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青
(榆林學院藝術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
新時期陜北民間音樂的創新發展研究
崔 青
(榆林學院藝術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摘 要:在我國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因為地域地緣關系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藝術文化不勝枚舉,民族民間音樂這枝奇葩以其獨具代表性而屹立于藝術之林,閃耀著璀璨的光輝。其中,陜北地區的民間音樂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韻味而獨樹一幟,引來無數藝術家的青睞以及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音樂藝術的與時俱進,在新時期對陜北民間音樂進行創新研究可謂恰逢其時。
關鍵詞:民間音樂;陜北民歌;音樂文化;創新
陜北地區主要是指陜西省北部,包括了延安、榆林等廣泛區域。由于地處黃土高原,因此生態環境比較惡劣,主要生活方式也以傳統的農耕和放牧方式為主。在這種生活條件下,陜北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通過這些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生活熱情和美好愿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陜北民歌了,那高亢嘹亮的信天游表達了山區人民內心強烈的情感,他們通過歌唱的形式來抒發自己對生活的熱愛。此外,還有陜北秧歌、腰鼓以及剪紙藝術……這些色彩斑斕的民間藝術無不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陜北地區人民的多彩生活和他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激情。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從其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滋養著自己茁壯成長。陜北民間音樂也不例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種民族性就決定了我國民歌形式的豐富多樣。民歌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完美地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陜北民歌是陜北民間音樂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在黃土高原這一特殊的高原地勢上發展起來的,其中離不開陜北人民的情感表達,無論是山歌還是小調,抑或是號子,都是陜北人民生活狀態的記錄,具有深厚的文化內蘊。
陜北民間音樂的種類豐富,除了山歌、號子、小調、兒歌等幾個比較典型的形式外,還有一種廣泛流行的地方小戲——陜北道情,這種民間音樂通過其獨特的方式傳承著陜北地區的風俗文化,在演唱過程中熔音樂、舞蹈、文學等于一爐,體現了其獨具的神秘感,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是它與民歌一樣,同樣是記錄陜北人民的文化生活的一種特殊方式。
雖然陜北民間音樂的題材多樣、形式豐富,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它們都是陜北人民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用來表達自身情感或者是表現本地區風俗的藝術形式,是勞動大眾集體智慧的結晶。陜北民間音樂是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的流動藝術,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應被視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加以傳承。在新時期,我們更應該重視這種傳承,并做到在傳承中進行創新,使陜北民間音樂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綻放出新的光彩。
(一)改變對陜北民間音樂的錯誤認識與偏見
這是陜北民間音樂能夠得到創新發展的前提。很長一段時期以來,人們都對民間音樂有著偏見,不能夠正確看待民間音樂,只看到民間音樂中的糟粕,對其精華部分視而不見,認為傳統的民間音樂登不得大雅之堂。正因為這些認識上的偏見,導致民間音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然而,隨著社會的逐漸發展和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提升,再加上國家對民間音樂的保護,以上所提到的認識上的偏見也逐漸淡化,人們已經能夠理性、辯證地看待民間音樂的社會人文價值,也逐漸認識到陜北民間音樂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蘊,通過這一藝術形式了解到生活于黃土高原上的人們的內心世界以及當地習俗,了解到他們的特殊情感與表達這種情感的方式,這些方面的進步都為陜北民間音樂的不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當人們的以一種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陜北民間音樂時,就會發展這種音樂的旋律是優美的。由于陜北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區域,陜北人便形成了粗獷、豪爽的性格,這些性格上的特質都在他們所創造的音樂中得到了體現。不論是勞動時所唱的號子,休閑時所哼的小調,還是傳情達意時所唱得信天游,都從一個側面抒發了他們豐富的內心情感。這些樸實卻不失優美的旋律,為人們的精神文化增添了很大一筆財富。這種美更應該傳承下來,但是僅僅通過一代代人的傳承——也就是俗稱的“口傳心授”是不夠的的,我們還應該認識到,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我們在傳承的基礎上好要學會揚棄,并且進行與時俱進的創新和改革,陜北民間音樂的創新發展也應該如此。不光需要從老一輩那里進行學習,還應該把學習來的東西進行加工創造,以適應現代人的審美品位,通過這種方式使陜北民間音樂得以源源不斷地流傳。
(二)辯證看待陜北民間音樂的形成與發展史
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都會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充滿了艱辛和磨難。陜北民間音樂也不例外。陜北是我國的革命根據地,在戰爭年代,陜北的民間音樂就得到了重視,雖然當時人們的生活比較艱難,但是陜北民歌仍然作為一種典型的表達勞苦大眾心聲與美好愿望的形式得到人們的關注。那時的歌曲緊扣當時革命形勢,激勵著人們走過那段艱難困苦的時期,當時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有《東方紅》《藍花花》《趕牲靈》《三十里鋪》等,可謂家喻戶曉。
隨著社會的發展,陜北民間音樂也也在經歷了嚴峻的歷史考驗之后逐漸發展成熟,成為如今廣受重視的音樂類型。在當前美好的發展前景中,民間音樂發展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優越的環境下,我們更不能忘記前人所辛苦創造的藝術成果。陜北民間音樂的發展歷程也有力地證明了其不可小覷的頑強生命力,之所以經久不衰正是因為蘊含在陜北民間音樂之中的人民大眾的智慧和樂觀精神,這也是其能夠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 朱珠.淺析陜北民間音樂的文化內涵[J].通俗歌曲,2015,01.
[2] 張振濤.走進現代的陜北民歌[J].中國音樂學,2012,04.
作者簡介:崔青(1982-),女,陜西榆林人,榆林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鋼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