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云剛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系,四川 南充 637000)
?
談歌唱中的幾對技術關系
蔣云剛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系,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字是聲樂作品中的歌詞。歌詞中的字頭在歌唱語言器官的哪個部位成阻而發出,這個發出聲母的部位就是字點;聲位是歌詞韻母在歌唱中應該送達的位置。而字點、聲位與歌唱中的器官、唱法以及字正腔圓的聲音效果有著緊密聯系。
關鍵詞:字點;聲位;器官;字正腔圓;唱法
字是聲樂作品中的歌詞文字。歌詞中的字頭(主要指漢語字音中的聲母,歐系語言中的子音即輔音)在歌唱語言器官唇、齒、牙、舌、喉的哪個部位成阻而發出,這個發出聲母的部位就是字點(如:b、p、m是雙唇音,由這些聲母和某些韻母組成的字音,其字點就在雙唇。G、k、h是舌根音,由這些聲母與某些韻母組成的字音的字點就在舌根)。歌唱中,聲母在正確的字點位置上靈活、快捷的發出,歌詞才能唱清楚。
聲位指歌詞韻母在歌唱中應該送達的位置。根據歌唱器官生理結構的特征與聲學原理,歌唱時歌詞的韻母應送達后鼻管。因為聲韻通過后鼻管能上達頭腔,從而引起頭腔中的蝶竇、額竇等竇室的共鳴。當聲韻在連通的胸腔、喉腔、咽腔與頭腔的全通道共鳴管中振動,聲音就圓潤、豐滿、輝煌、有穿透力,悅耳動聽。
喉嚨既是發聲器官,又是呼吸器官、語言器官和共鳴器官。在歌唱中,要解決好字與聲的問題,喉嚨是關鍵。喉嚨作用于呼吸,氣息從口鼻吸入后要通過喉嚨進入肺部;作用于咬字吐字,喉嚨與唇、齒、牙、舌一起參與咬字吐字;作用于共鳴,喉咽與口咽、鼻咽形成咽腔共鳴管。咽腔共鳴管上通頭腔,下聯胸腔。當胸腔、喉腔、頭腔連通在一起就組成了全通道的共鳴管。當喉嚨下放到適合歌唱的低喉位并打開,那么口腔開、齊、撮、合就會運動自如,咬字吐字就會靈活,母音進入后鼻管就水到渠成了。反之,口腔開、齊、撮、合就會受限,咬字吐字就不靈活,聲韻就不能順利到達后鼻管在全通道中引起共振,歌聲就不可能獲得豐富的共鳴。由此可見,字點、聲位和喉嚨關系緊密、車輔相依。所以在歌唱訓練的初級階段,喉嚨的下放與打開就是首先應該學習和掌握的技術。
歌唱器官從狹義上講主要指發聲器官——聲帶;呼吸器官——口、鼻、咽、喉、氣管、肺;語言器官——唇、齒、牙、舌、喉;共鳴器官——胸腔、喉腔、口腔、頭腔。但歌唱時,人的大腦與身體各個部位必須高度縝密地協調運動,才有可能完成創造性的歌唱活動。比如以呼吸器官來說,歌唱開始的一瞬間大腦支配吸氣器官在吸氣的同時下放和打開喉嚨將氣息吸入肺部。在此過程中,肩要松,胸廓要擴展,腰腹也有膨脹和延伸。
發聲時,肺部的氣息要經過小腹的施壓與收縮,推動腹內器官使橫膈膜根據歌唱氣息流量反彈。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小腹在進行壓縮運動,與之相關的上腹、兩肋、后腰、腰椎等都參與對抗,才能根據聲音的高低、長短、大小、明暗有控制的將氣息呼出。由此可見,歌唱不僅僅是歌唱器官的運動,更是人的心靈與整個身體參與的運動。比如說大腦要記歌詞、音樂旋律,要調控情緒、想象意境,還要指揮全身各個器官協調運動。眼睛要傳情,要與觀眾交流。如果是唱歌劇或音樂劇,還要關注表演動作。口鼻要參與呼吸,唇、齒、牙、舌要參與咬字吐字,耳朵要聽伴奏、伴唱,監聽自身的聲音位置、線條、效果,喉嚨要發聲及參與咬字吐字。兩肩要放松,胸要隨著呼吸擴展,整個脊椎要上下延伸,使人顯得精神、挺拔。腰腹要參與呼吸的對抗。兩腳要與肩寬平齊拉開或成丁字站立,與兩腿共同完成支撐上身的作用。
因此,字點與聲位在歌唱中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緊密合作關系。歌唱的整體器官運動協調了,平衡了,那么,字點與聲位的局部器官運動肯定是好的。如果說字點與聲位的局部運動不好,肯定整個歌唱器官就會受到牽連。所以說,歌唱器官的整體協調運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字正腔圓”是人們對歌唱藝術中語言和聲腔的基本技術要求和審美需求。只有字唱清楚了,人們才能夠了解歌中表達的是什么思想內容。腔體充分打開了,聲音才能在全通道中振動,產生出悅耳動聽的圓潤聲音,也才能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但從聲樂藝術的傳統看,“字正腔圓”是我國人民對歌唱技術的傳統要求,而西洋歌唱技術強調的是“腔圓字正”(主要指音樂會與歌劇唱法),從文字的組合上就可以看出,中西方對歌唱中字與聲的技術要求側重點有所不同。
究其緣由,這兩種提法是有歷史淵源的。因為中國的歌唱藝術是從詩的吟誦發展而來的,因此,詩與歌不分家,總是連在一起。如漢樂府中的風、雅、頌詩詞都是用來唱的。所以,對歌唱藝術特別強調字的清正。而且,也與中國漫長的封建農耕經濟和中華民族的審美習慣有關。
西方歌唱藝術是從宗教圣韻與游吟詩人的吟唱中發展起來的,對歌唱的聲音技術就比較強調。并且與西方較早進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有關。如代表西方聲樂藝術最高成就的美聲唱法,它為什么會首先在意大利形成呢?有一種說法是:意大利氣候條件好,陽光充足,有美酒美食,所以能孕育出好嗓子,適合歌唱。在中國較普遍的說法是意大利的語言適合歌唱。這些說法也許有一定道理,但我個人認為,主要還是與意大利環境和較早進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有關系。意大利國土三面環海,在天上沒飛機,地下沒汽車、火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幾百年前,船運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意大利三面環海恰好為海上交通提供了條件。
由于意大利較早進入資本主義經濟,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商品豐富,商貿發達,沿海城市商賈云集,城市居民增多。由于經濟的發展,皇宮貴胄、達官貴人、富豪商賈有閑有錢就需要欣賞或參與文化藝術活動。而大工業生產需要很多產業工人,當城市居民和產業工人通過商貿和生產獲得了勞動報酬,滿足了養家糊口之后,也需要欣賞或參加文化藝術活動。而歌唱藝術是最能滿足大眾觀賞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因此小劇場演出已不能滿足皇宮貴胄、達官貴人、富豪商賈和普通城市居民的文化藝術欣賞需求,因此就必須建造能夠滿足大眾觀賞歌唱藝術的演出場地,場地的擴大與觀眾的增多就必須要求歌唱者擁有更加宏大的音量。又因為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的發展,樂器生產品類越來越多,樂隊的編制也隨之越來越大。歌唱者的聲音要穿過樂隊的聲浪傳達到每個聽眾的耳中,”腔圓字正“就必然成為歌唱藝術中必須追求的技術,所以,以意大利為代表的西方歌唱藝術就形成了“腔圓字正”的技術要求和審美需求。
由于中西方歌唱藝術發展的淵源不盡相同,國與國之間、地域與地域之間在歷史的進程中,人們形成的審美觀念不盡相同。但不論中國與外國,東方與西方,歌唱藝術乃是文學藝術的一個分類,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是人類運用語言文字與音樂旋律結合,通過人聲藝術來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高級藝術形式。因此,對歌唱藝術中字與聲的要求是“字正腔圓”也好,還是“腔圓字正”也好,強調歌詞語言清楚,聲腔圓潤是絕對的共性要求,也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大家既可以從歐洲聲樂史中了解到,也可以從帕瓦羅蒂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陽》,多明戈演唱的中國歌曲《紅豆詞》和廖昌永等歌唱家唱的很多中外歌曲,以及外國人唱中文歌的音像中得到實證。當然各國各民族語言韻味不同,音樂特點不同,產生的歌唱藝術風格就有所差異。所以,美聲唱法也有意大利學派、德國學派、法國學派、俄羅斯學派及中國學派等不同風格流派的區別。
我國歌唱界所說的民族唱法,其是繼承了中國戲曲曲藝等唱法的精華,借鑒美聲唱法的科學發聲技術,并與中國語言韻味、音樂旋律相結合的一種學院派唱法。原生態唱法、通俗唱法也應該將字唱清楚,聲腔好聽,否則就是用說、講、喊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情感就可以了,用不著發展歌唱藝術。當然,不同的歌唱藝術種類,對“字正腔圓”的理解和要求不完全相同。不同群體對歌唱藝術的審美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但從我們師范類音樂院校目前開設的聲樂課程內容看,教學內容是以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為主。
所以,不論是偏重于民族唱法或美聲唱法的學習,基本的歌唱技術訓練是共同需要的,都要進行嚴格的呼吸、發聲、咬字吐字訓練,都應該達到聲區統一,共鳴良好的技術要求。因此,在歌唱中打開腔體、找準字點、安放好母音、唱圓聲腔是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都必須的。由此可見,字點與聲位和“字正腔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相得益彰的。
目前,我國聲樂界對歌唱藝術的分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只能約定成俗的將歌唱藝術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態唱法。而師范院校音樂專業聲樂教學大綱涉及的唱法主要是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歌唱藝術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是文學藝術的一個門類。
當人類用語言已不能更生動活潑、深刻多樣的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時候,就創造性地將語言與音調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歌唱這種藝術形式。但不論是民族唱法、美聲唱法或者其它唱法,字與聲必須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彰顯歌唱藝術的語言美、音樂美、聲腔美,達到娛人、教化人的藝術效果。民族唱法、美聲唱法由于地域不同,發展歷史背景不同,民族審美習慣的不同,對發聲管道運用的大小、長短、寬窄,聲音的厚重、明暗,各腔體共鳴的比例都有某些差異。但要求聲音具有松、通、圓、亮、剛柔相濟的藝術效果是一致的,“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歌唱藝術審美標準是相同的。
金鐵霖先生在《民族聲樂要進入“中國聲樂”階段》①一文中,對從“字正腔圓”到“腔圓字正”有這樣一段闡述:“歌曲與器樂作品最大的區別就是語言。中國語言在發音上,咬字吐字、四聲、韻輒等方面十分復雜,如何協調字與聲的關系是中國民族聲樂一直面臨的課題。對此,我也思考了很多,并從課堂教學中得到一些新的體會,逐漸總結出“腔圓字正”能夠達到字聲協調的目的,就是說通道打開之后要保持住,換字的動作要盡量小,不影響通道,咬完之后嘴巴馬上松掉,這樣的話,語言也會達到連貫統一”。
在同一版面上,廖昌永題為《迎接民族聲樂百花齊放的春天》的講話摘要中說:“我不贊成將美聲和民聲分開,美聲唱法不只是撐著唱、豎著唱,民族唱法也不只是擠著唱、尖著唱。對唱法的誤導直接導致努力方向的偏差。比如,有人認為《黃河怨》是美聲作品,民族聲樂的演唱者唱不好。我不認同這種觀點。《黃河怨》是中國人民的曲目,表達中國人民的情感,怎么能簡單地從唱法上區分呢?這個作品首先是民族聲樂演唱者應該唱的,而唱美聲的人一樣可以唱好”。從這些名家的論述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不管那種唱法都有共性的要求,但同時也要彰顯出不同唱法的風格特點。因此,我們在歌唱藝術的教學中,對學生既要有共同的技術要求,同時也要注意風格特點的培養。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聲樂教育園地呈現出百花齊放、氣象萬千的美好景象。■
注釋:
① 載《音樂周報》2012年12月14日第三版
[參考文獻]
[1] 趙振民.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 俞子正.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盛瑞強.中國民族聲:“字正腔圓”的再認識[J].藝術百家, 2007,01.
[4] 黨偉光.談高師聲樂理論課的幾點構想[J].中國音樂,1999,02.
作者簡介:蔣云剛(1972-),男,四川巴中人,南充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