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梅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演奏肖邦鋼琴協奏曲的教育理論研究
梁 梅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肖邦以優美令人贊嘆、以高尚的炫技激動人心的節奏曲,其鋼琴部分有樂隊伴奏,但其配器從一開始就受到批評,許多人為了消除總譜中的缺陷,進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是誰也沒能等到自己的東西穩固地替代原作的樂器部分,實際上,在為了使肖邦的總譜得到更充分的認可努力中,有效的還是交響樂團改正對樂隊部分的詮釋的努力,而一般地講,交響樂團對肖邦作品演奏風格的特點和樂隊伴奏的特點的研究都相當的淺薄,于是本文針對肖邦鋼琴協奏曲演奏的教育做了理論研究。
鋼琴;教育;肖邦;協奏曲;演奏
在演奏輝煌風格的協奏曲時,為伴奏樂隊所準備的總譜,其聲部有兩種版本,一是供滿足樂隊使用,另一個是一旦需要,可由弦樂五重奏組出場演奏使用。這一情況是伴奏樂隊歷史上的意見趣事。這是19世紀旅行演奏中的炫技鋼琴家所處的條件使然,鑒于此種情況,他們常常被迫滿足于有個消減了的樂隊伴奏,而且大都是不完全的、尚未合練好的樂隊。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這種產生于室內樂演奏基礎上的出版習慣,能否構成充足的藝術理由,以在我們的時代傳播回到19世紀的、只用玄月五重奏組做伴奏的演奏肖邦協奏曲的做法,即回到要以毫無疑問會貧乏得多的形態來展示作品的做法上去。
在結束這個簡短的開場白時,我們應注意,肖邦的協奏曲,與他的其他鋼琴與樂隊的作品不同,他們賦予一種義務,即詮釋方案要服從于協奏曲套曲的嚴格約束,服從于協奏曲套曲開始時的奏鳴曲式的嚴格約束。企圖補協奏曲套曲第一樂章兩個主題缺少明顯的表情對比的想法,以及更清楚地區別一次次重復著的、形態逐漸改變著的段落的愿望,使鋼琴家采取更大膽的詮釋姿態,甚至嚴重地竄改這類事情并不少見,這時就會產生一種危險,即破壞奏鳴曲套曲的那個段落曲式的平衡,以及打亂協奏曲套曲各樂章之間的正確比例,因為不該忘記肖邦協奏曲中慢速樂段的藝術等級和意義,這些慢樂段的套曲中起著核心作用。因此,加入協奏曲首尾兩個樂章在表現上占據了主導地位,那便證明這種詮釋在藝術上和形式上都并不完全成熟。
《f小調協奏曲》仿效古典作曲家們的做法,這一作品以規模宏大的樂隊顯示部開始,來展示奏鳴曲式的兩個莊嚴的主題,同時獨奏部分的顯示部也以結構擴大了和質量提高了的形態來展示這兩個主題。
顯示部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之后的英武豪邁的連接部,以及用裝飾音包裝的兩個抒情主題,把肖邦的作品定位于講過浪漫主義改造的輝煌風格的協奏曲之列。這里就該同時指出,演奏者無論是強調感情內容,還是突顯炫技因素,都要求特別關注所采用的表達手段是否保持了恰當的比例,并進行理智的控制,以保持詮釋方案的形式上的平衡。
上述審美標準阻止了肖邦在兩部協奏曲的創作中加進華彩段,對藝術的分寸感和結構的平衡意識,是肖邦全部創作中包含的特點,也讓肖邦沒有在兩首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中畫蛇添足地加上多余的炫技補充段。與作品第11號協奏曲第一主題充滿力量和男性果斷的序奏部分相反,第21作品音樂開始時帶有憂傷的反思性質,主導動機聽起來好像痛苦的嘆息,這個動機在整個樂段的獨奏部分和樂隊各聲部中出現的頻率之高引人注目,不過他們在力度和表達上的結構都各有不相同,在其獨奏部分,迷人的輕盈立即讓位于深化著的歌唱性旋律,這旋律和每個暗淡下去的、力度上增強著四分音符一起,直發展到78-80小節的激昂慷慨的爆發,如果再樂隊部分第一主題達到36小節的規模,那么在鋼琴部分便持續得很短,8小節后就要中斷這一點令人深思,在第84小節出現平靜、抒情的旋律,其個性化的優美和形式上古典的完美,與此處主題固有的力量一道發揮著影響。
引進這一旋律時,肖邦認為,鋼琴的呈示部不是傳統地重復樂隊部分的安排,而應該在作品的戲劇性結構中形成新的段落。
這個只有顯示部出現的、令人贊嘆的線條,要求演奏者除了具有高貴的歌唱性外,還能明顯地演繹出第二個八小節的下句中發生的和聲和織體的變化。看來,第二個八小節中開頭四小節的演奏也能用弱音踏板,而從第95小節起,通過逐步的漸強,顯示感情張力的增長,這感情張力一直推進到高潮,融入結束段的效果很好的音型中,這音型將結束第一主題,應注意的是,在作品第21號協奏曲樂隊呈示部的演奏中,要能努力按照鋼琴部分所示的精神來形成其表達的風貌,這特別關系到第一主題,因為無論是莊嚴樂章的速度,還是4/4拍子都會造成一種情況,即很難防止竄改,并賦予它英雄特征和進行曲性格,畢竟,早期浪漫主義的美學標準和肖邦風格的原則,都在同樣程度上關系到演奏獨奏部分的鋼琴家,以及為其伴奏的樂隊。
歸納起來可以說,肖邦的協奏曲教育著詮釋者,要在保持古典形式比例的條件下,加深鉆研如何表達浪漫主義音樂內容這一困難的技術。
[1]許菲.普通高校鋼琴音樂教育人才培養初探.黃河之聲,2011,(7).
[2]趙云.文化視域中的中國當代鋼琴教育.華東師范大學,2010.
[3]王盛.對鋼琴教育中跨文化傳播的反思.音樂創作,2014, (1).
[4]程超.21世紀的鋼琴教育:怎樣才能快樂——“人性因素”視角下中國鋼琴教育的歷史變遷與現實觀照.大家PKU,2010,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