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悅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
淺析新媒體在社會工作發展中的運用
張悅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隨著互聯網、移動設備、數字化信息技術等的發展,新媒體給社會工作的傳播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為此,如何運用新媒體發展社會工作,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加入,成了我們需要探究的問題。本文將對如何運用新媒體發展社會工作,做一些淺顯的思考并提出一些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社會工作;發展;建議
近年來,隨著內地社會工作的發展,社會工作這一職業逐漸被人們了解,當前社會工作的發展還不能僅僅滿足于現狀,如何更好的發展社會工作需要社會工作者不斷地探究。而隨著互聯網和數字化信息技術等的發展,新媒體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社會工作如何借助新媒體平臺發展,是值得社會工作者深思和探究的。
一、新媒體的概念及特征
(一)新媒體的概念
一般認為,新媒體是依托新的技術支撐體系出現的,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新的媒體形態。“它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我們通常將互聯網和移動網絡劃歸到新媒體的范疇”①。
(二)新媒體的特征
1.交互性與即時性。新媒體信息傳播不同于傳統媒體的定時傳播,新媒體傳播的信息隨時都可以發布,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大眾傳播,也可以從中獲取自己所需信息,或與其他用戶一起參與信息內容的討論,實現信息之間的平等交流。
2.海量性與共享性。新媒體匯聚了各種各樣龐大而驚人的信息,人們甚至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找到任何所需的信息。同時也可以在新媒體分享自己已有的信息,達到信息的共享。
3.傳播行為的個性化。新媒體新的傳播方式,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個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傳播自己關注的信息。另外,新媒體用戶也可以按照自己所需,自由的搜索,選擇性的獲取信息。
4.傳播途徑的多樣化。隨著互聯網等科技的發展,新媒體的傳播途徑也日趨多樣化,傳播者和受眾者都可以使用各種媒介傳播和接受信息,信息也可以通過不同形式表現出來。這些就使得新媒體的傳播途徑更加多樣,也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
二、新媒體在社會工作中的運用
新媒體的出現給社會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新媒體無論從便捷程度還是影響深度上都是可以超越傳統媒體的。為何自新媒體產生以來,社工沒有對其加以合理利用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通過調查,社工機構目前只是將新媒體運用到宣傳社會工作上,其途徑主要有微信和微博兩種。微信和微博與傳統的新聞網站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傳播速度和便捷性。微信、微博傳播模式的雙向性更是優于傳統媒體的單向性傳播模式,受眾方可以隨時通過微信、微博與信息發布者交流討論,隨時關注、發送微信、微博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習慣。
三、新媒體運用的局限及原因
(一)對新媒體運用的局限性
在社會工作發展的過程中,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快速、便捷的媒體,在發揮宣傳作用之外,還應被廣泛運用到社會工作的各個層面,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新媒體只被用于社會工作的宣傳中,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近年來,盡管社會工作者加大了利用新媒體宣傳社會工作的力度,但新媒體的優勢還沒有被充分運用。
(二)局限性的原因
1.社會工作者的創新意識薄弱。社會工作者缺乏創新意識是新媒體沒能在發展社會工作中起到應有作用的原因之一。社會工作者對利用新媒體宣傳意識薄弱,將社會工作發展重心放在實務上,忽略了宣傳的重要性。新媒體作為新型的推動社會工作發展的平臺,它在宣傳上的優勢應該被充分利用,社會工作者應意識到宣傳對于社會工作來說同樣重要。
2.人力、精力投入不足。新媒體傳播模式的雙向性是其迅速被人們接納并被廣泛運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傳統媒體不能比擬的一部分。“雙向性的傳播模式需要社會工作機構花費時間和精力及時與受眾者溝通交流、發布即時消息、解答受眾者的疑問、聽取受眾者的意見”②。這些都需要社會工作機構專人負責,而往往社工機構內部沒有足夠的人力和精力與網民互動交流,這樣就造成社工機構發布消息時間不及時等問題,從而影響到新媒體在社工機構中的運作。
四、對運用新媒體發展社會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培養社會工作者的創新意識
現階段我國社會工作主要還是依賴傳統媒體發展,傳統媒體自身的局限性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社會工作的發展。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要具備應有的創新意識,在利用傳統媒體宣傳社會工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利用新媒體或其他途徑更好的宣傳社會工作,使大眾對社會工作有更深層面的了解,以便社工更好的服務社會。
(二)加強社會工作者專業隊伍建設
社會工作的專業性要求社會工作者將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到社會工作實踐中。“當前由于受我國社會工作發展條件的限制,專業的社工隊伍沒有得以快速培養,社工自身專業素養的水平更是參差不齊,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③。另一方面,國家也應大力扶植社工專業隊伍的建設,以此推動社會工作的發展,這對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是十分有利的。
[注釋]
①陸地,高菲.新媒體的強制性傳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②程予誠.新媒介科技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
③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新取向[J].學習與實踐,2007(3).
[參考文獻]
[1]陸地,高菲.新媒體的強制性傳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程予誠.新媒介科技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
[3]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新取向[J].學習與實踐,2007(3).
[4]熊澄宇編.新媒介與創新思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5]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93-02
作者簡介:張悅(1991-),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社會工作專業,研究方向: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