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嫣
(四川省閬中市文化館,四川 閬中 637400)
?
“亮花鞋”的文化源流與藝術特征
袁 嫣
(四川省閬中市文化館,四川 閬中 637400)
摘 要:“亮花鞋”是閬中市老觀鎮固有的民間習俗舞蹈,已進入閬中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通過研究、整理、創作并登上中央電視臺等傳媒舞臺。從地方習俗到地方舞蹈,再到藝術性提升和錘煉、展示,亮花鞋在表演形態上,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和很大的藝術演繹空間。
關鍵詞:亮花鞋;文化源流;藝術特征
亮花鞋,是民俗服飾文化中的經典樣本,是“中國春節文化之鄉閬中”的一枝獨秀。亮花鞋與履禮互訓,在屬性上有著文化同構關系。《說文解字》:履,禮也,所以事神至福。朝服謂之履,燕養謂之屢。古人規定婦贄用履,除考慮履作為禮物本身的實用價值外,還有更深的文化意味。
履,鞋也。鞋,因諧音取義受到普遍的偏愛,并衍生出富有情趣的婚俗。婚鞋也叫喜鞋,有用粉紅色或桔黃色綢緞做鞋面的,也有用紅色,質料則有布有緞,鞋頭或繡花或不繡花。婚前女方要備下做工精美的嫁鞋、喜鞋和繡花鞋墊,以便饋贈相送。出嫁時,少不了為自己準備一件壓箱之寶,即一男一女兩雙布鞋。其中,女鞋大紅綢緞面繡花,男鞋用青緞素面,花繡在鞋墊上或鞋底上帶到婆家。拜堂之后在正廳擺開筵席舉行敬茶、敬酒儀式,新娘須穿上婚鞋。一般是鞋面為粉紅或大紅色,用紅布繡花而成的踩轎鞋,鞋面和圖樣,皆象征吉祥,以示福祿,壽延綿長。
早在春秋時代,穿鞋著襪就由自我保護功能上升為一種禮節行為,以履為禮有著文化上的淵源。楚禮多承周制,當時以絲履為貴。亮花鞋民俗活動,其實是另外一種民俗的延續和流變。巴蜀、巴楚之境,在婚姻生活中受到禮制的制約相對比較晚,較為崇尚人的本性,而“巴蜀同囿荊楚同風”在傳統婚姻中相當重視鞋的運用。
在老觀古鎮,最熱鬧的日子如滿月為嬰兒送鞋,成婚大典上著婚鞋,壽誕送福字履等。從履禮到鞋俗,反映了鞋與民俗文化的關系,有著約定俗成的慣例,有些也成為禮儀的規范。雖說是針線女工,女子修為,但在過去更主要的是信物。舊時,鞋是定婚、走人戶、游子外出、親朋饋贈之物。老觀古鎮有“女人場”之謂,按舊俗一般是在農閑時進行花鞋和鞋墊制作,到亮花鞋活動時要精心挑選,把最得意的繡鞋,云集在場上,展示聰明能干。由此,亮花鞋漸漸成為世代沿襲的賀新民俗。
“新年花開,恭喜發財。天地交泰,亮出花鞋。”隨著一聲號街,亮花鞋活動拉開帷幕。時辰一到,司儀邀評委出場。凈手,敬香,亮相,花姑登臺——報名參會的女性身著各式衣著,穿上繡鞋走上花臺亮相。在司儀引導下踩著花步,亮著花鞋,按照“左花,右花,中花”等步法,通過抬腳、舉步、伸腿等規范動作。臺上掛著幕布,只能露出選手的腳部,相當于匿名投票。之后隨著幕布開啟,花臺上剩下鞋子,評委根據規則把花放在最漂亮的繡鞋面前。于是,花魁誕生,游春同樂,萬眾爭睹,帶動商鋪各式繡鞋及其他商品貿易的繁榮。
在老觀古鎮,繡鞋一度為定情信物。未曾訂婚的姑娘穿著紅花鞋,往往成為未婚小伙求愛的對象。假若姑娘看中了,就會掏出花鞋墊相贈,爾后互通姓氏住址及家中基本情況,隨后雙方父母根據所贈鞋墊來判斷人品、心性、能力等。如果滿意,則會請媒、下聘、求婚,即送鞋履約。先派媒人在男女兩家傳訊請示,如果經過卜吉,談妥婚事,男方向女方送禮,謂之送日子帖。這時,女家派人請男家曾祖母、祖母的鞋樣。由女家根據式樣,精心制作。到下訂時,男家備簪珥、釵釧、絲帛等送往女家。女家舉行酒宴款待,回帖時在答禮中除其他禮物外,以做好的鞋履等物置回篋中帶回男家。
在結婚大典上履行婦贄,與冬至日“婦人獻鞋襪于尊長”古俗一樣,是古人的履長之義(《熙朝樂事》)。做鞋陪嫁寄托了對理想婚姻的追求,是婚姻吉祥觀念和求吉心理的體現。
閬中是巴渝舞的原發地,而亮花鞋民俗的歌舞性,很難說不是其遠源意義上的一種文化孑遺。亮花鞋當然屬于民間歌舞形式,是生活中在傳統節日里表達歡喜之情的娛樂活動,出自于民俗、禮儀活動的遺風,即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具有固定舞蹈程式、動作術語,以自娛性、民俗性、穩定性為主的民間舞蹈。
豐富多彩的民俗,不倦不息的歌舞。亮花鞋是一種獨特的民俗舞蹈,這種源自民間的習俗舞蹈是舞蹈藝術不發達階段所產生的一種古老原始的舞蹈形式,在歷代相傳的過程中使之發展至今。通過民間傳統文化的調研,以對民俗文化的直覺和對民間藝術的自覺,亮花鞋得以重現風采,重新發出璀璨的光芒。
2012年,閬中市采取歌舞形式,對亮花鞋進行全新的藝術提純,隨后三十名演員赴京參加節目錄制,從而讓民俗節目亮花鞋亮相央視僑聯春晚。2014年10月,閬中市文化館在四川省首屆農民藝術節暨民間藝術節上,運用皮影元素、民歌元素,活態展現的舞蹈《亮花鞋》,為觀眾奉上一場視覺盛宴,并奪得群星獎舞蹈類銀獎。
時至今日,亮花鞋活動被簡化,只是多少保留和延續了部分舊俗遺風。在老觀古鎮場頭,寬敞的壩子上,常年有三十多人在進行亮花鞋健身操。她們腳下是繡工精美、圖案別致的花鞋,秉承了亮花鞋活動的不離繡花鞋、亮花鞋、賽花鞋、追花鞋等情節,并賦予諸如舞蹈、歌劇、小品、燈戲等演繹手法。同時,亮花鞋因不同的調式,各異的風格,殊勝的表現形式,而在演繹上表達出更加樸實清純,充滿原生態氣息的山野之風。
作者簡介:袁嫣,女,四川省閬中市文化館館長,閬中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獲四川省農民藝術節暨四川省群星獎音樂類銀獎、西部民歌大賽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