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震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淺談青少年單簧管樂隊的日常演奏教學與訓練
孫 震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青少年單簧管樂隊的日常演奏教學與訓練以獨奏訓練、重奏訓練、合奏訓練三種基本模式為核心,通過音準、節奏、力度、音色四個方面的把握來提高樂隊的整體演奏實踐水平。本文對上述三種模式的四個教學訓練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并指出加強讀譜聽辨能力對提升演奏能力的重要作用。
單簧管;青少年單簧管;單簧管樂隊;單簧管教學訓練
當代我國青少年單簧管樂隊的建設正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在明確樂隊建制、樂隊劃分的水平層次之基礎上[1],提高青少年單簧管樂隊的演奏實踐能力,其關鍵就在于日常的教學內容與訓練方法的模式設計上。以筆者的教學經驗來看,目前我國青少年單簧管樂隊的教學主要采取的是專業小課、合奏大課兩種基本類型,從演奏技術上看,青少年單簧管樂隊的日常演奏教學以音準訓練、節奏訓練、音色訓練、力度訓練四個方面為核心;在教學模式上,分為獨奏訓練、重奏訓練與合奏訓練三種基本類型。
獨奏訓練是青少年單簧管樂隊日常教學中專業小課的主要教學與訓練模式;獨奏訓練貫穿在整個單簧管學習的過程中,是單簧管演奏的基礎課程,也是單簧管樂隊獲得整體演奏水平提升的根本保障。在單簧管專業小課的獨奏訓練中,教師需從音準、節奏、音色、力度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音準不僅是單簧管演奏教學的基本構成部分,也是任何一件樂器在學習訓練中首先需要注意的問題。單簧管的音準受到身體姿勢、手型、口型、氣息等各方面的綜合影響,在獨奏訓練中,教學重點應集中在上述四個方面的把握上。首先,身體應保持自然直立,切忌在吹奏過程中因站立不穩而搖晃身體;其次,從手型上看,雙手持管自然地保持傾斜,與身體呈45度角,在演奏過程中需特別提醒學生注意手指按孔完整覆蓋孔面,避免因漏氣而造成的音準問題;再次,正確的口型是保證音準的基本條件,注意提醒學生下唇墊在下齒與哨片之間,并以下頜肌肉力量支撐,避免因嘴唇松動造成口型不穩,音準偏低的問題;最后,單簧管是氣息的藝術,在演奏中氣息的控制對于音準有決定性的影響,在教學中應提醒學生注意保持氣息的支撐與勻速流動。
從節奏訓練上看,教學應秉持從簡單節奏到復雜節奏、從單一節奏循環到復雜節奏循環的訓練原則上,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節奏演奏技術水平。其中,簡單節奏以長時值、非切分、無附點時值、無特殊時值劃分的音符構成的節奏形態為主,反之則為復雜節奏形態;單一節奏循環即以一個二分音符之內的短小節奏不斷循環構成的片段,復雜節奏循環則是以四分音符及其以上的長時值節奏組合為單位構成的節奏循環片段。為了進一步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在音準、節奏的訓練中教師可視情況使用校音器、節拍器進行訓練。
力度訓練通常與音準、節奏訓練結合構成綜合性的訓練模式,教師需要時刻提示學生注意氣息用量的大小與力度變化之間的關系,以氣息用量的大小為訓練核心來把握力度的變化。注意由于強力度音符大氣息用量導致的音準偏低,以及弱力度音符小氣息用量導致的音準偏高問題,而音色方面,應培養學生辨別單簧管不同音區的音色特性,在吹奏中配合氣息、口型、力度進行把握。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明確上述四個方面在吹奏實踐中是不可分割、四位一體的演奏要素。在學生剛接觸單簧管時,就應建立音樂元素的統一觀念,如此有助于全面、整體地把握樂曲,進而完美地呈現音樂的形態內容與美感內容。例如,結合音準、氣息、力度三方面的訓練過程中,即可以長音吹奏訓練為基本方法,而結合音準、節奏、氣息、力度四個方面的訓練,又可以采用音階吹奏的變化訓練方法。
重奏訓練以二、三、四人的重奏訓練為主。應先進行二重奏訓練,在此基礎上依次進入三、四重奏的訓練。二重奏以和聲音程演奏為基礎訓練方法,強調兩個聲部之間的協調統一。在初步訓練中,一位學生吹奏特定相對音高,另一位學生則據此構吹出另一音高構成特定音程,并在長音吹奏過程中校對音準,調整因手型、口型、氣息等造成的音準問題。在中級訓練中,兩位吹奏者以不同和聲音程模型吹奏音階結構,并可加入節奏循環與力度結構模式進行訓練;在高級訓練中,兩個聲部形成各類對位結構進行吹奏訓練,教師可改編各類二聲部復調作品用以吹奏訓練。三、四重奏以和聲吹奏為基礎,著重訓練學生在和聲結構的不同聲部、音區、節奏時值、力度的和弦吹奏協調能力、同時加入一系列音階結構的和弦吹奏訓練;在中級訓練中,以簡單的主調織體為主,以一個聲部吹奏旋律、其他聲部吹奏伴奏進行訓練;而高級訓練則以三聲部、四聲部的復調織體、復雜的主復調混合織體為主。根據學生的吹奏能力尋找適宜的改編曲目提供教學訓練使用。
合奏訓練將獨奏訓練、重奏訓練結合起來,將每一個重奏聲部放大為一個聲部群體,因此每一個學生在演奏中不僅要和本聲部的隊員協調音準、節奏等因素,同時亦要能夠時刻協調與其他聲部之間的音準、節奏等的統一關系。合奏訓練必須以扎實的獨奏訓練、重奏訓練為基礎,才能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在合奏訓練中,不同聲部之間往往以織體結構為核心,構成音準、節奏、力度、音色為核心的多樣統一性音響結構形態,因此合奏訓練教學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演奏實踐的綜合性能力。
以筆者的教學經驗看,合奏訓練與獨奏、重奏訓練在實踐中往往是同步進行的,每周學生先進行獨奏訓練的專業小課,而后再進行合奏訓練的專業大課。這樣交叉訓練的模式,學生不僅能夠快速地掌握合奏表演的基本技術能力,同時還能在合奏課程中針對性地夯實小課技能,提高吹奏綜合能力。而必須指出的是,無論獨奏、重奏還是合奏訓練中,教師都應堅定不移地敦促學生強化讀譜、唱譜能力,只有提高讀譜、唱譜能力才能為訓練中掃清困難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提高讀譜、唱譜能力,在獨奏、重奏、合奏訓練中,教師可先指導學生唱譜,在能夠完整演唱樂譜的前提下再進行吹奏訓練,這將大大提高吹奏的整體水平。同時,不定期開展音樂作品鑒賞活動,播放名家名作演出視頻,鼓勵學生發表觀后感,對重點片段進行講解,強化內心聽覺、提升學生對單簧管吹奏的理論認知水平,為演奏實踐的進步提供必要保證。
[1]孫震.論青少年單簧管樂隊的組建——樂隊編制、水平層次與教學實踐.
[2]柏遼茲·列維茨基.現代樂器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8,(01).
[3]施詠康.管弦樂隊樂器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01).
[4]龐亮.“關于單簧管音準練習的內容及訓練方法研究”[J],樂府新聲,2008,(01):193-194.
孫震(1987—),男,碩士,四川音樂學院管弦系教師,從事單簧管專業教學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