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浩東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新鄭 451191)
聲樂演唱技法和風格的辯證關系探究
池浩東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新鄭 451191)
聲樂演唱技法和風格,是聲樂藝術中的兩個關鍵要素,對于演唱效果有著決定性影響,需要演唱者認識到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技法是風格形成的基礎,而風格則是技法高度成熟的表現。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夯實演唱技術、提升綜合素養、豐富舞臺實踐等途徑,實現技法和風格的完美融合。
聲樂演唱;演唱技法;演唱風格;辯證關系;融合途徑
聲樂演唱技法,是指演唱者為了獲得美妙的音色和聲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所采用的各種方式和方法的綜合。在聲樂藝術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很多地區和民族都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演唱技法。如西方的美聲唱法、中國的民族唱法、原生態唱法等。演唱者只有具備扎實、嫻熟和科學的演唱技法,才能為完美的表現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藝術風格是一個藝術團體或藝術家,在長期的藝術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較為穩定和傾向、作風、格調和氣派。其是創作者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而是區分與其它創作或藝術作品的重要標志。從兩者的定義可以看出,兩者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
(一)演唱技法是藝術風格形成的基礎
聲樂演唱技法是聲樂演唱者唯一的表現手段,也是藝術風格形成的基礎。針對作品的表現內容、情感類型的不同,需要演唱者采用相應的技法來表現,也正是在這個技法運用過程中,演唱者會表現出一種個性化的傾向,經過一段長期的積累之后,逐漸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
(二)藝術風格的形成是聲樂演唱的最終目的
演唱者能夠給觀眾以聲情并茂之感,憑借著并不是技法,而是在技法運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風格、情志和韻味。當一個演唱者的技法足夠成熟后,就會自然在歌唱過程中形成以情帶聲的效果,將技巧轉化為恰到好處的風格展示,這是技法運用的最高境界,也是歌唱的根本目的所在。
(三)過份追求技法不利于藝術風格的形成
聲樂是技術和藝術的統一體,或許是技術所具有的基礎性特點使然,很多演唱者在學習期間,一味追求技術的熟練度、難度,陷入了“唯技術”論的誤區,忽視了聲樂藝術性的一面。比如在聽到某一位歌唱家演唱高音時,便不顧個人的實際條件予以生硬的模仿,不但絲毫沒有美感可言,甚至對個人的發聲器官造成傷害。所以演唱技法雖然是風格形成的基礎,但不是唯一的途徑,一味追求技術是不利于藝術風格形成的。
(四)低劣的演唱技法會影響藝術風格的形成
情感是聲樂藝術的靈魂,也只有包含情感的歌唱,才稱得上是具有個性化風格的演唱。現實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況,很多演唱者因為過于投入,在表現激動之情時候經常唱破音,在表現悲傷之情時往往泣不成聲。這就是技法不夠扎實和嫻熟的表現。換言之就是,其技法不足以支撐其情感表現,難以滿足情感表現的需要。所以如果在演唱技法方面還存有欠缺,同樣是不利于演唱風格形成的。
(一)夯實演唱技法
在聲樂學習過程中,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學習演唱技法,并不斷的反復練習,使自己始終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中,一旦有了歌唱需要,所需要做的僅僅是技法有選擇的運用,能夠得心應手,游刃有余。這一點在一些老一輩歌唱家身上體現的十分明顯,很多歌唱家雖然年事已高,平時甚至很少歌唱。但是在某些場合一開口,仍然能夠唱出高質量的、極具個性化風格的音色。這正是得益于他們常年扎實、刻苦的技法練習。同樣還有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俄羅斯聲樂學派。該學派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視聲樂演唱基本功的練習,學生在進入大學校門之后,不管之前的演唱水平如何,都要重新進行體系化的基本功訓練,并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所以俄羅斯聲樂學派的演唱者,在演唱西方歌曲和俄羅斯本民族歌曲時,都能夠予以精準的把握。所以說,演唱者應該對演唱技法有高度的重視,并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結合個人實際情況進行學習,并將技法練習貫穿于個人聲樂生涯的始終,這將使演唱者終身受益。
(二)深入體驗作品
聲樂演唱是一種二度創作,演唱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表現出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當作品、演唱者兩者相統一時,也就形成了個性化的演唱風格。所以對作品本體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當下很多演唱者在面對一首新作品時,并沒有對作品進行全面的分析和體驗,僅僅是從技術角度來認知,比如熟悉旋律和歌詞,是不是有高音等,然后便進行演唱,這種狀態下勢必難以表現出作品的情感和內涵,藝術風格的形成也無從談起。所以應該將深入體驗作品作為演唱的第一步。具體來說,首先要對作品進行案頭分析。包含作品的創作背景、詞曲作者的個人信息、作品的主要內容等,由此獲得對作品大致的了解和把握。而不是一開始就開始嘗試演唱歌曲。其次是對作品的表現內容進行想象和復現。既可以根據作品所描繪的內容,喚起自己的相似經歷。也可以將自己化身為作品中的主人公,進行想象和聯想,由此獲得更加深入的情感體驗。再次是嘗試演唱作品。經過技術分析和情感體驗之后,則可以嘗試演唱作品,一方面是對之前分析和體驗的驗證和深化,一方面則檢驗自己是否還有準備不足之處。在完成上述多個環節之后,則可以進行多次的練習和演唱。一段時間過后,還應該再回過頭來進行思考和分析,獲得常唱常新的效果。
(三)提升文化修養
藝術修養也是藝術風格形成的一個關鍵要素,演唱者的藝術修養越豐厚,對于作品的理解和表現也就越深刻、越獨特,并在此基礎上形成鮮明的藝術風格。對此一個鮮明的例證就是著名鋼琴演奏家傅聰先生。傅聰對肖邦作品的演繹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認可。作為一個中國演奏家,卻能西方作品演繹的出神入化,風格鮮明,自然是有奧妙的。早在傅聰幼年時期,其父傅雷先生就開始引導他學習中國古典文化,即便是在歐洲學習鋼琴時期也未曾間斷。多年來的學習和積累,讓傅聰有了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使他能夠從東方文化的視角來看待西方鋼琴作品。比如他將莫扎特比作中國的莊子,將肖邦比作南唐后主李煜,然后再進行了個性化的表現,由此獲得了與作品本身的契合,而又與眾不同的演奏效果。由此所獲得的啟示也是十分深刻的,對于中國聲樂學習者來說,多是從小學、中學期間就開始學習聲樂,因為聲樂學習需要花費較大的時間和精力,在文化課學習上普遍存有不足,導致了整體文化知識水平較低。所以應該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學習和聲樂有關的各種知識,或許在短時間的演唱中難以看出什么效果,但是經過多年的堅持之后,演唱者就會從更加宏大的視角來審視聲樂作品、聲樂藝術,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個性化的表現和風格。
(四)豐富藝術實踐
藝術風格的形成并不是憑空而至的,除了以扎實的演唱技法作為基礎外,還需要依托于演唱者的藝術實踐經歷,演唱者的演出經驗越豐富,也就越能表現出個性化風格。反之,如果一些演唱者僅在琴房的練習中有著良好的發揮,一到了公開演唱時就會出現緊張情緒,連正常的演唱都難以完成,藝術風格的表現也就無從談起。所以一定要多參加藝術實踐。這也是針對于當下高校聲樂教學藝術實踐的不足而言。作為中國聲樂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在藝術實踐環節方面還存有較大的不足,學校和教師沒有真正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使學生既沒有實踐的意識,也沒有實踐的機會,導致實踐能力不足。所以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完善該環節,引導學生認識到實踐的價值和意義,廣泛參加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善于總結,善于創新,在實踐中不斷歷練和豐富自我,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個性化的風格。
綜上所述,近年來,伴隨著聲樂藝術的整體大發展,聲樂理論研究也有了突出的進步,對聲樂藝術中的很多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所論述的演唱技法和風格的關系問題正是其中之一,對于演唱質量、演唱者的個人發展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需要聲樂演唱者、聲樂教師等對此有充分的重視,從辯證的角度來進行認知,并根據個人實際特點和情況,努力推動兩者的有機融合,在對作品進行更加深刻、個性化表現的同時,彰顯出當代聲樂演唱者特有的氣質、風貌和內涵。
[1]袁文.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的有機統一[J].飛天,2012,(10).
[2]鄭璐.略論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辯證關系[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4).
[3]張清華.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的有機統一[D].湖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