲樂教學的模式是多元化的發展,這是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一種觀點,作者在聲樂教學崗位中一直注重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根據本人從事聲樂教學多年的經驗而言,認為肢體語言在聲樂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個教學模式。以肢體語言為視角,圍繞聲樂教學展開探討,用以闡明它的重要性。
關鍵詞:肢體語言;聲樂教學
眾所周知,聲樂是一門多元化的藝術,多元化的特性要求從事聲樂教學的工作者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模式,如果把同一種聲樂教學模式用于不同的學生身上,其結果是不藥而愈。
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通過身體的各種動作,代替語言用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一般而言,肢體語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內,也包括身體與四肢所表達的意義。談到由肢體表達情緒時,我們自然會想到很多慣用動作的含義。諸如鼓掌表示興奮,頓足代表生氣,搓手表示焦慮,垂頭代表沮喪,攤手表示無奈,捶胸代表痛苦。當事人以此等肢體活動表達情緒,別人也可由之辯識出當事人用其肢體所表達的心境。
《毛詩序》中也有關于制肢體語言重要性的闡述,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這說明人在非常激動,內心情感用語言以致唱歌都難以充分表達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通過手舞足蹈的形式來抒發。舞蹈表達感情的特點是形神結合,以感情引起提到,以體動表達感情,給人以生動的直觀形象。所以有人總結說“舞蹈是無聲的語言”,這話一點都不錯。由此,也證明了肢體語言在人類生活中重要性。
聲樂教學聲樂是一門多元化的藝術,多元化的特性要求從事聲樂教學的工作者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模式,聲樂教學的模式的多元化造就了聲樂屆的百家爭鳴。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涌現出了眾多國內外比較出名歌唱家,如上世紀的周小燕、沈湘等知名大家,在他們的多元化聲樂模式教學中,同樣涌現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歌唱家,如廖昌永、王瑩、閻維文、彭麗媛、宋祖英等聲樂家。縱觀進一個世紀的歌唱家的演唱,可以發現,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演唱風格和特點,每個人的聲音也不一樣,他們當中在舞臺上演唱時有的肢體語言很明顯,以“動”引領“情”;有的肢體語言不明顯,但是觀眾可以感受到其內心的“動”在引領“情”。這是符合運動的規律的。
肢體語言是教學模式之一,在聲樂教學中,如何運用肢體語言達到更好的聲樂教學,這就需要聲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經驗的積累,同時也需要學生自身的條件和努力,需要師生間的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
(一)節奏的律動
學唱歌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習聲樂難度逐漸加深,興趣逐漸減少,這說明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出了問題,需要雙方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出在哪里。以節奏感不太好的、學習聲樂的學生為例。這部分學生對學生感興趣,很執著,但就是節奏感不好。作為聲樂教師,不能歧視他/她,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節奏的訓練開始,可以尋找一些節奏感比較強的歌曲,比較富有節奏感的歌曲,如《碼頭工人歌》《咱們工人有力量》《團結就是力量》等歌曲。這些歌曲對于初學者簡單而易掌握,歌曲中節奏型比較突出;同時,也要引導這部分學生如何掌握好節奏的律動感,對這些學生要強調每天加強訓練,每次唱歌或者聽這部分歌曲時,手一定要動起來,一定要用心聽、感受節奏在歌曲流動中的律動感。
(二)旋律的律動
旋律是歌曲的靈魂,也是歌唱過程中最能打動人的環節。如果一個人在歌唱過程中,旋律的走向把握不好,那是一件很郁悶、很苦惱的事情。作為高校聲樂教師,對于此種情況,可以說屢見不鮮。針對此種現象,筆者認為,加強聲樂教學中旋律培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樂感的培養。其實,學聲樂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旋律感都可以,只不過有的天賦好,不需要刻意的訓練;但對于一部分旋律感不好的學生而言,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至關重要。
作為聲樂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旋律的訓練開始,可以尋找一些旋律優美動聽、簡單易學的歌曲,此類歌曲可以說在中國隨手可得,順手就可以拈來,兒歌類如《數鴨子》《小螺號》《兩只老虎》;青少年類如《彩色的中國》《鄉間的小路》《翻身農奴把歌唱》等歌曲;大眾流行的、易學易唱的就更多了,在此不一一舉例。這些歌曲對于初學者簡單而易掌握,歌曲中旋律線條比較突出;同時,也要對這部分學生強調多唱、多聽這些歌曲,最好是背唱下來,同時,要提醒學生,每次唱歌或者聽這些歌曲時,一定要加上肢體語言動起來,一定要用心聽、感受旋律在歌曲流動的線條美。
總之,肢體語言在聲樂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個教學模式,特別是對于那些節奏感和旋律感不太好,學習聲樂沒有基礎的學生,加強肢體語言在聲樂中的訓練,有些時候會達到很好的效果。淡然,這也不是絕對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 石月婷.聲樂表演中肢體語言運用研究[J].音樂探索,2008,03.
[2] 吳林香.試析語言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黑河學刊,2013,12.
作者簡介:吳威(1976-),女,安徽歙縣人,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教育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