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恩慧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蓮塘二中學, 江西 南昌 330000)
普通高中音樂教育的課程改革研究
彭恩慧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蓮塘二中學, 江西 南昌 330000)
伴隨著我國教育教學行業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高中教育過程中也開始不斷推行素質教育理念,這就使得傳統的文化課教學與素質教學結合起來。音樂課程作為素質教育課程的代表,在普通高中教育教學過程中著實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將針對當前我國普通高中音樂教育課程所存在的問題展開全面分析,在此基礎之上提出高中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對策與方法,以期為更多高中音樂教師提供理論借鑒與實際參考。
普通高中;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對策
音樂教育,不同于傳統的文化學科教育,其旨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體驗,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認知與情感。所以,當前普通高中所進行的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是轉變學生傳統學習方式,革新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倡導學生進行全面體驗、合作的關鍵性舉動。但針對當前各個高中所開展的音樂教育課程現狀,不難發現,其往往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靈活性,過分單一的模式使得學生的自主感受與體驗難以實現。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普通高中音樂課程開展受到阻礙。
提倡普通高中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是近些年來我國許多省市都在進行的工作。但不得不說,從開展的實際情況來看,依然暴露出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以及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簡單分析,可以分別從課程自身設計、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以及教師教育教學理念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課程設計本身對學生的接受程度影響是相當大的。音樂課程內容以及相應的環境,都會影響教學效果,也會影響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性。但是當前,許多高中在開展音樂課程的過程中,會對這一課程有一定的忽視,這主要是因為迫于高考升學壓力,所以不得不犧牲這類高考不被考核的學科,擠出更多的時間為學生提供復習文化課的機會。另外,教學效果也不夠明顯,常規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根本保障。學校對音樂課程的重視也只是局限于對特長生的培養方便,其余學生連音樂教學的基礎知識都無法掌握,更不要提基礎音樂素養的培養與教育。
其次,從學生角度展開分析。高中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都已經逐步呈現出完善、成熟的趨勢,其本身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對自己未來的判斷有了更為明確的自主意識。同時,高中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已經不僅僅是本能欣賞方面,逐步已經可以體現以及上升到理性思考、全面分析的層面。所以,這一時期的高中音樂課程更應該注重對高中學生情感體驗的滿足,而非按照傳統教學方式,隨意將音樂課程內容進行講解,期末時每人唱一兩句歌曲就草草完成本學期的學習與考核。另外,高中階段的學生對流行歌曲比較偏愛,所以傳統音樂教學應該與現代流行音樂進行結合,不斷創新與豐富教學內容,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對其的興趣。
最后,則需要從教師角度進行分析。目前我國許多高中音樂教師都是非專業科班出身,甚至有一些教師在知識結構以及專業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在經濟發展相對遲緩的地區,甚至有一些高中院校的教師并沒有受過專業訓練,這勢必會造成該教師的教學水平有所下降,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一)為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情境創設
未來,普通高中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應該立志為學生打造體驗學習的平臺,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和體驗。教師需要讓學生的情感、聽覺以及行為均獲得體驗,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產生屬于自身的感悟與理解。比如教師在講解《空山鳥語》這首樂曲的時候,如果單純為學生播放音頻,學生只能感受到聽覺的刺激,對于畫面的理解相對比較欠缺。那么這時候就可以要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出空山、鳥、飛云、樹木、流水等畫面,讓學生欣賞畫面的同時,也可以適當閉眼思考,這樣學生的視覺、感官以及聽覺都會受到刺激,全方位的刺激與影響勢必會提升學生的音樂感悟能力,增強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
(二)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自我展現平臺
音樂課程不同于傳統的文化課程,該課程應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同時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活躍自我,放松自我。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自我展現平臺,目的就是為了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比如有一些高中音樂課堂就已經實施“每堂課前十分鐘為自我展示時間”,為了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點名冊的順序,每天安排兩到三名同學進行音樂表演。可以是演唱,也可以是跳舞,還可以是與音樂相關的一切講解。其目的不是為了強迫學生進行表演,而是為了給予學生更為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利與自我表現權利。讓學生在自我展現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以及其他同學對其的肯定和贊美。這也是音樂教育所提倡的根本,是我國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關鍵。
(三)設置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開展探究
針對音樂教學的問題設置不同于文化課教學,這一學科的問題設置旨在幫助教師深入研究課堂教學內容,從而讓學生有更為豐富地情感體驗。比如教師在講解民歌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對不同地區的民歌進行對比,分析這些不同民歌在樂器選擇、聲樂唱法、情感表達方面所具有的差異。如對《回到拉薩》和《青藏高原》兩首歌唱藏族的歌曲進行分析,讓學生感悟不同的演唱風格所具有的不同視聽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對音樂知識有更為深入地認識與了解。
普通高中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是未來我國大多數高中都必須遵循的方向,同時也是高中開展素質教育教學工作的關鍵做法。因此,需要我國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師與領導同心協力,增強對音樂教育的關注度,從而盡可能提升高中音樂課程的地位,讓學生真正從音樂教學過程中,感悟到美的意義、體驗的價值以及審美的重要性。
[1]吳斌,金亞文.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改革的意義及其背景——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之一[J].中國音樂教育,2003,(08):8-11.
[2]王平.對普通音樂教育改革的兩點認識——解讀《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J].人民音樂,2005,(02):46-47.
[3]尹紅,張友剛.普通高中音樂教科書使用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70-73+174.
[4]鄧翠菊,鄒聯克.以高中新課程改革推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基于貴州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調查分析[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07):76-80.
彭恩慧(1981—),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本科,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