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羚
(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7)
“以審美為主體”的高師自彈自唱教學探究
劉鴻羚
(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7)
隨著基礎教育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師范院校日益重視對本科音教專業學生自彈自唱能力的培養。由于人們長期以來對自彈自唱認識的不足,加上相關理論研究的滯后,現階段的自彈自唱教學實踐仍存在諸多問題,并對教學效果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鑒于此,對自彈自唱課程進行合理定位,對于改進自彈自唱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自彈自唱的特點入手,圍繞基礎教學改革中的美育要求,提出了以“以審美為核心”的自彈自唱課程定位,并就如何實施進行了探究。
自彈自唱教學;審美教育;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
美育是培養品格,陶冶情操的教育。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教育部的《全日制義務教育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基本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范唱、彈琴、欣賞等一切教學環節都要圍繞審美主題進行。同時,新課標中還對教師在課堂中所要用到的音樂技能提出了具體要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技能,用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和動作,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以自彈自唱為例,它是一邊范唱一邊自己伴奏的技能,是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在音樂課堂中,教師通過自彈自唱的方式將作品中所蘊含的美以直觀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同時在彈唱過程中還能夠向學生展示自彈自唱藝術中所包涵的彈唱協調美、色彩美、結構美等多種審美因素。因此,這種彈唱的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并最終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傮w而言,自彈自唱能力強的教師往往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充分發揮了自彈自唱中的審美要素。
然而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雖然教學工作者都認同自彈自唱具有美育的功能,但是目前能夠勝任這種自彈自唱技能的教師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指向了培養中小學教師的高師院校??v觀高師院校自彈自唱教學的發展,期間歷經了從無到有的過程。1999年以前,盡管在高校的本科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本科生要掌握自彈自唱的技能,卻因為對自彈自唱認識上的誤區,導致在本科的課程設置中并沒有針對自彈自唱開設專門課程,以至于學生的自彈自唱水平無法適應日后的教學工作。
以1999年全國大學生基本功比賽中“自彈自唱”作為單獨比賽項目為契機,部分院校開始意識到自彈自唱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陸續開設了自彈自唱的課程。然而,目前自彈自唱教學研究尚處于摸索階段,大家對于“自彈自唱”的性質和特點認識不一,教學實踐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重視鋼琴伴奏知識教學而輕視彈唱的協調訓練,重視技能訓練而輕視審美培養;教學方法隨意;師資缺乏等問題。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存在著自彈自唱能力差的狀況,同時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未受到過審美意識的培養,沒有獲得過審美體驗,當然也無法適應日后的以“審美為核心”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需要。
筆者認為,自彈自唱作為一種表演形式,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將音樂的美傳達給聽者。基于此,如何通過彈唱這種形式來更好地表現作品,理應成為自彈自唱教學的基本目標。自彈自唱能力的培養就應該立足于基礎教育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以審美為核心”的理念,增加學習者的審美體驗,而教學的各個環節設置也應圍繞如何表現美來進行。
(一)利用不同時代和不同風格的作品豐富審美體驗、提高審美感知力
眾所周知,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表面認識上升到內在認知。在審美教育中,學生只有先獲得了直觀的審美感知,才能堅實自身的審美體驗基礎。事物的審美感知力是培養審美能力的前提條件。
從古至今,人們創作了數不勝數、內容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每一首作品都具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征,蘊含著作者豐富的內心情感。教師在自彈自唱教學內容中安排各種題材和體裁的作品,讓學生在接觸這些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作品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感受,不斷拓展自己的音樂審美視野,使審美情趣不斷擴展與豐富。同時,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注重培養學生對旋律的起伏、節奏的張弛、力度的強弱、音色的變化、結構的布局等音樂特征的外部形態與狀況方面的直接感知,使學生獲得各種人生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
(二)規范彈唱標準,樹立學生的彈唱藝術審美觀
音樂審美觀是人們長期積累形成的對美的理解和評價。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對自彈自唱審美教學有著促進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建立科學的自彈自唱評價體系,明確自彈自唱的審美評價標準。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按照審美標準去進行學習和訓練,通過對彈唱的規范行為,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目前,由于人們普遍對自彈自唱認識不足,對于自彈自唱這種表演形式的審美標準并不明確和統一。根據自彈自唱的特點,本人認為彈唱的審美標準可以從彈唱姿勢美、演唱美、鋼琴伴奏織體美、彈唱協調美、情感表達美等幾方面入手,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樹立學生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1.彈唱的姿勢美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彈唱姿勢非常隨意,例如踏板踩放不規范,腳的位置隨意亂放。在演唱時由于找不到正確的氣息支點,到高音時不由自主地用肩膀的力量使勁,看起來演唱非常吃力。這些難看的姿勢影響了歌唱的發聲和彈奏的音色,更無法讓欣賞的人產生美感。正確的彈唱姿勢是:坐在凳子三分之二處,讓身體重心稍往前。將背挺直,找到身體的著力點和氣息支點。右腳的前腳掌踩踏板,后腳跟著地成為踩踏板支點。左腳也成為一個支點,方便在高音和強音上給予力的支持。良好的彈唱姿勢的養成,應在平時練習時就將彈奏和演唱的技巧始終作為統一的整體進行練習。
2.彈唱中歌唱的自然美
由于彈唱時鋼琴部分相對唱來說顯得復雜一些,因而大部分人在彈唱時更容易關注鋼琴部分而顧不上歌唱技巧,歌唱的音色也自然不美。自彈自唱中,由于是坐著彈唱,要特別注意練習用胸腹式呼吸方法。在演唱開始注意把氣息吸在較低位置,將橫膈膜降下來,可以感受將氣息吸在手臂位置以下,那里正好是橫膈膜的位置。演唱的時注意頭盡量背譜,因為低頭看譜會影響上口蓋的積極打開。高音時,找到氣息支點,不要抬肩膀。彈唱即使看不到正面,也要注意歌唱的表情,良好的表情會使彈唱的效果也顯得更積極,歌曲情感的表達更加到位。演唱表情自然,音色不緊也不擠。
3.彈唱的協調美
完美的自彈自唱能夠將彈奏和演唱技巧完整地結合在一起,這其中包括動作的協調、氣息的協調、音量的協調等。在開頭和過門部分,將鋼琴部分的音量放出來,使其充分發揮渲染氣氛的作用。而當演唱部分加進來時,又要控制鋼琴部分的音量,使演唱和彈奏共同演繹歌曲的情感,達到彈唱融為一體、“以唱為主,彈為輔”的效果。
4.彈唱的情感美
音樂作品中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情感表達是音樂的靈魂所在。一切技巧都是為了將音樂的內在情感用技巧外在地表達出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為中心,創造一種良好的教學環境,用優美的范唱、生動的講解來激發學生的情感,以感情為紐帶,通過各種方式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利用情感因素激活學生心靈中的審美感受。
(三)通過藝術實踐激發審美創造力
自彈自唱從本質上是對歌曲作品的二度創作。彈唱者通過對作品的內容和音樂表現手段進行深入的分析,全面認識和了解歌曲特定時代背景和風格,從中準確地感悟出作品的情感表現特征。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彈唱的實踐,領悟出歌曲的整體風格和情感基調,并設計出相應的演唱處理方案。這個二度創作的過程即需要準確再現作品的內涵,同時又要有自己的獨創性和個性,通過自己創造去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要做到這一點,彈唱者應該掌握不同風格作品的歌唱方法和伴奏表手法,為進一步的歌曲的表演的創造力打下基礎,這種藝術實踐機會有利于激發彈唱表演者的創造力。
1.學會多元化的歌曲演唱方法
中小學音樂教材的曲目內容豐富。以人民音樂教育出版社的小學音樂教材1-12冊為例,包括了有民族風格,進行曲風格、抒情風格等多種風格的歌曲。教師作為音樂作品與欣賞者之間傳遞者的角色,在自彈自唱時不能只局限于美聲、民族或者通俗等一種演唱技巧,需要根據不同的風格特點用不同的音色去表現。這個過程要求彈唱者掌握不同的演唱方法,具備一定的創造力。在彈唱這些作品時,演唱方法可以根據不同的風格進行共鳴反射點以及腔體大小的調整。例如古典偏美聲歌曲可以想象共鳴反射點往12點方向送,民族類歌曲的共鳴反射點往11點方向送,可愛單純的兒童歌曲共鳴反射點往9點鐘方向。實踐證明,這種靈活的演唱調整使彈唱者的彈唱效果很受歡迎。
2.學會合適恰當的鋼琴伴奏
鋼琴伴奏在自彈自唱中起到烘托主題、渲染歌曲氣氛的作用。中小學課堂的自彈自唱大多需要簡譜的即興編配彈唱,這要求教師要熟悉各個調式調性,掌握和聲編配的基本規律。積累伴奏織體類型。在進行伴奏的和聲選擇時,首先判斷歌曲的風格,根據歌曲風格進行歌曲的和聲編配。例如進行曲風格的歌曲和聲選擇可以簡單單純一些,而抒情類歌曲和聲選擇則既可以單純,也可以復雜多變。對于伴奏織體的選擇時,主要包括柱式和弦、帶低音的分解和弦、分解和弦三大類。一般進行曲類的歌曲多用柱式和弦,歡快的歌曲多用分解和弦,抒情類的歌曲柱式和弦,分解類和弦都可以,注意彈奏時觸鍵要輕柔,連奏。此外,在表現歌曲的層次時和不同情感,教師通過不同的伴奏類型,告訴學生曲式和情感的變化,挖掘歌曲中的內在的情感因素。例如:《送別》前一段可以用半分解和弦,后一段可以用琶音伴奏,從伴奏類型的變化,可以使聽者感受到情緒的變化。
以審美為主體的自彈自唱教學,無論從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運用,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等環節,都要圍繞審美能力培養目標的角度進行。教師作為教學的實施者,首先要改變自身觀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從技能技巧、音樂理論知識的傳授者轉換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引路人、示范人。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為教學的參與者。同時,教師要提高自身審美意識,具備較強的審美教學能力,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體現審美特點,利用教師的良好的示范引起學生共鳴,使受教者達到美的享受并且提高受教者的審美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審美主體的自彈自唱教學得以順利實施。
[1]劉朗.聲樂教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3]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劉鴻羚(1979—),女,漢,江西省贛州,專職教師,講師,碩士,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