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松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
新媒體環境對聲樂教學的影響
向 松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摘要】在數字與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媒體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之后, “第五媒體”----新媒體應運而生。種類繁多的數字報紙、數字雜志、數字廣播、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新媒體遍布在我們的周圍,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帶來了新的體驗,在新媒體環境下,各行各業的運行也有了不小的變化,聲樂教學也不例外,作為一名處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聲樂教師,必須在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基礎上推陳出新,探索、變革,才能趕上時代發展的浪潮。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聲樂學習;聲樂教學;互聯網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歌唱事業也處在迫切需要借鑒國外方法的階段,由于條件所限,大多數聲樂學習者只能通過廣播收聽到國內為數不多的歌唱家們的演唱,且很少人能夠聽到現場,可以出國深造的學員更是鳳毛菱角。文革時期,美聲唱法被視為“資本主義的產物”,一大批聲樂專家被冠以“反動學術權威”的名號,學習科學唱法也被認為是“崇洋媚外”,很多的國外聲樂音像資料在運動中被毀于一旦,聲樂事業的發展幾乎停滯,少數有途徑的聲樂教師能從國外偷偷帶回一些聲樂磁帶,都只能關緊門窗,叫上自己的心腹學生,把收錄機開到最小,湊近了聽聽,更不用說能直接欣賞到國外正宗的科學唱法歌唱家現場演唱了。那一時期為數不多的錄音也大都是民歌類作品,在發聲方式上和科學方法相比尚存在一定差別。改革開放以后,國外先進的聲樂觀念逐漸被聲樂界所提倡,一大批在文革中被打倒的聲樂專家重新走上教育崗位,獲得施展拳腳的機會。這一階段,人們可以從電視上欣賞到當時一些著名歌手的演唱,著名的聲樂類電視節目“每周一歌”、“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等成為人們欣賞歌曲的重要途徑。隨著錄音技術的普及,國內歌唱家出版自己的演唱專輯成為現實,人們逐漸能通過磁帶、光盤等途徑欣賞到歌唱家們的演唱。這一時代的歌唱家,通過唱片、廣播、電視,讓自己的歌聲走進千家萬戶,為廣大的聲樂學習者提供了良好的演唱范本。
而今,處在信息時代的聲樂學習者可以很容易的在互聯網上接觸到國內外先進的理念,如各種專家的視頻講座,各種有名歌唱家的音樂會錄像等等。如果聲樂教師墨守成規,教法單一,則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回想自己學生時代的學習過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我愛向老師提問這件事情,當初,我時常走進圖書館翻閱大量的聲樂著作,并通過各種途徑購買有關聲樂的教學光盤、音樂唱片等,這使得我比起其他同學在聲樂基礎知識及聲樂審美觀念方面多了一些思考,每當老師提出一個觀點,我按照指點掌握了技巧過后,總是愛問“為什么要這樣唱?為何這樣唱聲音就對了?”,這通常會使得老師無言以對,很是尷尬,因此我一直被老師稱為“十萬個為什么”。考入專業院校后,我遇到的聲樂老師不但學識淵博,還很負責任,且非常贊同歌唱發聲必須建立在嗓音科學的基礎之上這個觀點,遇到不能解答的問題,老師總是會想辦法查資料,為我排解困惑。由于當時的信息閉塞,要學到更好的方法必須到北京、上海這些發達地區去找老師面授,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的人力財力,所學到的知識還非常有限。幸運的是,我接觸到了已故嗓音科學家林俊卿先生的各種論著和教學方法,正是在 “十萬個為什么”和專業老師的引領下,我在聲樂演唱和教學能力上得到了突破。如今,我也成為了一名專業院校的聲樂教師,與當初不同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新媒體高度發展的環境下,我的教學對象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新媒體接觸到世界上最先進的聲樂觀點,學生中更不乏“百萬個為什么”,這樣的情況并沒有難倒我,我也在努力的學習和成長,借助新媒體平臺吸取有用的知識,為學生傳道解惑。
在多年的學習和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聲樂演唱與教學必須走感覺式啟發教學等傳統模式與嗓音科學相結合的道路。但是,嗓音科學屬于一門邊緣學科,涵蓋的領域很廣。比如解剖學知識,這在一般的音樂學院難以接觸到,在醫學院雖很容易,但是不是每個聲樂老師和學生都得去醫學院解剖人體呢?這確實是一項困難。值得欣喜的是,新媒體能解決這個問題,在互聯網上不僅有著大量直觀的視頻資料,還有海量的電子書、軟件等,比如有一款前所未有的軟件,名為3Dbody,這是一款提供了人體全三維模型的互動學習軟件,通過它,我們可以直觀的窺見人體所有系統和器官,并能在模型中隨時進行3D交互,顯示、隱藏、放大、縮小、透明化處理人體的任意結構,不用進解剖室就能獲得解剖人體的機會。這是新媒體發展帶來的飛躍,能幫助我們迅速的解決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都將步入新的歷程,這給我們教學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順應時代發展,借助新媒體平臺,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教學手段,才能滿足新時代學生的需求。
綜上所訴,作為一名信息時代的高校聲樂教師,必須不斷從新媒體中吸取營養,合理的利用新媒體給我們帶來的便利,不斷地更新知識系統,改進教學方法,才能把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Jurgen Meyer,陳小平 譯.《音樂聲學與音樂演出》[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2][美]理查德.奧爾德森,李維渤譯《嗓音訓練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3]根納季.齊平,焦東健、董茉莉 譯.《音樂活動心理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4]黃永旺《實用臨床嗓音醫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12.
[5]林俊卿《歌唱發音的機能狀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
作者簡介:向松(1981—)男,,籍貫四川大竹縣,聲樂碩士,四川音樂學院青年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結合嗓音科學的聲樂教學。成都(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