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珀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
優雅和諧的甘美蘭音樂
李松珀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摘 要:甘美蘭音樂是印度尼西亞一種古老的民間樂器合奏形式,然而在印度尼西亞中,不同地域的甘美蘭音樂其音樂風格都不盡相同,爪哇地區的甘美蘭音樂優雅、莊重,而在巴里島這一地區的音樂卻給人熱情、奔放、粗獷的感覺。各地區的甘美蘭音樂無論在樂器及樂隊的構成,還是樂曲所闡述的文化內涵上都有其獨特之處。
關鍵詞:甘美蘭音樂;音樂形式;音樂文化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也是東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其音樂文化豐富多彩,音樂形式多種多樣,甘美蘭音樂作為印度尼西亞特有的一個樂種,其傳播范圍相當普及,遍布印尼的各個島嶼村莊,它的存在體現了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的特征,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是全民喜愛的一種音樂形式。甘美蘭的產生、發展以及傳播,都與印度尼西亞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甘美蘭是印度尼西亞特有的一種音樂形式,也是印尼音樂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樂種,被視為印度尼西亞的民族瑰寶。甘美蘭音樂既可以指這種音樂也可以指演奏這種音樂的樂隊。就樂隊的編制而言,甘美蘭樂隊包括四類樂器:鑼屬樂器、排琴屬樂器、管弦樂器以及鼓類樂器四種,由此可見其樂隊形式以打擊樂器為主。
甘美蘭音樂是一種多聲部的支聲體音樂,它通常是由多種打擊樂器合奏而成,各類樂器音高和音色的不同,致使其旋律錯落有致,通常甘美蘭是由二十個左右彼此相關聯的聲部構成。甘美蘭的音樂即復雜又簡單,在音樂的發展上,它更多的是注重橫向上的旋律起伏,而不是考慮縱向上的和聲進行;在織體的構成上,它所采用的是旋律主導型,也就是一件或幾件樂器同時演奏,構成立體、復雜、錯落的多層結構,從而形成即豐富又諧和的樂隊織體。
在甘美蘭音樂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爪哇島和巴厘島的甘美蘭音樂,兩島的甘美蘭音樂由于其社會、文化、宗教、經濟等因素,致使其音樂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爪哇島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體系,甘美蘭則正是在這種封建制度下的宮廷中孕育出來的,其形式完整規范,音樂優雅委婉,宗教色彩較為濃郁,非常符合封建王朝中王公貴族的審美偏好。后來逐漸轉向民間,成為民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而巴厘島一直處在集體所有制社會,一直到印尼獨立時,他還是一個集體所有制的村莊,在這個村莊里,每當到了節日或宗教、祭祀等活動時,村民便會參與到音樂之中,因此巴厘島的甘美蘭音樂帶有民間的藝術風格,具有集體主義精神。
爪哇島的人民信奉伊斯蘭教,所以爪哇島的甘美蘭音樂顯得斯文典雅,調性布局單一,旋律平靜舒緩,其音樂不同于巴厘島的音樂,樂隊在演奏時,其速度和力度上的變化都是漸進式的變化進行,由此彰顯出宮廷的端莊與優雅。在爪哇島的甘美蘭樂隊中,管弦樂器所起的作用要比巴厘島更大些,在其管弦樂演奏時,對位層次在合奏中的作用極為突出,有些樂曲的引子甚至采用管弦樂器獨奏,音階多采用斯連羅音階,節奏也比較舒緩,宮廷與宗教的色彩較為濃厚,其創作多以印度史詩的故事為題材,文學色彩比較濃郁,深受人民的喜愛。
巴厘島的人民信奉印度教,他們崇尚藝術,其音樂熱情、奔放、粗獷。樂隊在演奏的時候其速度和力度都是十分強烈的,二者之間的轉換也十分的突然,音樂的進行自由隨意,極具戲劇性色彩。巴厘島的樂隊在演奏中不是特別注重管弦樂器的應用,有時甚至沒有管弦樂器,取而代之,巴厘島的甘美蘭樂隊中金屬或者竹制的打擊樂器占主導性地位,然而由于經濟原因,大多數銅質的樂器被改為鐵或竹制。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巴厘島的甘美蘭樂隊演奏出來的音樂音量非常大,聽起來給人一種輝煌華麗之感。在巴厘島的甘美蘭樂隊中,許多樂器都是成對使用的,但是為了使其合奏時音響和音色的變化層出不窮,所以巴厘島的甘美蘭樂隊在選擇成對的樂器時,經常會選擇音色和音高上存在差異的兩件相同樂器使用。它的音樂在創作上多采用聲部鑲嵌重合的手法來構成旋律,音階多用培羅格音階,節奏歡快活潑,民間的色彩較為濃厚,其創作多采用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為題材,音樂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之中。
甘美蘭音樂500多年以來不僅吸收了印度教、佛教、伊斯蘭等教的精髓,同時還融合了西歐國家的傳統音樂,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甘美蘭音樂。甘美蘭樂隊的演奏者通常年齡偏大,一般都在40-50歲左右,甚至更老。因為甘美蘭樂隊不同于我們常見的管弦樂隊,在甘美蘭樂隊中,要求樂師必須同時會演奏多種樂器或者所有樂器,這些演奏技巧非常難,要想掌握每種樂器的演奏方式,必須經過多年的刻苦練習。
在甘美蘭音樂中各個樂器所演奏的音高和節奏都有所不同,這樣才形成多層次、多聲部的音響效果,這正是甘美蘭音樂的魅力之所在。甘美蘭音樂要求樂師在演奏自己樂器的同時,必須要身心投入,注意傾聽其他樂器聲部,以避免自己的所演奏的樂器聲音超越其他聲部,這樣才能使各聲部達到和諧統一、渾然一體的音響效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才是甘美蘭音樂的根本。
甘美蘭音樂錯落有序的多聲部結構真實的反映了爪哇島的社會生活。甘美蘭音樂不僅是一種集體的行為,它也是一種分工合作的藝術。它要求每一位樂師都能在樂隊中相互配合,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不得有任何超越集體的炫技表現,只有這樣每個樂器才能各司其職,音樂的進行才會井然有序。
甘美蘭音樂的優雅和諧正是印度尼西亞人們的社會寫照,在他們心中,分工合作與相互尊重即是一種和諧美好的社會狀態,社會成員之間無論在語言上還是行為上,都要相互尊敬,彼此之間不應該存在互競爭的野心,應滿足于自已所擁有的。他們希望社會的各個層面都遵循這一原則,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種和諧美好的社會狀態。■
[參考文獻]
[1] 王爽.中爪哇宮廷甘美蘭音樂的樂隊構成及其文化內涵.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
[2] 靖燦.巴厘島甘美蘭初體驗.人民音樂[J].2008,03.